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6  2021-08-2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
《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
大战中的插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11月13日,一个消息让中国文物爱好者(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圆明园兽首,本身(  )是珍贵的文物,但它的价值又 ① 。圆明园命运的(  ),记录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悲凉与屈辱。因此,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是国人(  )的焦点。 ② ,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恸。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相关数据显示,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数以千万计的文物在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我们在向为流失文物回归而努力的人们致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在厚利的驱动下,不少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国外。有文物专家分析,历史上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外国掠夺,而现在 ③ ,且因走私流失的文物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前者。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潮澎湃 虽然 跌宕起伏 注视
B.百感交集 固然 跌宕起伏 关注
C.百感交集 虽然 曲折离奇 注视
D.心潮澎湃 固然 曲折离奇 关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下面文段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⑤不仅三部影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浏览完整试题
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10月1日上午,喜悦与自豪之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一场盛大阅兵庆祝70岁生日。此刻,宽阔的长安街上,大军列阵,铁甲生辉;巍峨的天安门前,旌旗飘扬,万众瞩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重要讲话。主席的讲话让全国人民心潮澎湃,深受鼓舞。之后在中部战区司令员乙晓光的陪同下乘车检阅受阅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口号震撼人心,让人们感受到抗战精神在当代的激情绽放。



6.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地反映一年之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请参照示例,从“霜降”“大寒”等节气中任选一个,进行情景式扩展,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个字。
示例:
“惊蛰”(惊醒冬蛰):天雷隐隐,细雨微微。春雨用它那遥远而又多情的战鼓,呼唤那些冬蛰的动物。“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惊蛰时节,春催万物,被惊醒的又何止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呢?大地上的一切都呈现出新的活力。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赌 水
顾文显
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日本兵的追击,30多人几乎是瘫倒在一座小山脚下。30多张嘴裂出了无数道血口子,大家已是几昼夜滴水未进,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
警卫员爬到旁边拐弯处,喊不出话来,他只能举起手臂示意。团长把残部带过去,发现山脚的乱草里隐藏着一个两只脚大小的窟窿,窟窿里静静地卧着一泓清水……30多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有水,就有了命。否则,他们就算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也得活活渴死!
可大家把目光投向团长时,团长却一摆手,说:“慢。”
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全体死亡的事件,全军上下都通报过的。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勇士们,就得软绵绵地倒下!团长吩咐几个强壮些的战士到附近看看,哪怕是抓到一只小蜥蜴,让它来试水。然而,大家失望了。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团长!”几个沙哑的声音止住了团长的行动,谁都有义务先闯这道水关,只有团长不可以,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部队的灵魂。
突然,那个受伤的号兵挣扎着站了起来:“团长,让我来试试。”团长一下子呆住了。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号兵的身上,他年龄最小,又是那么瘦,何况还受了伤,轮也轮不到他身上。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然而,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号兵神色庄重地蹲下,双手捧起一捧水,他运足气,咕咚咚,连喝了三大捧。战士们听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号兵抹了抹嘴报告说:“报告团长,肚子没疼,就是有点儿咕噜。”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儿,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团长拍拍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号兵刚发出一个字,就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
这支队伍借着月光,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
(有删改)
1.团长允许自己的儿子尝水,内心的担忧是不言而喻的,从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担心?



二、阅读《岳桦》选段,完成问题。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有一种树的名字叫岳桦。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似乎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顶峰。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对焦不准的照片。
然而,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是一场正在行进的飓风吗?然而,从树叶和草丛的状态看,车窗外却是一片风平浪静,前面汽车走过时蹚起来的烟尘,正笔直向上升起;那么是一种来自地下的强大引力在发生作用吗?然而,一切似乎都在空中轻盈地往来,一只无名的小鸟,正展开它小巧的翅膀,在那些半倾半倒的树梢头悠然滑过……
分明,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凝固于时间另一端的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或是一种难以复原的姿态。一切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穿过眼前的景象,我看不到最初的那个时间点离我们座下旋转的车轮到底有多远,也看不到这景象之外的另一种存在,曾以怎样的一种形态把力施加给那些奇异的树。当然,更看不见两个时间点的连线之间那些已经消隐得无影无踪的过程。现在,这些显在的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状态,相对于无限遥远的时点,只能看作是一种结局。


展开余下试题这些树的名字,就叫作岳桦。
(有删改)
2.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微写作。
3. 2019年12月13日,中国举行了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学校开展了以“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结合《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写一段感想,表达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和平的珍惜。200字左右。





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
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C.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D.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
1.B (1)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受汇合在一起,形容感慨无比。心潮澎湃: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不定。形容心情激动,不能平静。由后文“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恸”“在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等分析可知,流失文物回归之路非常艰难,令人感慨万千,此处应选用“百感交集”。(2)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用在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圆明园兽首”本身就是珍贵文物,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表明兽首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故此处应选用“固然”。(3)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形容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曲折离奇:事情奇特不寻常,过程曲折多变。语境强调圆明园命运多变,起伏不定,没有“离奇”之意,用“跌宕起伏”更恰当。(4)关注:关心重视。注视:注意地看。语境强调“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会引起国人的关心和重视,因此应选用“关注”。故选B。


展开余下试题2.D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据……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据……”或“……显示”;二是“文物遗失海外”搭配不当,应是“文物流失海外”;三是“100余万件以上”重复赘余,应改为“100余万件”或“100万件以上”。故选D。
3.答案 ①远超出文物本身的意义 ②中国文物流失数量之多 ③文物流失主要是因为走私
解析 ①处,由前文“圆明园兽首……是珍贵的文物”“但它的价值”可知,横线所填句子与前面的分句是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记录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悲凉与屈辱”可知,此处应填写“远超出文物本身的意义”。②处,由后文“1840年……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可知,此处应填写“中国文物流失数量之多”。③处,由“历史上文物……是外国掠夺”“而现在”以及“且因走私流失的文物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前者”可知,此处应填写“文物流失主要是因为走私”。
4.答案 ①“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互换位置;③去掉“塑造和”;④去掉“所”,或将“深受”改为“为”;⑤“不仅”放到“三部影片”后面。
解析 ①不合逻辑,由关联词“更”可知,前后分句之间应是递进关系,所以“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应互换位置;③句“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塑造”与“实践”不搭配,应去掉“塑造和”;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句式杂糅,应将“所”字去掉,或将“深受”改为“为”;⑤语序不当,句子的主语是“三部影片”,所以应将“不仅”放到“三部影片”后面。
5.答案 201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盛大阅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岁生日,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方队。
解析 解答这类问题,先要通读材料,了解材料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提炼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就本题而言,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上午”,地点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主要人物为“习近平”,事件为“以一场盛大阅兵庆祝70岁生日”“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重要讲话”“乘车检阅受阅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
6.答案 (示例1)“霜降”(露结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已是深秋时节,荷塘早已褪去了往日的妍丽,唯有桥边那一株红枫,依旧高举着热情的火把。石桥之上,点点霜花,偶尔有一只小麻雀轻快地跳过,留下一两道爪痕。霜降过后,冬天就要来了。
(示例2)“大寒”(严寒加剧):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街巷寂寂,寒雪未消,坚冰阻道。本就少有行人,一阵寒风吹过,带着呼啸之声,更似冷弦送来千万支利箭,穿透稀疏的树干,偶尔击落檐间一两根冻得梆硬的冰柱,不由得让人缩颈蜷身,心生畏惧。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了解“霜降”“大寒”的节气特点,如霜降时“露结为霜”,大寒时“严寒加剧”。据此,仿照示例,进行情景扩展即可。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和字数限制。
片段读写练
1.答案 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情节所在段落,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能体现团长“担心”的细节描写,即“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2.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做铺垫。
解析 本题应从两个方面作答:结构上和内容上。内容上,作者插入事后的记忆,突出了行程的匆忙与记忆的模糊,补充说明路上的印象,即虚多实少;结构上,此处插入事后的记忆,强调路上景物留给作者的印象模模糊糊,为后文写岳桦做铺垫。
3.写作指导 作文时,应围绕活动主题“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展开。《大战中的插曲》所讲述的“将军救助日本孤女”的历史故事正是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善仁义的历史明证,而当下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忘国耻,不忘历史,对现有国际和平环境的珍惜。
模拟练
1.C A.“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B.“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错,原文说的是“应当说是可以……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D.“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与原文不符,相关链接①中说的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2.答案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析 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4—11段及相关链接①。文章第4—9段写朱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大战中的插”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