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85 2021-08-29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兼爱》能力提升训练
第06课 兼爱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治:治理
B.①兄之不慈弟 慈:慈爱
②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盗:偷窃
C.①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看见
②故不孝不慈亡有 亡:同“无”,没有
D.①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乱:扰乱
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B.必知疾之所自起 疾风知劲草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国与国不相攻
D.治乱者何独不然 其声呜呜然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翠微峰记
(清)恽敬
自宁都西郭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讲学之所也。
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微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少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八,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旁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身,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被难焉。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写翠微峰的方位、外部形态等,并提及翠微峰是易堂九子讲学的地方,为下文张本,表现了作者悲凉的情感。
B.第2自然段写作者游翠微峰的行程,主要描写作者尚未登上翠微峰顶时游历的过程,方位名词的使用表现了山路的曲折。
C.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攀四“巢”的经过,刻画了山的陡峭、攀登的艰辛,以此衬托九子不凡的情操。
D.第4自然段作者抒发感慨,表达对九子的敬慕之情,并着重表达了对九子之一的魏际瑞的惋惜之情。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高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①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浏览完整试题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原文有删改)
(注)①帖括: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作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对,称“帖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都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同在一室似的。
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逐虚名的人品。
D.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等。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吾家故寒敝也。今日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①。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人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钱。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钱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佐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掘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无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走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颠危忧恐过之。管仲告齐桓曰:愿君勿忘在莒②,臣亦念堂阜③之囚。故尔与他人较,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较,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字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②莒: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③堂阜: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生的看法就会不同,对生存现状的满足程度也会不同。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
D.作者认为既然没来得及以俸禄赡养父亲,若能在天地间建立功名,使姓氏、名字流传不朽,也会使父亲含笑九泉的。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展开余下试题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念,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9.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11.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阅读下面《兼爱》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 兼:兼顾,无差等
B.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恶:何,怎么
C.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贼:残害,伤害
D.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之:的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入前为寿
B.犹有盗贼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C.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某所,而母立于兹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②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5.第一段文字在句式上构成了排比,请找出构成排比的共同语,并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展开余下试题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墨子•尚同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19.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二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决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口:“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口:“诺。”于是栋楹梁楠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日:“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以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王勃、王绪、王仲舒。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谏迎佛骨一事。③大号:帝王的号令。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B.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C.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D.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古代指写在文集前面的一段文字;另有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D.元和,古代年号,在中国历史上被使用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章帝执政时期,第二次是在唐宪宗执政时期。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
上一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当堂测试
下一篇:
《兼爱》基础训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兼爱》能力”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