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60  2021-08-2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提分卷
第二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浏览完整试题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材料三: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途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D.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们
李娟
一个年轻的母亲拖着自己满脸鼻涕的小孩子到我们店里,说要买玩具,这使我们非常惊奇。在山里待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
我们这里小孩的玩具一般都是空酒瓶子。
更多的小孩子是空着手跑来跑去地玩。
还有的小孩子进森林拾柴火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我把我们有限的商品浏览了一遍,最后向这个母亲推荐浇花用的喷水壶。
从此,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小孩用那壶在自家毡房子门口的草地上浇水,浇完一壶后,再歪歪扭扭跑到河边,很努力地满满灌一壶,再跑回家津津有味地接着洒。


展开余下试题最有趣的情景是孩子们集体去拾柴火。一个人推一个独轮车——基本构造是两个木头交叉着绑在一个勉强能够滚动的圆东西上面。通常每推动二十米,那个圆东西就会掉下来一次。
这些孩子一边卖力地干活,一边卖力地修车,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深为劳动所陶醉。
他们一整天拾回来的柴火足够晚餐用的了。如果不够用,家长们就顺手把那个独轮车也填炉子里烧。
我们这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电子琴,他们好像天生对音阶高低的细微变化敏感异常,刚刚听完一首歌,顺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地敲出来。然后保准会被大人逮个正着:“满手都是泥巴,竟敢摸琴!”
而阿依邓不一样,她是一个文静的、神情轻松的女孩子,在所有孩子里年龄最大,都已经上初中了。大人们都很喜欢她,唤她名字的时候,都是很心疼地唤着:“阿依邓,在吗?”
阿依邓很勤快懂事,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边,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涌动一次。
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并且很听她的话。常常看到他们围着她,津津有味地听她说着什么,估计是在听她讲故事。他们坐在碧绿的草坡上,花朵怒放一般簇在一起,让人感觉到入迷的宁静。
对了,要说的是阿依邓弹电子琴的事。总是在黄昏的时候,吃过晚饭了,但又不想去上床睡觉,这时琴声就传过来了。
在寂静深远的沙依横布拉克(注),有音乐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呀!
阿依邓手指头细细长长,虽然很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却是那么灵活优雅。而我总是觉得,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
我见过更多的小孩是那种看起来很没意思的小孩。能够蹲在一个地方半天都不动;或者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再从河那边跑回来,然后再跑过去——不知道这样跑来跑去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孩子的心离我们多远呀!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地吹完,当他们相互有条有理地谈论着在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呀!他们那么娇嫩,永远一副需要保护的模样,小手软乎乎的,小胳膊捏一捏就碎了似的,那么脆弱……但他们的想象是那么强大,仿佛他们全都是在依赖这种想象——是吸吮这想象的丰盈汁水而成长的。会有孩子突然对我说:“羊肚子里的虫子一飞,羊也就飞了。”或者很认真地问我:“河还回不回来了?”让我想半天也不知该怎么接这话茬子。
最后说说我们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秋天牧业转场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
居然让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儿劳动量更大。
不管怎么说,更多的让我吃惊的事物,到头来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这其中生长的孩子们,也是自然的。
(选自《这世间所有的白》,有删改)
(注)沙依横布拉克:地名,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这句话写出了山里孩子们游戏形式的单调和简单劳动中的快乐。
B.文中描写的最有趣的劳动场景,就是孩子们集体去拾柴火,在这一劳动过程中,孩子们是劳累的,却也乐在其中。作者看到此场景却略感心酸。
C.“大人们都很喜欢她”,“心疼”她,“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很听她的话”,这些表明阿依邓与其他孩子“不一样”。
D.文章结尾三次出现“自然”,并通过“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等字眼,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反映了山里物资匮乏,暗示边疆生活的简单质朴,与下文以喷水壶作玩具相呼应,也为下文写孩子们的游戏作铺垫。
B.文章中“如果不够用,家长们就顺手把那个独轮车也填炉子里烧”,闲笔不闲,简单的一笔,写出了山里人率性、朴实的性格。
C.“羊肚子里的虫子一飞,羊也就飞了。”“河还回不回来了?”作者引用孩子们的这些话,主要是为了说明这里生活贫困,孩子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
D.文章点面结合,表达对孩子们的喜爱。卡万家的小儿子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把三头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一事,就是一个“点”。
8.简要概括阿依邓的形象特征。
9.请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仁厚,初事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为营使。黄巢陷京师,天子出居成都。先是,京师有不肖子,持梃剽闾里,号“闲子”。京兆尹始视事,辄杀尤者以怖其余。巢入京师,人多避难宝鸡,闲子掠之,吏不能制。仁厚素知状,下约入邑闾纵击。军入,闲子聚观嗤侮,于是杀数千人,自是闾里乃安。会邛州贼阡能众数万略诸县,列壁数十,涪州刺史韩秀昇等乱峡中,诸将不能定。仁厚督兵四讨,屯永安。阡能遣谍者入军中,吏执以献,谍自言父母妻子囚于贼,约不得军虚实且死。仁厚哀之,曰:“为我报贼,明日我且战,有能释甲迎我者,署背曰‘归顺’,皆得复农矣。”纵谍去。贼设伏诈降,仁厚遣将不持兵入谕其众,皆真降。仁厚还,天子御楼劳军。敬瑄与仁厚谋曰:“秀昇升未禽,公能破贼,当以东川待公。”仁厚许之。仁厚使游军逼贼,久不战,则夜以千卒持短刀、强弩直薄营,火而噪之。秀昇率舟兵救火,仁厚遣人鹜没凿舟,皆沉,众惧,多溃。秀昇斩溃兵,众怒,执秀昇升以降。仁厚槛车送行在,斩于市。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初隶神策军,闻敬瑄仁厚代己,有望言。移檄言敬瑄十罪,杀监军田绘,遣兵攻绵州,不克。帝乃下诏削官爵。敬瑄即表仁厚为东川节度留后,率兵二万讨之。师立遣大将张士安、郑君雄守鹿头关。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伏发,击走之。师立自督士,十战皆北。仁厚约城中斩首恶者赏,君雄呼于军曰:“天子所讨,反者耳,吾等何与?”乃与士安哗而进,以仁厚书示师立曰:“请以死谢众。”自沈于池死。君雄献首天子。仁厚入府,纵系囚,赈贫绝。诏拜剑南东川节度使。乾宁中,皆追赠司徒。
(选自《新唐书•高仁厚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B.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C.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D.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闾里,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里指乡里、民间,“闾左”泛指百姓。


展开余下试题B.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行在,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在文中具体指皇帝避乱的成都。
D.移檄,在文中指的是发布檄文,檄是指古代官方或民间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仁厚惩恶制暴,维护社会安宁。百姓到宝鸡避难,遭到不良子弟抢掠,官吏不能遏制,他约定在军队进入闾里时可猛击不良子弟,以维护社会秩序。
B.高仁厚为人真诚,劝服诈降敌寇。敌人设下埋伏谎称投降,高仁厚不携带任何兵器就进入敌人的阵营去劝说他们投降,结果敌人真的投降了。
C.高仁厚善于用兵,作战足智多谋。他派士兵骚扰韩秀昇的军队,久不交战,却在夜里袭击韩秀昇军营,在韩秀昇率水军救火时,派人凿沉敌人的船只。
D.高仁厚平叛有方,重在惩治首恶。杨师立发动叛乱,他率军讨伐,多次取胜,并许诺斩杀首恶的人受到奖赏,得到郑君雄等人响应,迫使杨师立投池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兆尹始视事,辄杀尤者以怖其余。
(2)有能释甲迎我者,署背曰“归顺”,皆得复农矣。
14.高仁厚为人仁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5.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想象和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言之意,含蓄地表达了相思之情。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墨子号”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解决了一直令科学家们________的量子通信信号受制于光纤的难题。自2016年升空以来,它完成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将中国的量子通信带到了世界前沿,是量子卫星领域________的领军者。
量子天生就是个防窃听神器,具有不可分割和不可复制的特性,(    ),护送着机密的信息一起到达接收方。计算能力强、破解密码技术高的窃听者即便再善于伪装,一旦碰上了不可分割、不可复制且具有纠缠效应的量子密钥,便会________,被抓现行。
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被证明了的“无条件安全”的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安全隐患的通信方式,可以使机密信息________,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墨子号”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天地网”织就后,海量信息将实现“无条件”安全传输。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能为力 表里如一 不打自招 无懈可击
B.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 不打自招 天衣无缝
C.无能为力 表里如一 原形毕露 天衣无缝
D.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 原形毕露 无懈可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加上纠缠效应,足以担当起保镖的职责
B.并且能担当起保镖的职责,利用纠缠效应
C.不但利用纠缠效应,而且担当起保镖的职责
D.不但担当起保镖的职责,而且利用纠缠效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被证明了的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安全隐患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B.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被证明了的“无条件安全”的消除了经典加密技术安全隐患的通信方式
C.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被证明了的“无条件安全”的弥补了经典加密技术安全隐患的通信方式
D.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被证明了的消除了经典加密技术安全隐患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②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③企业关于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④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⑤像手工匠人一样不断打造技艺,⑥企业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检验。⑦将一门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⑧这纵然是工匠精神,⑨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⑪却可以人人将工匠精神付诸于实践。
22.请以“亲情”为开头,仿照例句再写两句话。
例句: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
仿写: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1-2022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