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81  2021-09-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1]
2021届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
2021届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撰写(zhuàn)        颤动(zhàn)
执拗(niù) 应届(yīnɡ)
B.酣睡(hān) 晕船(yùn)
袅娜(nuó) 奴颜婢膝(bì)
C.给予(jǐ) 憎恶(zènɡ)
皱缬(xié) 中轴线(zhóu)
D.打烊(yànɡ) 篡改(cuàn)
宛然(wǎn) 入场券(j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见微知著  论辩  惊蛰  坐镇
B.行稳致远  幽僻  贸然  空隙
C.立身处世  振兴  稀疏  逆差
D.归根结底  枯躁  徜徉  旖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向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是致敬一种伟大的人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________,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他________而初心不改、贫病交加而________;(    );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他满腔热情、________,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既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革命家,他的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和不懈奋斗成就了他的伟大人生。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但他的思想没有停留在19世纪。从展望革命前途、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到考察东方社会、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他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产生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直到今天仍被誉为“一座在雾霭中俯瞰一切的巨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艰难险阻 流离失所 至死不渝 百折不挠
B.艰苦卓绝 颠沛流离 至死不渝 坚贞不屈
C.艰难险阻 颠沛流离 矢志不渝 百折不挠
D.艰苦卓绝 流离失所 矢志不渝 坚贞不屈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创立科学理论的他,毕生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B.为了创立科学理论体系,毕生忘我工作的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C.他为了创立科学理论,毕生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D.为了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他毕生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考察东方社会、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到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展望革命前途
B.从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展望革命前途,到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考察东方社会
C.从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展望革命前途,到考察东方社会、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
D.从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 、考察东方社会,到展望革命前途、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
二、能力素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材料三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8.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改革开放理论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现实不满而要求改革,从而产生了改革的理论,然后在改革开放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的生产等。
C.中央纪委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D.人们首先考虑吃穿,然后才考虑受教育、医疗等事宜。
9.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0.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并不排除偶然因素。请结合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


展开余下试题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评论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的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一件很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1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_①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_②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__③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17.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前端入手,把以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是健康中国行动的一大亮点。健康的身体源自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极大地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可见,获得健康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健康管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健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居民都可以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日常自我保健、自我养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颤 ”应读“chàn”;C项,“憎”应读“zēnɡ”;D项,“券”应读“quàn”。
2.答案:D
解析:D项,“躁”应为“燥”。
3.答案:C
解析:艰难险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至死不渝:到死都不改变。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也表示永远不变心。百折不挠: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坚贞不屈: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此题可以结合语境利用排除法来确定答案。第一个横线处,“不畏”后面应是名词,所以第一个横线处应选用“艰难险阻”,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D项。第二个横线处“颠沛流离”和“流离失所”都强调“流浪”,但“流离失所”强调的是“没有安身的地方”,结合语境应该选用强调“生活艰难”的“颠沛流离”。至此,可以判定答案是C项。


展开余下试题4.答案:D
解析:结合上下文语境,并结合括号前后语句的句式结构,即可解答此题。括号内的内容和前后语句组成一个排比句,所以括号内的语句的结构即为“为了……,他……”,据此可知答案是D项。
5.答案:C
解析:阅读语段可知,此题的语病主要在于语序不当。众所周知,马克思先针对西方世界后针对东方世界的状况创立了科学理论体系,所以可以先排除A项和D项。在B项和C项之间,主要是后半句存在不同。再根据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可知,正确的顺序是“考察东方社会、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
6.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原文是“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7.答案:B
解析:B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8.答案:A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经济关系决定其他,其他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A项,只说文化,没有涉及经济关系。
9.答案: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以下特点:(1)论证手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证明,如“拿破仑”“凯撒”“马克思”“梯叶里”等;比喻论证,如“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2)层进式结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蕴层进。(3)立论方式。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再进行证明。
10.答案:(示例)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例如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钟南山院士,面对疫情肆虐,84岁的他毅然决然,逆行武汉,坚持在“抗疫”的第一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南山”。偶然性的存在可能每个人都能碰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是他成为“英雄”的必然。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11.答案:C
解析:A项,“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材料中张柠、李陀的目的,“写真正的历史小说”是材料中房伟的目的,这些并不能统一概括全部评论家跨界写小说的目的。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有误。材料中李云雷的话意思是,每个人只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之中,不了解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很难产生大师,因此应该尝试“跨界”。他的“跨界”(写小说)仍是在文学领域的范围内,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他并不是在讲跨界的困难。D项,“主要原因”错,根据原文“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可知,“随着新媒体……越来越高”只是小说越来越难写的原因之一。
12.答案:D
解析:D项,“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错,根据原文“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可知,批评家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并非都具有优势,且文中并没有对批评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三中李敬泽并没有不认可批评家写小说,而是认为很冒险,很多人写不好,经常出“丑闻”,但也说“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也可能会有例外,可见并没有不认可这件事。
14.答案: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②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解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十分清晰:首先说读者对批评家跨界写小说抱有质疑态度,其实就是提出问题——批评家能不能写出好的小说;然后分析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最后提出要以平常心看待这种现象,把作品交给时间来检验。在论证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的时候,用了平行推进的手法,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环节进行论述,呈现出并列关系。另外还要思考论述手法的运用。如引用李云雷的话,是引证法;举路遥、钱锺书、张柠的例子是例证法;“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是比喻论证等。
15.答案:(示例一)看好。①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创作、传播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②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新的风气。
(示例二)不看好。①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回答“看好”或“不看好”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支持“看好”的,可以从材料中寻找批评家为什么写小说、写小说有什么优势等内容,作为支持“看好”的依据。反之亦然。
16.答案:(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解析:①处,联系上文可知,人们压力增大时,脂肪细胞会增加,会导致肥胖。由“所以”一词可知,这里应填入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根据下文“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可知,这里应填“压力”与“肥胖”相关的内容,此处应该补出的是“压力与肥胖有联系”。②处,联系上文“如果打破节律”以及下文“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的语境可知,此处应填与“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相对的句子,所以可以补出表达“本来应该是低谷时”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下文“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可知,这里应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17.答案:(示例)要实现健康中国,需把以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每个人都要进行日常的个人健康管理。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届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