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06 2021-09-2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6]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课时训练
第7课 包身工
第1课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说(shuì) 饲养(sì)
包身契(qì) 横七竖八(héng)
B.浸泡(qìn) 骷髅(kū)
纱锭子(dìng) 美味佳肴(yáo)
C.怜悯(mǐng) 虐待(nüè)
皮辊(gǔn) 生杀予夺(yǔ)
D.栅栏(zhà) 缜密(zhěn)
水门汀(dīng) 厚古薄今(bó)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 也已经不存在了!
②外头工人在 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 !
③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 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A.温情 抱怨 权力 盈利
B.热情 报怨 权力 营利
C.温情 抱怨 权利 营利
D.热情 报怨 权利 盈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
①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②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对她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她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
③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沆瀣一气,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④“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⑤本来表达能力就不强,再加上紧张,初次登上舞台的他,把开场白说了个横七竖八,叫人不知所云。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②⑤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B.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菜肴。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二、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她们大半都是老板娘的乡邻,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和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别的世界隔绝之外,完全将管理权交给了带工的老板。这样,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她们就永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但是,住在这地域附近的人,这河流里面的不同的成分,是很容易看得出的。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儿,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儿蹒跚的样子。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心理是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下意识地存在着的。她们想: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浏览完整试题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经过红头鬼(她们对印度门警的通称)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可其他的东洋厂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于是,在沪西的丰田厂,有许多内外棉的工人冒险混进去,做了一次里应外合的英勇的工作,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
5.下列对选文中有关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罐装了的劳动力”意在表明这种劳动力数量充足,效率很高,可以保证产品质量。
B.“鸡鸭”写出了人群的混乱无序,“奴隶”则表明她们待遇差、被剥削、没有自由。
C.“滋养物”指包身工们,表明帝国主义企业榨取了她们的血汗,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D.“红砖罐头”指包身工们居住的地方,“红砖头的怪物”则指包身工们劳动的厂房。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由于是“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无法接受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的启发,所以格外地愚昧和麻木。
B.节选部分第2段开头,“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三个句子转入对包身工劳动场面的描写。
C.“外头工人”认为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于是在进入工厂时,她们主动与包身工分开,严重歧视她们。
D.节选部分主要介绍了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形象地诠释了“罐装了的劳动力”的管理体制,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7.分析第2段中写“外头工人”的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8.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本家不将包身工当人看待,揭露了资本家残酷剥削的罪行。
B.资本家只将包身工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了包身工制度下包身工悲惨的生活状况。
C.资本家只将包身工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她们以牟取暴利。
D.资本家不将包身工当人看待,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
9.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类比推理。请思考一下:本文是怎样将墨鸭捕鱼的事和饲养包身工营利的制度进行类比推理的?
答:
第2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有一段时间社会出现了山西黑砖窑、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十二跳”惨剧等种种 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 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的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 ,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 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教科书而有所改变。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的心灵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C.《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
D.《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
4.下面是有关“报告文学”的解说,语序已被打乱,请你调整好语序,把序号填在横线上,并概括出“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
①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所以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②它是通讯、速写、特写等的统称。
③因为它是“报告”,所以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④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
⑤报告文学被称为文学创作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
(1)语序:
(2)特点: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旧家的火葬
夏 衍
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面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是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
我才知道了这些我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蹩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
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成了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
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里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野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
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在一起。
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着,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
当时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她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成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深底的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失、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使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烧毁了。
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
——原载《野草》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创刊号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选材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
B.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
C.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产生的情感波澜。
D.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象征着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
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并做简要分析。
答:
7.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
答:
第3课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他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纪录。”( )。《包身工》完美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的认识或感性的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是会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包身工》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在《包身工》中,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展开余下试题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B.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 ① ,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 ② ?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 ③ ,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 午 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他们眼帘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明天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密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和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工人们便时常饭碗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似乎都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1926年《中国青年》第5卷第124期,有删改)
6.文中多处用到了破折号,对下列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解释说明)
B.都在这……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补充说明)
C.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解释说明)
D.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补充说明)
7.本文多次写到工厂汽笛,每次描写都有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8.《端午节》也属于报告文学,和《包身工》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并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1.A(B“浸”读jìn;C“悯”读mǐn;D“汀”读tīng)
2.C(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热情:热烈的感情。根据语境,应选“温情”。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报怨: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根据语境,应选“抱怨”。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根据语境,应选“权利”。盈利: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营利:谋求利润。根据语境,应选“营利”。故选C)
3.C(①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②油然而生: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沆瀣一气: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④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⑤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只用于具体事物,不用于抽象事物。故选C)
4.B(A“芦柴棒”后面的感叹号应改为逗号,“去烧火”后面的句号应改为感叹号,因为“芦柴棒”和“去烧火”之间是句间停顿,而感叹号表示句末停顿。C“慈祥”应加引号,这里是反语。D“咳着、喘着、淌着冷汗”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而“咳着”“喘着”“淌着冷汗”是句子。故选B)
5.A(“罐装了的劳动力”意在表明这些包身工永无和外界接触的机会,没有自由,无法接受革命思想)
6.C(“她们主动与包身工分开,严重歧视她们”错。原文是“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
7.①写“外
上一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基础落实作业
下一篇:
《包身工》拓展习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统编版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