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9  2021-09-26
标签:苏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
江苏省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二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语文试题
常熟市2021-2022学年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
高二语文
2021.9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年轻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关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普通劳动力岗位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提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剧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浏览完整试题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富士康中年轻人的比例看似和外卖行业中年轻人的比例差不多,实际上,前者相比2012年数据已经下降。
B.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C.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D.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社会效益也很好,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是很正常的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B.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没有借鉴作用。
C.高技能人才依然紧缺,制造业工厂应花更多的经费和精力去培养高级技工。
D.外卖送餐骑手剧增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3分)( )
A.有更多的普通劳动力转向现代服务业。
B.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C.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薪酬提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请分别概括其原因。(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几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展开余下试题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發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發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B.至發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C.至發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D.至發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考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
C.干旄,旌旗的一种。古时用旄牛尾系在旗竿顶端,作为仪仗。
D.钱刀,指钱币、金钱。刀,是中国的一种古钱币,其形如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汤显祖从小就聪慧过人,见到他的人都称赞他。考验他多次,他也没有为难的神色。13岁时参加督学公试,就补为弟子员。
B.汤显祖持身端洁,时相张居正派自已的党羽用中举来引诱汤显祖,汤显祖拒绝了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C.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后调转为遂昌令。又因矿产的税务有很多错误,请求辞官。
D.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4分)
(2)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4分)
14.汤显祖在读书为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辛弃疾在淳熙八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5.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所见所闻,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已长期断“烟火”;蝙蝠翻舞,形象写出了眼前所见。
C.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D.下片写词人只能在梦中见万里江山,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凉之情。
16.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让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写出六国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越急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因为强大的秦国不得人心,所以陈涉起义,导致“____________”;项羽一把大火,导致“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______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______,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______、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钻深山、探遗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______,不改初心。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瞻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汗牛充栋 层见叠出 生生不息 筚路蓝缕
B.浩如烟海 层出不穷 自强不息 风餐露宿
C.汗牛充栋 层出不穷 生生不息 风餐露宿
D.浩如烟海 层见叠出 自强不息 筚路蓝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B.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C.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D.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
20.下列诗句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白发三千丈,緣愁似个长。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而言,经常参考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不可或缺。
___①___,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据调查统计,男生更偏爱对抗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而女生更偏爱技巧性与柔韧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单一的体育活动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育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学校教育有关,但___②___。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体育氛围,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体育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
22.请分别用三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它具有随机属性,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有人说:“盲盒里的商品是不确定的,万一抽不到不喜欢的怎么办?不如直接去买一个自己喜欢的。”也有人说:“就喜欢每次拆开盲盒时那种不确定性,新鲜,刺激,我乐在其中。”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021.9
1.B
2.D
3.B
4.材料一分析出的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材料二分析出的原因是:外卖员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共4分,每点2分)
5.(1)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2)其次,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3)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共6分,每点2分)
6.D
7.C
8.(1)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3)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
(4)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4分,每点2分)
9.(1)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
(2)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3)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6分,每点2分)
10.D
11.B
12.D
13.(1)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4分)
(2)于是他们想要邀请他入幕,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但是先生全都不答应,也像当时拒绝张居正时的原因一样。(4分)
14.(1)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2)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3)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4)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4分,每点1分)
15.D
16.(1)词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
(2)抒发了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
标签:苏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常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