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85 2021-09-26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5]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彭山区2020-2021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作过多种探索,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新法之行,王安石失之过急。这种分析对不对呢?应该说,基本上是一种皮相之见。新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符合客观实际。
②北宋一百多年来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够多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固然使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心急如焚,但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对于这一点,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头脑是清醒的。他在主观上还是竭力希望避免因“过急”而导致新法的受挫。
③王安石新法中遭到激烈反对、但不可逆转的要算是“免役法”。据史载,“免役法”从讨论、制订至推行都非常慎重,历时将近三年,开始在开封府地区试行就达十个月之久。应该指出,缓急固然与新法的实施顺当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历史发展到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宁愿出钱雇役,而不能忍受差役的折腾,改差役为雇役是中国传统王朝政权前后期一系列历史性转折中的必要的一环,是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人们对“免役法”经过一个极短时间的不习惯,也就较快地适应了。
④“青苗法”同“免役法”就很不一样。按“青苗法”的本意是“济贫乏,抑兼并”,含有扶助小农的意义。传统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小农经济是王朝政权的主要统治基础,它的盛衰是王朝政权强弱的温度计;然而,政府苛重的赋税却又经常促使小农经济破产,重复地犯着自挖墙脚的错误。因此,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便是减轻国家的赋税。但是,“青苗法”名为“济贫乏”,“实是放债取利”,意在给国库增加一笔财富。这样,贫弱的小农每年一到稻谷登场,交纳“两税”之后就已经是“簸糠麸而食稗秕”了,怎么能保证交纳得清“青苗钱”呢?遇上连年灾荒,那更是一筹莫展。王安石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实践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导致了“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
⑤王安石对经济的客观法则是尊重的,至少主观上不想悖其道而行之。他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对待人的物质欲望的态度,都较同时代人要开明得多。但是,总体上说,新法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相反是强化了这种干预。更何况,在他上面有神宗皇帝,神宗只关心国库由瘦变肥,好让在深宫之中的他高枕无忧。有材料说明,王安石与神宗之间从思想到举措方面不无分歧,但前者只能听从后者的“圣意”,否则只能以辞官了事。
⑥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城市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机遇,建立在农业发展之上的城乡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活跃。用行政的手段,靠国家强势控制商品流通的办法,以及近乎搜括的加税加赋,打击富民,抑制分化,其结果虽暂时地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长远说却摧残了商品经济,抑制了新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生,不利于新经济成分的孕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到了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明确提出了反“抑兼并”的主张,这就说明了历史的必然性。
⑦王安石晚年倾向消极。这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他在《偶成》一诗中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连诉说苦涩的老朋友也找不到了。他至死也不可能悟解:从根本上说,一切都早由传统的专制主义官僚体制先天命定了的。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自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代许多史论家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操之过急,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涉及根本原因。
B.“免役法”不可逆转是因为,改差役为雇役是顺应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历史性转折。
C.王安石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流通,其结果既对当时无益,长远看又不利于新经济的孕育。
D.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神宗的立场也会影响到他的举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免役法推行慎重,从讨论、制订至试行历时近三年,是为了论证变法不能“过急”。
B.文章说“青苗法”“实是放债取利”,指出“青苗法”的实施与其“济贫乏”本意不相符。
C.文章通过举例对比分析,论证了新法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经济思想是否符合实际。
D.第六段根据北宋经济状况,意在指出新法中国家对经济不必要干预违背了经济的客观法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是减轻国家赋税,王安石“青苗法”想用借贷解救小农的燃眉之急实属治标不治本。
B.小农“簸糠麸而食稗秕”的现状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与改革实践的某种脱节,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王船山、黄宗羲等人看到了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反对王安石新法推行的系列“抑兼并”政策。
D.王安石在《偶成》一诗中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败坏,说明了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20世纪末,英国历史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且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英国首相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他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法兰西内战》中的引语“旧的国家是一种‘以其无处不在的复杂的军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机构,像蟒蛇似的把活生生的市民社会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被评为最杰出的论断。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平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今日的欧洲,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都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B.所谓马克思“重返欧洲”并不包括经济学领域,因为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不曾动摇过。
C.英国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对此,布莱尔持反对意见。
D.马克思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反映出欧洲社会对马克思存在教条的认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共产党宣言》说起,戏剧性结果的对比引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的论述。
B.文章列举的各种调查评选结果,证明了马克思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都被后人重新发现并推崇。
C.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举例论证是其主要手段,又从具体事例中归纳、探究其深层原因。
D.文章从民间、学术界、政党实践、全球化进程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化阐释了马克思重返欧洲。
6.文中说“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请结合文本概括马克思“复活”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俯仰之间
朱以撒
(1)我之前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
(2)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有时就跑到屋顶上去。再沿着屋顶,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
展开余下试题
(3)后来,我逐渐明白: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莫名——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
(4)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上跑,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跑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而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的抑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自由与活力。哪怕脚板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上枯硬的草刺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瘸一拐地挪回家中。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会变得更加迫切。
(5)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在荒原一般的家园狂奔,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释放活力。
(6)然后,南国的冬季如期地到来了。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天寒地冻,让双足比任何时候更多地让鞋子爱抚。隔着这厚厚的一层,跑动的激情被包裹住了。随之,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习惯到不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就连那有过湿润丰满的马齿苋,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针草,也都枯黄和折落了。
(7)感叹由此产生,一种姿势的消失,不要单纯认为是肢体的事。如果要让自己来注解,我判断是整个人变化的前奏。
(8)善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
(9)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锻炼之外,余下的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凡事宁愿更多地提前,使行为宽松和从容,以避免在奔跑时流露出的恓恓惶惶的样子。我还发现,在时间实在来不及的时候,成年的人依然用快走来解决问题——既不失体面又能挽回时间的流逝。并且,越是身份高的人,动作越是迟缓、滞重,举足的跨度很小,频率不大,只有那些没有身份的摄像师,抓着机子,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不须看人,只看步履,一切也就了然了。
(10)人的成熟是不是以弃跑作为标志?
(11)奔跑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过,它似乎只适宜于竞技场上展现。如果真有人在街衢上奔跑起来,那么,有什么在后边追逐他们,或是前边有什么在诱惑他们?一定会在追问中寻找到意义。当我看到那些云游的挑担商贩,在城管人员到达时挑起担子,抓起蛇皮袋,夺路而逃,蔬菜瓜果落了一些而顾不上捡拾。他们的奔跑,让我双眼长满了痛楚。为了生计而忍受了多少的辛酸,如我这样的人,无从揣测。我咀嚼到的悲哀——为了生存而狂奔,跑动的才能使他们的损失下降到最低。
(12)这反而使我眷念起乐于奔跑的那个时代,是这么一种状态,既无忧又无虑,即便是跑到尽头,看到天色黯淡,蝉声破碎,那么,掉头跑回来就是。
(13)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是要远去了。
(14)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
(15)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和撒手的浑然不觉。
(16)《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少年时的奔跑写起,然后写冬天对善跑双足的束缚以及成年后对奔跑的放弃,继而抒发感慨。
B.文章主要将少年时恣意的奔跑与成熟后恓恓惶惶的奔跑对比,表达了对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怀念。
C.文章11段以挑担商贩惊慌失措的奔跑为例,体现了为生存而奔跑的辛酸,表达了作者同情与反思。
D.“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运用比拟,展现出“斯文”在不经意间快速取代了少年时的奔跑。
8.文章2-6段多次提及“马齿苋”“车前草”“藤萝”“杂草”等植物,有什么作用?(6分)
9.作者为什么说奔跑是“少年时的乐事”?这件乐事为何成为了“陈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①乎!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注:①局迹:谨慎小心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B.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C.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D.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古代官名,一般指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历代地位与职务有不同。文中指将军的属官,理军事。
展开余下试题
B.禊:古代风俗,一种祭祀活动。人们于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是三月三日)祭龙、洗草药水等,以祈福消灾。
C.江左:即长江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以中原为文化中心,因而地理上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比如“豪右闾左”。
D.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朝廷追封给曹操的谥号。谥号一般分为美谥、恶谥和平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导自小气质不凡,深受赏识。他少年时代就风度出众,被当时的社会名士张公预言有将相之才,后在东海王司马越处任参军。
B.王导善于审时度势,直言正谏。他劝谏元帝要笼络江南人心,应先礼遇顾荣贺循这两位江南名士。意见被元帝采纳,江南归附。
C.王导致力安抚百姓,安定国家。洛阳沦陷后,他建议收服、任用避乱的中原难民,从而使荆扬二州人民富裕,被元帝视同萧何。
D.王导为官清廉,反对封侯过滥。王导旁征博引,指出封赏应该谨慎施行,并主动交还朝廷的赏赐和荣誉,以身作则,纠正时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2)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宿王昌龄隐居①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此处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
B.颔联描绘了一幅松林间露出微微月光,光辉清亮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
C.颈联下句,“滋”字写出了药院里的青苔长势茂盛,说明此地人迹罕至,突显清幽静谧。
D.本诗语言洗练自然,洋溢着诗人对石门山优美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怀才不遇的愤懑。
15.请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王昌龄的人物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的句子是: , 。
(2)《兰亭集序》中,表明王羲之对生和死、长寿和短寿的观点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正在跨越一个转守为攻的历史瓶颈。当下中国,反腐和腐败之间的斗争已经形成两军对垒、 的态势。 ,苏共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革命党蜕变成腐朽的官僚集团正是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
一旦党变成高高在上的官僚机器,党与政府机构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党和领导干部变成一入衙门深似海的官员,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就蜕变为官民之间的一堵厚墙和巨大的鸿沟,甚至有时变得水火难容。只有始终与人民鱼水交融、 ,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才是党的命脉所在、根基所在。
而在全球人民日益对自由资本主义不满的今天,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今天,我们与其依旧 以示开明与识时务,不如高举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旗,以引领21世纪人类政治经济变迁之大潮。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变者,法之至也。”
B.“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C.“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火如荼 殷鉴不远 休戚相关 拾人牙慧
B.如火如荼 前车之鉴 休戚相关 人云亦云
C.方兴未艾 殷鉴不远 息息相关 人云亦云
D.方兴未艾 前车之鉴 息息相关 拾人牙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在全球人民日益对自由资本主义不满的今天,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今天
B.而在全球人民对自由资本主义日益不满的今天,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今天
C.而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今天,在全球人民对自由资本主义日益不满的今天
D.而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今天,在全球人民对自由资本主义日益不满的今天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 :全球累计接种疫苗数突破10亿剂,但低收入国家民众仅占其中的0.3%,一些高收入国家获得大量疫苗,而很多贫穷国家一无所获,目前仍有36个国家尚未收到任何疫苗。不仅如此,富裕国家支配的新冠疫苗数量与贫穷国家获取的疫苗数量之间的差距每天都在拉大。不公平的疫苗分配不仅有违道德, ,世界贫富差距正在拉大。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战“疫”增添助力。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部负责人乌达库玛所言,西方国家在囤积疫苗。与此相反, 。疫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心善恶、品行高低。而中国新冠疫苗是一道堤坝,筑牢全球战役坚固防线。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屈原)
②“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陶渊明)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⑤“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⑥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上面这些关于“修身”的名言发人深省。对中学生修身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呢?请从上面列出的句子中,选择两三句作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0-2021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C(“对当时无益”有误。根据文意,王安石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流通,“暂时地
上一篇:
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眉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