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惠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离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效果明强,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 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 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 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 “治未病” 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医养生讲究 “起居有常” ,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 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 “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 “病从心起” 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3. 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 “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B.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C. “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D. “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4.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从荒漠来 冯苓植 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 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 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 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 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 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
展开余下试题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 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呆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 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再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 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才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冽的。 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过…… 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除了演出时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 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 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 啊!骆驼……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 B. 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写到“沙原兔”和“沙嵩”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 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 D. “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直抒胸臆,“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有骑士风度”“骑士风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C. “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 D. “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 8. 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丙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 “西丧地于秦” “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D.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14. 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 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 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 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描写月光洁白明亮。 (3)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 ”两句,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贵在“情”,就是要充盈文艺追求的深情。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情厚谊,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① ,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坚定艺术追求,一往情深、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也唯有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需求,赢得社会赞誉,无愧时代期许。 文艺创作贵在“实”,就是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生活是艺术之母,越是攀登文艺高峰,越要深入火热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积蓄创作力量。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斋画室,走进人民群众,投身基层一线,用脚丈量大地,才能创作出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 文艺创作贵在“意”,就是要② 。 文艺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倡导创新精神,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倡导将创新精神、创新教育融入艺术学习创作过程中,在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夸张 B. 比喻、排比 C. 对偶、排比 D. 对偶、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走进群众,扎根基层,才能创作出上乘的文艺作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一些人眼里,所谓名人故居就是些历经沧桑的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而已。殊不知,少了一个不见得占了多大地方的“破烂”,可能就少了一个文化符号,就少了一个成长的痕迹。莎士比亚故居、托尔斯泰故居、鲁迅故居等名人故居留给后人的是独特的文化回响,( )。同时,故居中的某些用品还有文物价值。故居内部文物包括手稿、照片、相关文件等生活用品,它们承担着名人身上浓厚的文化精神,不仅能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名人当年生活的真实情境,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走进名人所生活的时代,更有利于对有影响的名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定时代的文化魅力由其生动、写实地记录着,使其成为世界宝贵文化无法复制的遗存。 B. 它们生动、写实地记录了特定时代的文化魅力,并成为世界宝贵文化无法复制的遗存。 C. 它们是世界宝贵文化无法复制的遗存,特定时代的文化魅力由其生动、写实地记录着。 D. 它们是世界宝贵文化无法复制的遗存,生动、写实地记录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魅力。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过程中,就“有为”和“无为”产生了以下争论。有同学说,《老子》有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有同学反驳:《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有时代意义,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请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观点、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 启用前 2021-2022学年湖南省湘潭市五校协作体高二年级9月阶段联考 语 文 答案 1. A 2. B 3. C 4. ①论证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后三段分别提出分论点,层次分明;②论证方法丰富,综合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等(能写出两种论证方法即可)加以分析论证。 5. ①重视对中医理论、经验和技术的继承、发展,对症下药;②中医与西医深度结合,优势互补,标本兼顾;③实践中医治未病的理论,重视预防,保持(个体在摄入能量、与自然关系、精神上的)平衡;④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与医道观有机结合,为现代疫病防控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疫情防治贡献智慧和力量。 6. C 7. C 8. (1)生命之舟(或“沙漠之舟”)。(2)忠诚老实。(3)默默奉献,无所奢求(或“索取很少,奉献很多”)。(4)困境中的希望,文明的使者。 9. (1)“我从荒漠来”,指荒漠的生活经历,成就了“我”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是本文的核心内容。(2)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的老师荒漠放驼人”“沙漠驮盐遇险”“荒原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