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3  2021-10-0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抚松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以下简称“革命文学”)在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应运而生,对当时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研究“革命文学”的谱系和结构,是对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生成发展以及本体精神的考察。这一研究既是一个体现文学与思想互动张力的学术命题,又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
对“革命文学”谱系与结构的研究,基于“社群”视域,完整展现和合理解释了“革命文学”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青年社、新潮社等文学群落中,作家的革命意识和革命文学追求,都集中反映了社群场域中新旧文化的冲突、思想的激变,并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的发展。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作家群体,追随时代的革命步履,以统一的组织形态完成了现代文学的运行机制。20世纪上半叶“革命”的阶级意识、抗战精神与“文学”的民族想象等话语之间的内在互动结构关系,凝聚出了社会革命思潮的核心价值、“革命文学”的精神内涵,成为“革命文学”演变发展的内驱力。
梳理“革命文学”作家谱系,可以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与文学史相互交叉的场域,发现“革命文学”历史叙述的特质和革命文艺核心理论的形成。20世纪,大批热血青年借助文学自觉认同革命,又直面现实,于是就有了贴近现实的“革命文学”,也有了“革命文学”多元的样态。考察不同作家的革命经历、个性创作取向、特殊文化背景等,可以勾勒出他们进入“革命文学”时代书写的不同图示,捕捉到“革命文学”历史的全息投影和革命文艺核心理论丰富的构造纹理。那一时代的作家往往处于文学与革命的两难之境中,作家谱系研究特别重视这一点,从作家身上的这种矛盾去深度描摹现代中国革命文艺发展过程的斑斓色彩,揭示文学与革命通过作家主体同构的复杂精神因素。我们既要找到“革命文学”核心的思想理论,还要为“革命文学”诸多现象的发生演变找到契合时代主流的、合理存在的答案。
对“革命文学”谱系与结构的研究,是要发现“革命文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使命的积极影响。早期,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身上呈现了“革命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基调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关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些革命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女性自我意识对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历史价值的积极重构。40年代,关乎知识分子话语与工农兵话语时空对接、交叉、重构的“延安文学”聚结了一支“革命文学”队伍,其核心正是中国革命现实“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文学为什么人”等问题。特殊空间的“延安”使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真正落地,“延安文学”已超越一般意义的地域命名的文学。
将“谱系和结构”作为研究视点和目标,就是要深度揭示“革命文学”的特殊文化意义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现出来。社群结构、作家谱系、文学史阶段形态之革命实践文学和文学表现的革命内容,重构的不仅仅是“革命文学”丰富复杂的样态,更是发现现代中国文学独立叙述框架的依据和文学史典型意义之所在。任何历史研究最终指向的都是当下和未来,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学,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密切关联,现代国家意识、人民意识等进一步升华,本质上正是对现代中国革命核心宗旨的坚守与弘扬,也体现了“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杨洪承《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文学本体精神的考察,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B.凝聚出社会思潮核心价值的“革命文学”,对当时社会与文学变革影响极为深远。
C.解决作家置身于文学与革命的两难之境的问题,就要梳理谱系,探寻复杂的精神因素。
D.要深度探寻“革命文学”的特殊文化意义,研究“谱系和结构”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时代需求,提出了“革命文学”谐系和结构研究这一学术命题。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阐述了“革命文学”的演变发展。
C.文章第四段对一些革命女作家创作的论述,证明了女性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观点,再分角度论述,最后阐明研究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学”贴近现实、样态多元,与青年自觉认同革命又直面现实不无关系。
B.梳理“革命文学”作家谱系,可以发现革命文艺核心理论的形成及其构造纹理。
C.“延安文学”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地域命名的文学,使“革命文学”真正落地。
D.研究“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具有积极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正是基于评价的极端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将教育引向歧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发表论文数量和帽子评价老师、以学历评价人才,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总的看,教育评价还没有很好地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评价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势在必行。
党中央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科技评价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评价存在的“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键在于压实责任,敢于碰硬。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测量手段,探索简单可靠的教育评价方法。
(摘编自朱之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
材料二:
《总体方案》从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和改革用人评价等5个方面,提出了22项改革任务。其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其中有四句话最为关键。”参与该方案制定讨论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那就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目前来看,我国教育评价看重结果评价,强调定量评价。说白了,就是“数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问题的本质,也是“数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实施“四个评价”正是破“五唯”的治本之策。从根本上说,存在“五唯”评价问题,主要原因是实行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则意味着将受教育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也纳入评价体系。《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德育评价、体育评价、美育评价和劳动教育评价,强调要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而增值评价,通俗来说,就是看评价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毕竟,不同水平的学生会分流向不同的学校,对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纯看优秀学生的占比,将学生进步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诉求。
《总体方案》中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改革社会用人评价。陈志文强调,教育的问题,其实是社会的问题,教育评价是社会评价的一部分。社会选人用人对于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牵引作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树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观念,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张盖伦《破除“五唯”顽疾教育评价不看数字看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评价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出现问题,甚至会让教育事业发展偏离正确方向。


展开余下试题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一些地方和学校仍存在“五唯”顽疾。
C.坚持立德树人,是提出了22项改革任务的《总体方案》的主线,该方案力求做到政策系统集成、改革协同推进。
D.重视结果评价,强调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五唯”评价问题。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做法是    
A.清华大学对在校生的体育测试项目和测试标准有科学而严格的要求,如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则不允许毕业。
B.某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明确规定985、211以上重点高校应届毕业生(不限专业)方可报名、投简历。
C.将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类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
D.某些地区实行增值评价,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进步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关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
6.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立 正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调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停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啊!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远他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将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提,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B.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C.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顽固不化的战俘形象。
8.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好。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的理由。(6分)
9.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请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
(2)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健康还宣城途径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做铺垫。
B.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C.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D.“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能体现再次来此的欣喜。
15.本词结尾两句意境旷远,请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
(3)《大学》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为成熟也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这与我国绵延久远的重史精神和说史传统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是网络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更为网络作家提供了___________的“宝典”,(  )除了在历史背景中创造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之外,借助文学想象返回___________的历史现场,通过审美化、形象化和充满网络特性的书写为民族精神画像,体悟影响历史前进的多重动力,并从激荡人心的历史事件中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情怀,___________激发读者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网络文学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在历史类型创作中,应当处理好历史的现实性与文学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作家应当尊重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现实,不歪曲和篡改历史,不向读者___________错误的历史知识,不丑化、污化和戏说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网络小说应该在历史的空白处施展想象力,以此探索历史发展更多的可能性,而不能通过反道德反伦理、反人性反理性和反情感反逻辑的荒谬故事去验证历史的“不可能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厚重 风流云散 因而 传递
B.厚重 风起云涌 从而 传递
C.沉重 风起云涌 因而 传达
D.沉重 风流云散 从而 传达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作家们也从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寻找到了充足的素材。
B.网络作家们也从留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寻找到了充足的素材。
C.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也为网络写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
D.留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也为网络写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戏说、丑化和污化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对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
B.不丑化、污化和戏说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冲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
C.不戏说、污化和丑化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
D.不污化、戏说和丑化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对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
20.(5分)下面是振华中学的一则邀请函的初稿,其中有五处在用语、标点上不合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敬爱的涂伯毅爷爷: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校拟于10月23日上午10点在学校风雨操场举行《传承英雄精神,建设强大祖国》纪念活动。特邀您参加活动,并做主题发言。全校师生热切期盼能倾听您的英雄事迹。如蒙您的应允,我们将敬谢不敏。重阳节也要来了,在此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安康!
振华中学
2020年10月16日
21.(快班做)(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香港唯一一个国家级抗战遗址乌蛟腾抗日烈士纪念碑遭暴徒破坏和涂污。在“九一八事变”88周年前夕,抗日烈士纪念碑却遭受破坏和侮辱,这让香港市民难以接受,他们强烈谴责暴徒的卑劣行为,并自发的将被涂污的烈士纪念碑擦洗干净。
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暴徒的行为和香港市民的行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注意用词得体,每项不少于20字)
(1)面对破坏抗日烈士纪念碑的暴徒,你会对他们说:“   。”
(2)面对维护抗日烈士纪念碑的市民,你会对他们说:“   。”
21.(平行班做)(6分)请理解《论语》里的语句,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
示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祸起萧墙
(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4)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白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