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而著称,“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因而,“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成为与他国交往始终奉行的基本精神。这种友好往来的精神为当今国与国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建立牢固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源泉。同时,中华文化还认为,实现国与国之间和平、和睦相处还需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国家利益关系,因此国家间必须“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才能保证国家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以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显然,这种国家义利观成为衡量国际合作的基本价值尺度,实现彼此合作共赢必须遵循的前提。中华传统文化还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由此可见,彼此尊重、共同遵守规则是国家间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遵循。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它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将大同社会作为人类所追求的合理公正的世界秩序的最高价值目标,这有助于激励人类不断开辟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消除国家间的不平等、南北差异以及世界贫困,从而真正实现一个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和谐共生的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还认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目标离不开“和合”思想理念的支撑。只有通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才能做到“天下兼相爱则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结果。对当今世界而言,这种“和合”思想能够使不同种族、地区和国家,以及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各异的人们和谐相处,达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世界彼此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赋予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身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彰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 材料二认为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要互补互进,要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道与器强调重道轻器、以道驭器,导致忽视科技等器,原因在于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 D.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B.材料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众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只要坚持这些正确思想,就能解决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二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成为国家之间交往奉行的基本精神。 B. 通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治理,做到“天下兼相爱则治”,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C. 国与国之间交往在行动上要做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 国家之间交往要坚持“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达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缺点及其世界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