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1  2021-10-1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科试题
2020级21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卡
命题:高二语文组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材料三:
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人类应真正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认为,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炼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精髓,必然突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浏览完整试题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而著称,“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因而,“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成为与他国交往始终奉行的基本精神。这种友好往来的精神为当今国与国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建立牢固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源泉。同时,中华文化还认为,实现国与国之间和平、和睦相处还需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国家利益关系,因此国家间必须“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才能保证国家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以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显然,这种国家义利观成为衡量国际合作的基本价值尺度,实现彼此合作共赢必须遵循的前提。中华传统文化还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由此可见,彼此尊重、共同遵守规则是国家间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遵循。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它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将大同社会作为人类所追求的合理公正的世界秩序的最高价值目标,这有助于激励人类不断开辟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消除国家间的不平等、南北差异以及世界贫困,从而真正实现一个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和谐共生的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还认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目标离不开“和合”思想理念的支撑。只有通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才能做到“天下兼相爱则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结果。对当今世界而言,这种“和合”思想能够使不同种族、地区和国家,以及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各异的人们和谐相处,达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世界彼此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赋予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身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彰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 材料二认为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要互补互进,要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道与器强调重道轻器、以道驭器,导致忽视科技等器,原因在于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
D.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B.材料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众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只要坚持这些正确思想,就能解决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二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成为国家之间交往奉行的基本精神。
B. 通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治理,做到“天下兼相爱则治”,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C. 国与国之间交往在行动上要做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 国家之间交往要坚持“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达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缺点及其世界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噩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展开余下试题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咳!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惟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 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4分)
9. 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要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eǐ):不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B.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C.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D.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结发带冠,以示成人。故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战国策》《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D.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称呼,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仓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 班固勤奋好学,他小时候就对诸子百家的言论刨根问底,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 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 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班固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2)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
14.评论者如何总体评价司马迁和班固父子写史的文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残 叶 李靓(宋)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注]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2)取次:随便、等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一树”和“几片”对举,引出作者对残叶凋零的伤感,点明题意。
B.诗人感叹时事变迁,曾经暖过春抱过花的叶子,现已随风飘落,雨滴悲鸣。
C.颈联赞美树叶与日月如影相随有情有意,遇泥尘既鲜艳俏丽,又娇纵无礼。
D.诗歌借上阳宫女的典故,劝慰世人勿将残叶寄给缺少诗情且随意等闲的人。
16. 请联系颔联和颈联,简要概括作者的“伤神”之处及主要表现手法。(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令除指导农事外,也关乎祭祀;关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道路、房屋等的建设与修缮);关乎赏罚(包括赈济、抚恤);甚至关乎日用器皿的纹饰设计,衣冠服饰的更换等生活礼仪。可见,( );是古代社会的顶层设计,也关系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
一年的时节,由立春启程、大寒结束。即便是在隆冬时节,七十二候中的“水泉动”“雁北乡”依然给人以春的消息。“在古人眼中,每个季节,无论严还是慈,其实都是上天对于万物的悲悯。春天,护佑万物复苏;夏天,纵容万物成长;秋天,催促万物成熟;冬天,强制万物休息。”这个过程,既潜移默化,又循序渐进;既不动声色、又千变万化。
即使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天气变化依然深入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对于天气的关注,可以不止于自己的添衣保暖,也可以把眼界扩展到从天地变化、万物生息悟得朴素的一些智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月令不是施政纲领,而是生活指导
B.月令不只是施政纲领,还是生活指导
C.不只施政纲领在月令之内,生活指导也在其中
D.月令不只是施政纲领,生活指导也在其中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春蚕到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益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