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7 2021-10-17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
统编版新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拓展练习
逻辑的力量
【单元核心素养】
1.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
2.通过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判定逻辑谬误,准确使用语言:
3.通过梳理三段论、假言推理等推理的有效形式,建立正确推理的观念,并能够辨别语言运用中的推理错误;
4.学习论证,通过梳理、探究论点、论据、论证形式等论证要素,学会分析议论性文章,在写议论性文章时,能够有效运用论证。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应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具有同声相求的性质。人们发现,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相求的效应。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镨,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而创建的。
微博拄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才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力做一个区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说理。
(选自徐贲《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有删改)
材料二:
对我的《微博是好的说理形式吗》曾宪皓先生写了《来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讨论文章。微博是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公共说理也是人们很关心的话题,讨论微博与说理的关系,目的不是要争一个谁是谁非的最终结论,而是要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几个关于说理和微博的问题再作一点讨论。
浏览完整试题
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此“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在这二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可称为“假设”的中介保证。这当然不是唯一可以称作“理”的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这些“理”与公共说理的“理”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论是靠“信仰”支撑的,不需要说出理由。
曾文说,“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这话是对的,但是,在公共说理中,那个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必须说给公众听。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检验呢?说理不仅要说出“什么”,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
曾文说,“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这话恰恰犯了一个公共说理的错误—拉开话题,因为徐文讨论的是“说理”,不是禅宗,不是顿悟,也不是口号。公共说理不是时人类其他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说理,不是说别的什么都是“胡闹”或“扯淡”。禅宗、顿悟,呼口号有它们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讨论说理的范围之内。
曾文认为,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统计学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这段话在精神上抓住症结,不排斥它的正确。恰恰是它抽出了现象中的‘理’,人们才认同它,转发它”。以偏概全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谬误,而是一种有社会危害的思维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说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为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见或偏见就是在握有充分证据之前,便先有了确定的意见和看法。
其实,在说理中,要“抽出现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用“限定词”。图尔敏的说理论证称之为“模态限定”,也就是在陈述主张的时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许”“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语。这不仅仅是为说理留余地,更是一种话语伦理的基本教养。
这当然不是说夸张就不好,而是说,夸张在说理中会削弱说话者的可信度。许多在文学修辞中常用的有手法或风格在说理中恰恰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说理不是文学。
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曾文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引介与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所以,微博只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以结合使用,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
(选自徐贲《再谈“微博”与“说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的“罐头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罐头思维”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的能力。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对微博到底适不适合说理的讨论,是一个理性的讨论,并不是在贬低微博,而是加深对问题的。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微博是广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富有感染力,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小题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五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B.材料二采用驳论的方式,先指出曾文的观点,然后驳斥每个观点的错误之处,从而肯定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
C.徐贲先生认为,说理不仅要有结论,还要有理由,且要避免因成见或偏见产生草率概括的错误。
D.曾文以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等反驳徐贲的微博字数有限,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这一观点。
【小题4】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5】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徐贲先生认为“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和曾宪皓先生认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说微博不适用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引用论证,有力地指出曾文观点的逻辑错误。
【小题5】徐先生的理由:①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②微博主要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③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曾宪皓先生的理由:①微博虽然字数少,但是都是结论性的观点,虽然没有推演过程,但是并不代表推演缺位,另外,在说理过程中结论比推演重要;②微博说理常采用的方式是以偏概全,而以偏概全不会影响说理的效果;③如果微博不能说明所有的道理,还可以加图片、视频,文章链接等。
【解析】
【分析】
【小题1】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问题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罐头思维”这一概念出现在材料一的第三段,原文说的是“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但是并不能说“‘罐头思维’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
故选C。
【小题2】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展开余下试题
A项,“能够提高说服力”太绝对,与原文不符,材料一最后一段为“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
C项,“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错误,材料一第六段中说的是,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因此推断不出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项,“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才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力做一个区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说理”。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和论点论据等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论点论据类题目需要辨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避免因成见或偏见产生草率概括的错误”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议论文相关知识的能力。做此题时,应掌握议论文的定义(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准确地判断。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对论证方法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结合其特征确定材料二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最后将文章内容和两种论证方法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这就像说水壶不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是比喻论证,通过“水壶”的比喻论证“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是引用论证,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曾文的观点的错误。
【小题5】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概括徐贲的理由,主要根据材料一内容。由“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不足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概括出第一点;由“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具有同声相求的性质。人们发现,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相求的效应。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概括出第二点;由“微博拄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才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概括出第三点。
概括曾宪皓先生的理由时,需要重点关注材料二中的第二至八段,抓住其中反映曾宪皓先生观点的句子,然后结合徐贲先生的反驳进行分析。由“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在公共说理中,那个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必须说给公众听。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检验呢”概括出第一点;由“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统计学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这段话在精神上抓住症结,不排斥它的正确。恰恰是它抽出了现象中的‘理’,人们才认同它,转发它”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由“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在此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甚至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享受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叶怡萱《霍金称人工智能可能在100年之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出现后,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展开余下试题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人工智能会超出人的控制,人类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将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B.当智能机器彻底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后,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材料三认为后期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如今对待人工体能技术—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
【小题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须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
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
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小题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结构方面: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表达方面:①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
【小题5】①个人应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应对失业或转型问题;②人类未来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③以人类对人工体能的态度类比,人类对人工智能会日趋理性和冷静;④人和智能机器新的分工,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避免失控。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
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与霍金的观点不一致,材料二重点在于通过分析使人们树立信心,不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恐慌。
D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三观点不一致,材料三主要阐述如何对待人工智能。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知,并不是让人类无须工作,且文中也未提到共享社会财富。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利大于弊。
D项,突出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的。
A项,是证明工具的产生的必要性。
B项,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的评判,与材料二谈的人工智能的作用不同。
C项,分析的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与材料二相差甚远。
所以只有D项可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小题4】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共分为五段。第1段,结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可知,这是提出问题。第2段分析人们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恐慌。第3段是从另一个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分析人们恐慌的原因。这两段是分析问题。第4段分析为什么人们不必恐慌害怕,得出人工智能对人类有益的结论。这是解决问题。体现严密性还可以从词语使用上看,比如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文章论证逻辑严密;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准确、严密。
【小题5】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是从原文中找到引起人们忧虑的原因或人工智能出现后人们的积极态度及做法。如由材料二第4段中“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可得出第一条。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得出第二条。结合材料三第1段“可以说
上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同步练习
下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提升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统编版新教”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