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江①畔
白居易②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③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④明日是清明。
【注释】①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江,即江州。②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③取次:亦作取此,随意,任意。④下邽(guī):地名,是诗人的家乡。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诗歌题目往往隐藏着一些作品信息。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写于春天,从而可以判断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B. 本诗从多种角度来写景,如首联写“草”“沙”“水”“云”等意象,采用听觉、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江州春天景色怡人,勾起诗人对长安的思念。
C. “莺”是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颈联中描写“莺”声清脆,诗人高兴地站在树下倾听,之后骑着自己的马儿在江边随意行走。
D. 虚实结合是诗歌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如尾联写诗人由眼前所见盛开的紫桐花,想象明日清明家人一起团聚的情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送梓州①李使君②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③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③树杪(miǎo):树梢。④橦(tóng)布:用橦花(木棉)织成的布。⑤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成绩斐然。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古诗常从多种角度来表现景象,比如本诗实写“万壑、大树、千山、杜鹃”等景物,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B. 从画面描写看,蜀地具有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其先描绘出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写出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异景。
C. 从政事民情看,妇女们非常勤劳地织着橦布,巴人们在争相耕种芋田,既表现出了蜀地物产的丰富,也写出了当地人民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情景。
D. 从行文特色看,全诗刚开始描写出山林奇胜,是写景;接着描述蜀中风情,是叙事;最后描写做官行事,是抒情。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
E. 从情感表现上来看,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赞美了蜀地环境的优美,风土民情的淳朴,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在梓州翻新教化,大展宏图的劝勉之情。
2.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1. (4分)BD 【解析】A项,诗人大胆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村的壮丽景象,是虚写。C项,写出了蜀地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常常诉讼争田的情景,并非安居乐业。E项,作者对诗中景物、事物的描写以及对友人的劝勉都属于直接抒情方式,并非间接抒情。故选BD项。
2. (4分)尾联运用了文翁的典故,诗人希望友人李使君到蜀地后能够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表达了诗人期望友人能突破前人、恪尽职守以及对友人的劝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