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3  2021-10-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宁化一中2022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要求和条件,是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治理实践。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构建乡村治理命运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增进有效治理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
适应国家宏观乡村治理的新时代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但是伴随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乡政村治”型的分治格局越来越难以承载流动、异质、离散的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国家先后对乡村基层治理做出了适应乡村新时代发展的统一制度安排,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这些战略安排意味着要夯实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超越竞争与“分治”思维,运用“共治”“融合”“命运共同体”等思维和机制增进乡村有效治理。
顺应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治理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多元化、异质型的乡村社会发展变迁日益挑战着原有乡村基层组织的整合与内聚功能。一是乡村社会自主性增强与公共性不足并存。受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结构性外力的推拉,村庄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日益超越地缘共同体限制。一方面建立在静止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社会有机团结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乡土社会离散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乡村社会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公共性弱化。这决定了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激活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将多元主体的公共性、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嵌入治理命运共同体这一制度性关系和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在农耕型社会基础上的同质型生存需求向建立在复合型社会基础上的异质型发展需求转型。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向度、多类型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乡村社会何以从更快向更好发展,单方治理主体供给模式提襟见肘,协调与整合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自然成为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三是乡村显性距离在缩小的同时隐性距离在加大。在一定意义上,随着交通技术愈来愈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不再是空间距离,更多的是理念、思维等隐性的心理距离,阻碍了乡土认同,这就需要通过治理命运共同体的形塑,缩短无形距离,更好增进多方主体的互信,夯实乡土认同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应小丽《以共同体思维与合力推进乡村有效治理》)
材料二:“治大国如烹小鲜”,乡村治理是一门大学问。自治、法治、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发挥着“自治为本、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功能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法治太‘硬’,德治太‘软’,自治太‘任性’”的局限性。单一治理方式存在“短板”,两两结合的治理方式能够取长补短,但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难题时往往捉襟见肘。与之相反,“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既能优势互补,又能体现协同效应,往往优于单一治理方式或两两结合的治理模式。法治保障和道德约束下的自治是维护农村基层民主权利,实现村庄和谐有序的“光明大道”。自治作为乡村社会最基本的治理方式,能够有效整合村庄资源,激发村庄主体活力,通过内驱动力这个“发动机”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值得注意的是,自治需要法律保障和道德约束,以避免其走向无序和人治。以法为主,以德为辅,德法并重的治理模式体现出了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法治作为“硬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和安定有序的治理环境,为治理主体和对象提供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是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针对法律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特点以及乡村社会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乡村德治无疑是重要“补给”。以自治组织为载体,以法治为保障的总治在农村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持久的生命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作为“软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是实现乡村善治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总体而言,“三治结合”有助于实现“1+1+1>3”的治理效能最大化。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唐皇凤、汪燕《新时代“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废除,随着农村社会急剧变迁,中国农村形成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已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B.国家对乡村基层治理做了统制度安排,明确了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领导方负责方协同方、参与方和保障支撑手段。
C.村庄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等各个方面原来受地缘共同体限制,因为受到工业化等结构性外力的推拉,这种限制相对弱化了。
D.“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既能优势互补,又能体现协同效应,无论何时何地都优于单一治理方式或两两结合的治理模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以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条件,则有利于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秩序与活力实现统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B.建立在静止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社会有机团结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乡土社会离散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乡村社会公共性弱化。
C.农村逐渐由农耕型社会向复合型社会转型,乡村社会由同质型生存需求向异质型发展需求转型,单方治理主体供给模式已难以奏效。
D.法治作为“硬约束”,是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但它太刚,且乡村法治建设相对滞后,必然不能满足治理的全部需求。
3.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出现了矛盾纠纷,一律通过地方法院按照法律予以裁决。
B.依靠强大的宗族力量使本村村民凝聚,实现高度的自治。
C.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让多方主体来参与议事。
D.建立族谱,依靠其联结乡谊与族裔,形成乡村核心纽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思路上的内在逻辑。(4分)

5.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对“德治”的观点态度。(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猪嗷嗷叫(节选)
李司平
(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
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
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
“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
“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
“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
“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
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
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
“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
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
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展开余下试题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
“……”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
“……”李发康还是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
“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
“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
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
他回:“滚!说人话!”
我:“爸!”
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
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
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
文本二: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
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
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
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8.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4分)

9. 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偁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台、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词,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遒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B.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D.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喻做官或及第授官。
B.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此为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来代指贵官。
C.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D.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湜富有才华。他幼时机敏聪慧,下笔成文,所作文章词句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准的推荐。
B.宋湜深受重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暂停朝事。
C.宋湜人品贵重。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敬慕他,把他当作宗师。
D.宋湜多才多艺。他通晓音律,擅长下棋,书法遒劲娟秀,人们喜爱他的书帖,争相散布并临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2) 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

14.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半”交代了村行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状态,活灵活现。


展开余下试题C.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充满了乡野情味。
D.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16.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但《论语》中则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 。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以 , 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一个人成才的意义。
(3)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一直是男子心中理想的配偶,《关雎》中的 ,
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___________,维护国家安全是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世界上许多主权国家都有国安法,这是国际惯例,也是常态。筑牢织密香港___________国家安全的防线,国家层面立法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在外界看来,国家经月余努力推出港区国安法,堪称高效。但从历史的维度看,这条国安立法之路,香港整整跑了23年的马拉松。国家主导下的港区国安法利剑出鞘,无疑是___________的有效之举。对于被外在___________、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群体,以及对“一国两制”存在困惑或者误读的香港社会,港区国安法起到了活血化瘀的功效。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新出发、重回正轨,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以法治为遵循、以完全为保障,香港一定能变乱为治,续写繁荣与辉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俾众周知 维持 悬崖勒马 裹挟
B.众所周知 维护 亡羊补牢 裹挟
C.众所周知 维持 悬崖勒马 裹胁
D.俾众周知 维护 亡羊补牢 裹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回正轨、重新出发,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
B.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回正轨、重新出发,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
C.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新出发、重回正轨,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
D.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也将有力推动香港重回正轨、重新出发。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1.请以“闽东斗笠”为开头,用三个短句来概括各段大意,要求句式结构一致,每句字数不超过12个。(5分)
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过去的闽东乡村以农耕为主,家家户户都有斗笠。制作一顶斗笠,需要选取初冬后的竹子,因为不容易被虫蛀,将竹子锯成竹节,剖成斗笠不同部位需要的竹篾,经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编、织、削、磨等多道工序手工编织而成。
②如今,编斗笠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正在风雨飘摇的市场中顽强坚守,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斗笠虽然只是一种普通的大众日常生活用品,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绿色环保的本色始终是最大的卖点,只有做到遮风挡雨和装饰功能齐备,紧跟时代审美观念,才能破茧重生。
③“在闽东,千里竹林不仅是一道生态风景,更是一座惠泽一方的‘绿色银行'!”这些年来,许多回乡大学生打造出竹酒、竹工艺品等产业,成功创业。现在他们的创业目标是工艺斗笠,正筹备斗笠编织技艺班。用现代元素重塑古老闽东斗笠,让闽东斗笠的风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闽东斗笠
闽东斗笠
闽东斗笠
22.下面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李谷一第一次为这首歌录音的时候就把歌词中的“脉搏”改成了“温情”,但词作者张藜仍坚持自己原来创作的“脉搏”。请你为张藜说明他坚持的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个字左右。(6分)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温情)
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日,教育“痛点”成“两会”焦点。针对培训乱象这一顽瘴痼疾,家长们表示一方面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材料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就记者提出的“什么是教育的真谛”的回答上热搜:“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省教育厅联合电视台策划一档“家校共建大讲堂”栏目,本期议题为“最好的基础教育是这样的”,你作为高三毕业生代表受邀参加并发表讨论,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宁化一中2022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3分“无论何时何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往往优于……”)
2.B(3分“导致乡村社会的公共性被弱化”错误,属于强加因果)
3.C(3分 A、过于简单化,不符合协调整合多方主体参与治理的原则 B、D 项属于传统中国治理乡村的旧有办法)
4.围绕如何开展乡村治理,材料一侧重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材料二侧重解决问题。(1分)
①材料一首段提出可通过构建乡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宁化”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