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87  2021-10-2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7]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七)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可数围/果得于数里外
B. 又西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 路人过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 溪谷洗然/吴广以为然
16.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7. 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 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①
志公身体的形状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②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18.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
A. 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 遂勒辔移时望之
C. 又西瞻志公影 D. 志公不留影于此
19. 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
15. A
16.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7. ①岩石间的一株圆柏 ②志公袈裟的花纹
18. D
19. “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数:几,几个/几,几个;
B.西:西边/向西;
C.过:经过/过于;
D.然:……的样子/对,正确。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故停顿节奏为: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浏览完整试题【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可知第①空真相是:岩石间的一株圆柏;从“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可知第②空为“志公袈裟的花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
A. 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质”是“判断”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B. 遂勒辔移时望之: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移时望之”是“久久观望”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C. 又西瞻志公影: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瞻”是“观看”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D. 志公不留影于此: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中,“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语气词“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界啊”。通读文章可知,文中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后来王仁裕通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再结合链接材料《穿井得一人》中将“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两文何其相似,传闻是何其荒诞。因此“乃”“哉”两词加强感叹语气,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告诫人们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剑门左边的峭岩之间,有一棵大树,生长在石缝中,好几围粗,枝干纯白色。人们都传说这是一棵白檀树。树下常常有一条大毒蛇,蟠踞在那里守护着,村民不敢去采伐它。又说西岩壁的半腰处,有志公和尚的影像。路人从这里走过的时候,都要朝西方擎起双手顶礼膜拜,就像亲眼见到了如来一样。
王仁裕于癸未年进入蜀地。他走到那岩下时,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这时候正赶上天气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过的样子。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那白檀,原来竟是一棵白栝树!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在岩间有圆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竹笠的头;两边有上下走向的石缝,画出了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缝,就是袈裟上的花纹了;那上面有斑斑驳驳的苔藓,就勾勒描画出山水图案来。这才审定,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弄明白了,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际呢!
链接材料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活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况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务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倚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 )
②求学宜先刻苦( )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 )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1)①去:离开.②宜:应当.③是:这样.④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一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
②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去:离开.
②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宜:应当.
③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是:这样.
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展开余下试题本句句意为: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可断句为: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虽:即使.足:足够.句子翻译为: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
②恐:恐怕;望:指望.句子翻译为:我从今以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文章内容及相关语句来判断.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再结合文末再次强调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据此整理出答案.
参考译文
你的来信内容我已都知道了,现在我再汇给你日元五百,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假如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③饷馈: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皆言其情(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①情况;②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译文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⑥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___________)
(2)其人骂至五里许 (______________)
(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___________)
(4)必能寡过(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①(___________)遇仇家欲嫁祸, ②(__________)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_________)动。
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划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
【参考答案】
1. (1)向来,一向 (2)表约数 (3)乘船,坐船 (4)过错 ,犯错
2.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 ①富儿 ②仇家 ③之
4.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当乞丐辱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素,一词多义,向来、一向。许,一词多义,表约数。舟,名词作动词,乘船,坐船。过,一词多义,过错,犯错。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呢?所以我不问他。故断句为: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本题考查补齐省略成分。第一空:本句承接上文的“昔里中一富儿”,故应填“富儿”。第二空:本句承接上一句的“仇家欲嫁祸”,故应填“仇家”。第三空:本句承接上一句的“故出言詈之”,故应填“之”,代乞丐。


展开余下试题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疏通文意后可知,富儿没有看清乞丐骂自己的真实目的,中了仇家“欲嫁祸”的计谋,骂自己能忍,骂妻子就不能忍了,一棍将乞丐打死,最终“坐偿”。主政被人辱骂,没有洞察骂自己那人包藏的祸心,没有洞察自己不忍可能招致的祸患,最终也是“坐偿”。反观刘公,认为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一定有所图谟,才会无由无故的骂自己,这体现了他善于洞察人心的智慧,他能够预料到如果自己不忍,那么最后一定会招致祸患。这就是相对于富儿和主政,刘公的智慧所在。
参考译文:
世上那些没有贤德行事不肖的人,都说“忍”。如果真能忍,那么他遇到祸事一定少,败坏事情也一定少。
过去乡里曾经有一个富家子一贯小气,也能做到忍。遇到一个仇人想要嫁祸于他,于是就收买一个乞丐,在元旦这一天上门行乞,故意出言骂他。富家子不为所动;接着又骂他的妻子和孩子,富家子再也不能控制愤怒,拿着长棍打他,只一下就把他打死了。富家子被仇人以此为依仗告发,最终犯罪坐牢来抵偿。从这件事可以知道,致力于忍,但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最终就不能再忍了。
刘忠宣居住在乡里,一日乘船行于水边。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呼喊着他的名字大骂。他好像是没有听到的样子。那个人骂了有五里多路,累了才回去。不到一个月,一位主政因为公家的差事乘船出行,前面有一个又骂这位主政,就好像骂刘公一样。主政说:“这是什么怪人?蛮横忤逆到了这种地步。”命人鞭打了他二十下。没几天这个人就死了,等到他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家里有患心痛之疾的人,这个主政最终以犯罪做牢来抵偿。别人于是问刘忠宣说:“您凭什么知道这个人的家里有人得了心痛之疾,而不与他计较呢?”刘公说:“我担任官职,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呢?所以我不问他。”这就是洞察了未来的灾难,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啊。
唉,世间说“忍”的人,如果都能以刘公为榜样,一定能少犯错啊!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