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6 2021-10-28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太原五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 二 语 文
命题、校对 :陈 洁、张 婧 时间:2021.10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孟子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是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浏览完整试题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摘自彭国华《“中庸”辨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给出了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少有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中庸的“中”是时间概念而非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能够顺应时俗的变化,“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有偏差,导致人们对“中庸”的误解和误用,产生了“做人圆滑”、“做事平庸”等观点。
C.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D.孔子在回答基本伦理问题时,避免给出概念化答案,根据不同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阐释,可体现他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剑
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定告诉他。
干爹是麻城人,早年闹革命来到红安(时称黄安)七里坪,结识了奶奶。据说革命时期,奶奶曾帮助过他,对他有恩,他认奶奶为干娘,叫她娘。干爹对我和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关于他与奶奶的交情,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没啥,没啥,然而,眼睛却潮润了。我知道这里面有秘密,不仅仅是奶奶帮过他那么简单,但奶奶不说,我也就不问。
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干爹说,孩子,我跟你讲奶奶的故事吧,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
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匪军三百余人,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
枪声在那个年轻人的头顶雨点般响起,那不是要命的枪声,子弹都打在他的头顶或脚下。
同他们的喊话一样,他们要抓活的。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在他的前方巷子,一扇门突然打开,一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天台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她打开后门,门口是繁密的竹林,竹林连着山,山上全是树。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他们往北去了,一会儿他们没抓到人,还会回来。你进到林子,往南跑,一直往南。
年轻人一路向南,连夜跑到木兰山,与失散的战友会合。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非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他,他们发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自己平缓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在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跑上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发动红军,为上级密谋的“黄麻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匪徒数千人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几个白腿子大兵在尸首旁巡逻,等待红军“上钩”,干爹一声令下,杀死了他们。干爹抢回了我二伯的尸首——尸首分离,被砍成四截,在树上像悬挂的风干的腊肉,惨不忍睹。干爹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战争局势紧,从攻城到外围战斗,牺牲的战友多,可怜我大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干爹说,他的确是牺牲了,他的战友看见他牺牲了,战友当时顾不上他,后来,就分辨不出谁是谁了。
展开余下试题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山后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他的名字。
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
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她必有的举动。她是在唤儿回家。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围绕奶奶与干爹的交情展开情节,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普通百姓对革命的支持与付出,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
B.小说注重语言的锤炼。如文中加点的“探”“拽”“推”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奶奶救助干爹时的谨慎与果断。
C.小说叙写了二伯被害的惨状和大伯牺牲的情形,分别表现了敌人的残忍和战争的惨烈,也为小说增添了悲壮色彩。
D.失去孩子的奶奶“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既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也突出了她强忍痛苦保守革命秘密的伟大。
5.小说中的“干爹”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中“奶奶”的一生是怎样被完整地叙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改动)
【注】①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B. 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C. 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D. 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
B.曾子名点,字皙,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等作品。
C.“关市”指关下所设的市,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此处指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
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钱币都称作“金”,此处指战国时期青铜制成的钱币。
9.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曾子守信杀猪,通过身教来影响妻儿,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蒙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10.把文中画横线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4分)
(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3分)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绝句二首(杜甫)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迟日”两句写秀丽山河沐浴在大好的春光里,春风送来了花草的芳香。
B.“今春”句写这个春天即将过去,“看又过”点明写诗的时节是春末夏初。
C. 两首诗都运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自然。
D. 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明净绚丽、生机勃勃的景色,用笔简洁、不事雕琢。
12.这两首诗写景形神兼备,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情景关系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在下面的空白处补写出相应的名篇名句。
(1)《论语》中说做事要勤勉,说话要谨慎,做人要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在日常应用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_________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_________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论语》中的很多论述,无不_________地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由于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都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_________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用、大行君子之道。
展开余下试题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抽丝剥茧 单刀直入 彰明较著 不二法门
B. 刨根问底 单刀直入 昭然若揭 不二法门
C.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彰明较著 金科玉律
D. 刨根问底 直截了当 昭然若揭 金科玉律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
B. 这种比起讲究“用”,更看重“学”,比起讲究“行”,更看重“知”的理念
C. 这种不仅讲究“学”,也看重“用”,不仅讲究“知”,也看重“行”的理念
D. 这种比起讲究“学”,也看重“用”,比起讲究“知”,也看重“行”的理念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仅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B. 故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都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C. 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D. 故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1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6分)
2021年3月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由首都博物馆联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共同主办,北京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北京市档案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协办,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集结了各馆的研究成果,共展出来自各馆的文物藏品(图片、照片和实物展品)约280组件。展览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四个历史时期为时间线索,用史料和文物还原重大历史事件,以点带面,概括、凝炼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历程。展览再现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是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政党。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回鲁国,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来,回国后却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孔子知道后批评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隶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为了表达感谢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知道后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听说后,心里愈发郁闷。
假如子贡穿越时空来到当代,向你倾诉自己的不解与郁闷,你会跟他说些什么呢?请你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当代高中生“李华”的名义给子贡写一封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太原五中高二(上)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20211019
1.D 代词指代内容,找到前文即可。
2.A B项原文第二自然段倒数第四行,“恰如其分”变成了“自由”,因此错误;C项做事平庸错误;D项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大致相当于”。
3.D A项范围扩大,原文中有少数人刻意为之;B项因果倒置;C过于绝对,原文是“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4.D “突出了她强忍痛苦保守革命秘密的伟大”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奶奶谦虚低调不张扬自己为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朴实淡泊不居功自傲。
5.①顾全大局,不惧牺牲。面对敌人的围堵,干爹下令突围,并故意暴露身份,引开敌人,保全部队。
②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干爹抢回二伯尸首,把奶奶认作干娘,给钱给物,为其送终守孝。
③理性冷静。干爹劝阻了冲动复仇的大伯,并动员大伯参加革命。
6.第一问:奶奶当年的故事是通过“干爹”来讲述的,奶奶晚年的生活细节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展现的。
第二问:①“干爹”的讲述占据叙述的主要篇幅,突出奶奶对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形象,主次分明;②“我”的回忆作为补充,展现了奶奶作为普通人的丧子之痛,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和真实感。
7. C
8. B(这里的曾子应该是曾皙之子曾参,字子舆。)
9. D(“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无中生有。)
10.(1)我跟士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离去,这是失去我的信用啊。(4分)
( “期”1分,“亡”1分,“是…也”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1分。)
(2)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我)看情况返回后给你杀猪。”(3分)
(“女”1分,“反”1分,句子大意1分。)
(3)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4分)
(“一”1分,“或”1分,“所用”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这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晋文公问箕郑说:“求救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归附。”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让吴起先回家准备。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
上一篇: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西省太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