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9  2021-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宾县一高2020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2021、10、18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讲佛教的色空观念,一切归于空虚,一切归于幻灭,人生没有意义,因此最后“遁入空门”。我认为这个看法可能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状况。曹雪芹的世界观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本源性存在,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曹雪芹用真实存在的“情”照亮了“空”,因此人生是有意义的。
曹雪芹的这个“情”字,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他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讲的“情”一方面和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就像春天那样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但是现实社会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所以要“因情成梦”“梦生于情”。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的“情”的观念,和汤显祖一样,是“儿女之真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他和汤显祖一样,也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但是他和汤显祖有一点不同,就是尽管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他依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情之天下”,可能很短暂,可能是瞬间,甚至可能是悲剧,但它确实存在。在汤显祖那里,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存在于梦中,而在曹雪芹这里,贾宝玉的春天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可以说,在这里,曹雪芹比汤显祖提升了一步。
《红楼梦》一开头,写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被抛在青埂峰下。后来来了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去经历了一番,这叫“幻形入世”。石头最后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把这番经历记在石头上,就成了“石头记”。这块石头到人间这一番经历,有什么意义?这块石头在人间看到了什么?这块石头降生到大观园,大观园聚集了一群女孩子,她们活泼,明亮,她们聪明,灵巧,她们热烈,多情,她们追求“儿女之真情”,她们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尊严。这块石头来自“青埂峰”,到最后又回到“青埂峰”。“青埂峰”是生命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的归宿,它还是“情根”,即“情”是生命之根,“情”是天地的本源性的存在。
这个“青埂峰”是曹雪芹人生理想的象征,它不是彼岸世界,而是在此岸,就在当下的.现实的世界中。曹雪芹一部“石头记”,就是通过这块石头下凡的“亲见亲闻”,证明在现实人生中存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曹雪芹最终(或在最高意义上)是用“情”充实了“空”,用“情”照亮了“空”,把“情”提升为最高的范畴。
《红楼梦》之伟大,曹雪芹在中国文学史上之不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提出人的本源性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他提出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生的本源性之所在,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就在于“有情之天下”。而“有情之天下”并非空想,“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就在当下的生活世界,是本真的存在。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形而上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仅以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来看曹雪芹的世界观,不符合《红楼梦》实际状况。
B. 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其中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突破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
C. 基于“有法之天下”的现实,汤显祖“梦生于情”,曹雪芹让“情”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D. “青埂峰”是生命起点,“青埂”即“情根”,暗示“情”是本源性的存在,是生命之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批驳他人评价曹雪芹世界观的基础上,引出了后文“有情之天下”的话题。
B. 文章比较曹雪芹和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的异同,得出曹雪芹艺术成就更高的结论。
C. 文章以石头“幻形入世”的经历为例,论证“有情之天下”存在于现实中的观点。
D. 文章以“我认为”“可能”“在他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了限制,立论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曹雪芹用真情充实和照亮了“空”,因此贾宝玉“遁入空门”,不是归于空虚、幻灭,而是情之所至。
B. 相较于“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重视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礼法”自然对人具有规范和约束的效力。
C. 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在梦中,大观园里女孩们的春天存在于现实生活,后者对自由尊严的追求是能够实现的。
D.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曹雪芹认为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有情”,因而体悟作品的“情”味儿应该是阅读重心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古代的家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家训,《辞源》的解释是:“家训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的形式较为广泛,如家令、家诫、家戒、家规等,其内容在家范、家礼、家约以及教子诗、示儿书、家书中也经常有所涉及。《尚书》有《诫伯禽》一篇,讲的是周公在其子伯禽前往外地上任前提出六点训示,主要内容是居安思危、谨慎做事等,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其后,家训文化一直绵延传承、长盛不衰,著名的如《章氏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袁氏世范》等,其中许多名言警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与立志。在古代的家训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稍后的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家训中的廉政文化》,有删改)
材料二: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据《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建立诸侯国,遍封功臣。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庭训,是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风尚的缩影,好的家风家训,决定了家庭进步和文明程度。中国的家训文化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
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有删改)
材料三: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周代以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文化的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新时期,家训文化的生命力需要传承与创新。
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传统家训文化注重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传统家训文化注重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展开余下试题传统家训文化注重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好家风好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更好地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典范。比如:包拯的家训只有数十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训定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有删改)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诫伯禽》中修身、立志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其后家训文化一直绵延传承、长盛不衰。
B.记载真实的“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C.从孔子训诫儿子归纳出的“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D.在整个中国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中国家训最基本的一个。
5.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嵇康《家诫》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
B.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在近现代人才辈出。
C.家族成员要学习和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谨记祖先对后人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
D.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
6.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让家训在今天更好地传承和创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重逢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地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瑞全怎样行动,是否有一切应有的谨慎。他知道瑞全勇敢,可是勇敢必须加上谨慎,才能成功。
瑞全进了佛堂,向老人打了一眼,而没认出那就是钱伯伯。他安详的把捎马子放下,而后趴下恭恭敬敬的给佛像磕头。他必须先拜佛;假若有人还盯他的梢,他会使盯梢的明白,他是乡下人,也就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迷信鬼神的傻蛋。
老人看到瑞全的安详与作戏,点了点头。他轻轻的立起来,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瑞全虽然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可是,他把它们咽了下去。他也向佛像后面走,绕过佛像,来到一个小院。钱诗人向瑞全一点手,拐着腿,走进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瑞全紧跟在老人后面。
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胖的,厚敦敦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他也想到,钱伯伯的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认出街道与方向。
“我看看你!我看看你!”老人笑着说。他的深陷的双腮不帮忙使他的笑容美好,可是眼角上的笑纹还很好看。“我看看你,老三!”老人坐在床沿上,瑞全把椅子拉过来,凑近老人坐下。
“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
老人的唇动了动。他想把入狱受刑的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
“教日本人收拾的。”老人低声的说,希望就用这么一句话满足了瑞全。
“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
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他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
“钱伯伯,告诉我点您的事!”
老人瘪着嘴一笑,他本不想说,可是又觉得不应当拒绝青年朋友的要求。“我的事很多,可也很简单。我不必告诉你一件一件的,我都做过什么。我倒真高兴能告诉你,我的一点小小的变化。变化是生长的阶段。我并没死,也并不专凭一口怒气去找死,我是像个小孩,或小树,天天在生长。这样,危险困苦也就都不可怕了,因为我的眼是看着远处,我不必再老咬着牙,拧着眉了,而可以既不着急,又不妥协的往前干去;我知道我所干的是任何一个有心思,有理想的人,所应当干的;我能自信了。是的,今天我没有,将来也不会,皈依佛法;我想,我也会得到永生!”
用心的,瑞全一字不落的,把钱伯伯的话都听进去。
他没想到钱伯伯会这样概括的述说。他原来以为老人必定婆婆妈妈的告诉他一些有年月,有地点的事实。听完这一大段话,他呆呆的看着钱伯伯。是的,钱伯伯的身上,正像他的思想,全变了。他好像不认识了,又好像更多认识了一点,钱老人。
他很想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给老人,可是,他鼓不起勇气来说了。事实,假若没有个以思想作线索的纲领,不过是一些零散的砖头瓦块,说不说都没有关系。
“老三,说说你的事呀!”老人微笑着说。
老三伸了伸腿。“钱伯伯,用不着说了吧?我也正在变!”
“好!好!还是说说吧,说说你的事!我愿意多知道事情,只有多知道事情,心里才能宽绰!”
瑞全没法不开口了。他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有的痛快与兴奋。这是和钱伯伯谈心,他无须顾忌什么;在事实之外,他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展开余下试题一直等老三说完,钱诗人才出了声:“好!你看见了中国!中国正跟你我一样,有多少多少矛盾!我希望我们用不灰心与高尚的理想去解决那些困难与矛盾!”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诗人很快就认出走进佛堂的是瑞全,但出于警惕并没有立刻上前相认,这也是为了考验现在的瑞全是否具备应有的谨慎。
B.小说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人“点了点头”“唇动了动”“瘪着嘴一笑”,外在细节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特征。
C.老人始终没有给瑞全讲自己受刑的经过和一家人的死亡,一方面是不想让瑞全因为自己伤心,另一方面缘于自己内心的觉醒。
D.小说以瑞全和钱老人的重逢为主要内容,写的虽然是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但由于苦难深重的故事背景而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
8.请简要分析瑞全见到钱诗人后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小说对同一个人使用了“诗人”“伯伯”“老人”三种称谓,这三种称谓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
B.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4-15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③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④,岂能愁见轮台⑤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④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⑤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别时的难分难舍。
B.“送君万里西击胡”化惆怅为豪放,直接提出此次西行的使命,豪迈奔放。
C.尾联直接抒情,气贯长虹,将诗情推向高潮,“祗向”二字语气恭敬而坚决。
D.本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恰当的用典,口语化的语言,亲切洒脱。
15.诗歌的前两联是如何表现李副使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6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2)《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