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6  2021-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梁河一高2024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 金
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7日)
1、下列关于“人文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切不可少的一环。
B.人文教育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在工程技术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
C.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浏览完整试题D.只有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2、下列不属于“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3分)
A.一流的大国工匠,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C.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博约相济,以文化人。
D.一流的大国工匠,更应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出现“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B.如今,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C.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D.因为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4、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5、作者为什么说“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文中举钱三强的例子有何作用?(4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孕妇和牛
铁 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无声地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暗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而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只有在孕妇那里它更重要的价值才体现出来。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感动,被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感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小说以牛和孕妇的行程作为叙述的线索,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重叠,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C.小说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D.小说情节曲折,所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8、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9、文中三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分析这三次呼唤分别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摘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逐渐成了贫苦人、仆役或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的代称。
B. 解印,就是解印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 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 元嘉,皇帝庙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陶渊明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在,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 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63年,他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 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4分)
(2)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4分)
14、陶渊明不会抚琴,但有朋友相聚,他却拿出残破的素琴“抚而和之”,有哪些因素能促使他这样做?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
B. 颔联写了苏秦当年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
C. 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家园的情景。
D. 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也由浅入深。
16、 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对偶句是:“ , ”。
(2)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 ,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并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本题共3小题,9分)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________、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________的重大战略任务”。________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决定,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________: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展开余下试题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B.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C.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D.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枪、款、人”战略思想
B.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
C.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由陈毅提出
D.陈毅提出了“枪、款、人”战略思想来壮大新四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
B.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
C.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一定程度上的节食,不仅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比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还能减少体内因氧化应激带来的伤害。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节食虽然能够给健康带来一定的好处, ,节食是有一定限度和方法的。并且,“节食有益健康”虽然已经被很多权威专家证实,但相关实验中的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其他物种,缺少人体实验数据。所以,
,而不能一味推崇。
22、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2021年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身患绝症仍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员陈陆,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创办爱心厨房温暖无数人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战功赫赫的志愿军英雄王海,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勇,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一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嘉莹,向绝地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相林,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67年初心不改的国测一大队,当选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这些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上具有很多高贵的精神品质,有人说他们爱国奉献让人感动,有人说他们敬业尽责让人感动,有人说他们执着坚守让人感动,有人说他们为民服务让人感动,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点?请根据你的感受和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梁河一高2024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B。原文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B项“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太绝对了。
2、C 。C项所述内容是人文教育的作用,不是“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
3、B。A项不是作者认为,是“局中人”直呼“两难”。C项原文是“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D项因果关系不正确。
4、答案:首先列出培养大国工匠过程中出现的“两难”现象,分析根源,揭示人文教育的本质;其次指出大国工匠培养需要人文教育的解决办法;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加强人文教育。
5、答案:(1)原因:人文教育以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2)作用:说明人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6、解析:B。孕妇在回来的路上萌发写字的愿望,是基于她对孩子的强烈的责任感;她不是因为害羞不敢找那些放学的孩子来帮她,作者是想通过孕妇写字这一具体的行为,表现她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尊重。
7、解析D:小说情节并不曲折,作者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散文化的抒情风格。
8、解析: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9、解析:①第一处,体现孕妇寂寞的迷惘,她想知道平原的尽头有些什么却无从知道。②第二处,体现孕妇对孕牛的疼惜,不舍得牛辛苦。③第三处,体现孕妇感受到新生命希冀的幸福和感动。
10. D 11. D 12. B
13. (1)州里又征召(他)为主簿,没有就任,自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最终得了瘦弱的病。 (2)妻子和孩子坚决请求种植粳米,(他)才让每一顷中的五十亩播种上秫米,五十亩播种了粳米。
14. ①陶潜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学识渊博,善于做文章;②性格上洒脱不羁,听任自然,超然物外;③家里贫穷,素琴破烂而无暇顾及。
【10题详解】句子的翻译是: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只是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生业”是一个词,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儿”“仆”共同作“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雅咏不辍”是一个主谓短语,也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11题详解】D.“元嘉”是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年号。故选D。
【12题详解】B.“因父母死去”说法错误,“以亲老”是因为父母年迈。故选B。
【13题详解】(1)关键点:补充省略的宾语,征召(他)为主簿;“就”,任职;“躬”,亲自;“自资”,自给,自己养活自己;“羸”,瘦弱。
(2)关键点:妻子,妻子和孩子;固,坚决;乃,才。
【14题详解】由“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可知,陶渊明志向远大,博学多才,善于做文章,不计得失,自娱自乐;由“颖脱不羁,任真自得”“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可知,陶渊明性格上洒脱不羁,任性而为,虽不解音律,也要舒适快意;由“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亲老家贫”“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陶渊明因为家贫,不顾及琴的破旧,只求安然自在,享受抚琴的乐趣。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梁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