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50 2021-10-31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
2022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1、【答案】(1)C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诗歌鉴赏】本诗是两宋杰出诗人陈与义为北宋画家许道宁的画所作的一首题画诗。首、颌两联重在写景。首联点明江水、苍山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领联写出了山水辽阔万里的气势,“一窗间”写出了其构图的精妙。颈、尾两联重在抒情。颈联通过对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的描绘,蕴含了诗人对画中景物的喜爱,尾联借佳句“吟断不相关”表达诗人对画家作品由衷的赞叹。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浏览完整试题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答案】(1)B
(2)①表达诗人醉心山水,对闲适生活的眷恋之情。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②表达了对仕途得失一笑置之、不屑追求的态度。词人说自己不善逄迎钻营,不会做官,而且得罪权贵,遭到排斥,但那又何妨?在历史上,终将被肯定为能直道而行,留直节于后世。③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高尚的节操。功名富贵,怎能屈膝相求!④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批判与不满。“狂谈欲吐”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但是只能被人视作狂谈,惊动世俗,横遭飞祸。还是不再谈论吧!
【解析】(1)并非嘱托友人去拜访位高权重之人,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怡山碧;垂钓处……”可知,作者内心对山水美景和闲适生活的向往;称做官为“拙宦”,可见其对仕途的不屑;“只愿……”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情谊;尾句则透露出作者对时局黑暗的批判和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诗歌鉴赏】
作品开篇气象宏大,“怪雨盲风”,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具体描写,也是影射当时动荡、晦暗的政治环境。作者化用孔子困于匡时“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语,进一步赞颂友人的高才雄略,并指明其任重而道远的济世使命。下片词人回忆与友人贬谪赋闲期间醉心山水、睥睨天下的逍遥乐事,最后道出心中的期许与担忧,全词也由此步入高潮。“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作者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一味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招致小人忌恨惹来杀身之祸。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词中成功地塑造了作者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3、【答案】(1)B
(2)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 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以声衬静”“视角俯仰”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歌的某一联,应注重从这一联使用的艺术手法,也就是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个方面加以考虑,可以赏析上下句,也可以针对某个意象、某个词进行重点赏析。颈联的艺术手法主要是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反衬和前后照应。可以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应使用诗歌赏析术语,注重对诗人情感的分析与把握。
【诗歌鉴赏】颈联写竹门半开,晨钟隐隐回荡,松枝雨后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营造出静谧、出尘的氛围,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视听结合,借景抒情。“竹户半开”“钟未绝”,表明更有早起之人,时间尚早,照应题目“早发”二字。“松”“竹”“鹤”是高洁、闲适的象征,反衬自已尘世生活的劳苦无奈。与末句回首遥望“此山”前后照应,集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喜爱留恋,同时也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辛劳无奈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展开余下试题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
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
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地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4、【答案】(1)B
(2)①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诗人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②紧扣“初到”,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的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而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解题时应结合题目的“初到黄州”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赏出诗人此处是运用想象的手法。诗人在憧憬
接下来的生活,同时这也能反映出诗人当时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事业转荒唐”应暗指“乌台诗案”一事,“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后四句为诗人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官俸,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俸禄,确实惭愧。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诗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丁评事宅秋夜宴集
柳中庸
翠幕卷回廊,银灯开后堂。
风惊拥砌叶,月冷满庭霜。
绮席人将醉,繁弦夜未央。
共怜今促席【注】,谁道客愁长。
【注】促席:坐席互相靠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赴宴的人必须穿过回廊进入后堂,显出丁评事家有秩序,家规森严。
B.第三句的“惊”和“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秋风的迅疾,形象如在眼前。
C.丰盛精美的宴席上,人不知不觉就要醉了,而长夜未尽,各种弦乐演奏正盛。
D.颈联表达了作者以酒浇愁的凄苦心理和因醉而不能尽情享受音乐的惋惜之意。
E.最后一句看似洒脱旷达,实为正话反说,表达作客异乡的绵长愁苦,深挚感人。
(2)赏析“月冷满庭霜”的精妙之处。
【答案】(1)AD
(2)①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生动贴切;②“冷”既指月光的清冷,又指诗人身心之冷,强化了诗人作客异乡的悲凉;③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显出丁评事家有秩序,家规森严”错。首联说的是丁评事家宴会的场景,与“家规”无关。
D.曲解文意,“因醉而不能尽情享受音乐的惋惜之意”错。颈联“将醉”是人要醉了,“繁弦”写各种乐器演奏,“夜未央”点明时间。颈联写的是宴会上人们的状况和热闹景象。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判断句子是否使用了表达技巧,有则指出,再结合诗文分析;如果没有就分析炼字情况和句子内容是否给人新奇巧妙之感。该句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写内容为景,一般从营造意境、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方面来思考其效果。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诗歌鉴赏】本诗题目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诗文围绕作者在秋夜丁评事家宴会的所见所感展开。首联写回廊上翠色的帷幕卷起,后堂内银灯高照。颌联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秋天风月景象,写出了作者参加宴会时的心理感受。颈联描绘出宴会的热闹景象。尾联写投机的人越谈越投机,不自觉地将座席相互靠近。那么他们谈些什么呢?作者没说谈什么,只是说没人谈长期客居在外的愁。最后一句是正话反说,表达了作者作客异乡的悲凉愁苦。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①,谁谓薄世荣。
【注】①蹇劣:笨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C.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D.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人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答案】 (1)C
(2) 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借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红尘外,少与人接触。同时,交往的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诗人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满足。(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 “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错。“谁谓薄世荣”借反问表达
了诗人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达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的态度。
(2)本题学生易错在直接对诗句进行翻译,而忽略了题干中的“如何表现”。解答此题,需要提炼方法技巧,如前四句以世人的忙碌对比自己的悠闲,是反衬;中间四句对景物的描写,是白描手法;九、十句写自己偶尔与樵夫、道人相伴,是叙事;最后两句直接抒情。
展开余下试题
【诗歌鉴赏】一二句是写诗人对世道人情的看法,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经营,尽管身份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透露出他对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三、四句承以上两句而来,以反衬手法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诗人对官场现实不满,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两句,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白描,天亮之际,青山更显苍翠,鸟雀绕舍而啼,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言自己有时与道士邂逅,有时同樵夫相伴,可见其清幽淡漠、平静悠闲。结尾两句写“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既是自嘲,又不标榜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达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达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的态度。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人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悬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②篱落:篱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无车马喧器,百姓正在河中自由捕鱼。
B.颔联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第七句言龙阳县河滩--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在这里很少见到官吏。
D.全诗叙写作者巡察龙阳县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7.【答案】(1)B
(2)①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着笔,描摹龙阳县当地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练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
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分析有误。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意思是说主人引领客人登上大堤,孩子们踊跃着围观,黄犬欢逐。描写了一个融洽欢乐祥和的场面。
(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意思是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龙阳县的风光,反映出当地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从写法.上来看,“鹧鸪惊鸣”“绕篱落”都是动景,“橘柚垂芳”则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从全诗来看,表达了诗人对龙阳县进行巡察之后,看到龙阳民风淳朴,风景秀美,百姓安居乐业的欣喜之情。
【诗歌鉴赏】
首句描写大白天官府门前连尘土都没有飞起一点,谓无车马喧嚣,可见龙阳县令不同于一般俗吏,是位淡泊廉洁之士。次句写百姓能在县衙门前的河中自由捕鱼,足见这里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第三句中的“主人”是指龙阳县令。作者以州司马的身份来到属县,县令理当以“主人”身份来接待。不过这位“主人”并没有按照俗礼来款待客人,而是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看来县令也是一位雅士。“小人纵观黄犬怒”,写客来以后引起的小小的骚动,说明平时县中来客甚稀,“纵观写出了县令的平易近人。“鹧鸪惊鸣”“橘柚垂芳”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橘柚垂芳”,既是实景,又是用典,意谓李衡种橘之举垂芳至今,而使家家受惠。称颂县令,暗用循吏事,既不着痕迹,又十分得体。最后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及颂,而赞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篇: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练习:衔接连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下一篇: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练习:散文阅读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