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4  2021-11-0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
福建省将乐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1 -2022学年将乐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钟
一、基础理解
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 《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B. 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
C. 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 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若火之始然
4. 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古文默写:12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应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4)《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
(5)《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新闻阅读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有删改)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有删改)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
C. 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7.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 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C. 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
D. 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8.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 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 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 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9. 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 4分
10. 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6分
(二)诗歌阅读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B.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是说我们有共同的敌人,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
C.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是统一行动。
D.第三章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12、诗歌在结构上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分
(三)古文阅读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 “西丧地于秦” “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1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17. 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
三、语言运用
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不管是抗击疫病,还是抗击外敌,都不屈地矗立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传承着( )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 )之人。”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 ”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 ”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 ”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 ”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困苦,( )。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18. 依次填入括号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生不息 坚强 艰苦 感同身受
B. 绵绵不断 坚韧 艰难 相濡以沫
C. 生生不息 坚韧 艰难 相濡以沫
D. 绵绵不断 坚强 艰苦 感同身受
19. 选出最恰当的一组引文依次填到原文横线上( )
A. ①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
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④任尔东南西北风
B.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C.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②我自岿然不动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D.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
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④任尔东南西北风
20.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 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都不屈地挺立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B. 不管是抗击疫病,还是抗击外敌,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不屈地矗立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C. 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D. 不管是抗击疫病,还是抗击外敌,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矗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21.阅读下列消息,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 6分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 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确定2021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高考曾延期至7月举行。通知要求,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认真落实入场体温检测,考场全面消毒、通风,保持间距等措施。开展全覆盖式防疫教育和防疫培训,确保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熟知防疫知识和操作流程。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完善招生办法,充分运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与中学的衔接沟通,选拔优秀学生。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过程中,就“有为”和“无为”产生了以下争论。有同学说,《老子》有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有同学反驳:《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有时代意义,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展开余下试题班级计划召开“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主题班会,请针对上述同学的认识,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观点、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 -2022学年将乐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每题3分)
1. 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论语》……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误。“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没有《诗经》。
2. B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听从”错误。译为付诸行动,实践,从事。句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3.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B.“焉”,句末语气词,没有意义;/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C.“者”,代词,……的人。
D.“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每题4分,共12分
按点给分:比如,第(1)句
“安”,安逸;“敏”,勤奋敏捷;“慎”,谨慎;“就”,接近、靠近;“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
5.默写 12分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D “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7.B
A项,材料一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报道的,并非空间顺序。
C项,“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曲解了文意。
D项,“语言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错误,材料三中“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 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带有嘲讽的语气。
8. B “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错误,应该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9. 总分4分 时效性2分,真实性2分
新闻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2分)
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材料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三是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任答其中两点给2分)
【详解】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
本题要求是“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可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这三则材料中提到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如“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三则材料中穿插了真实的史料,如“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三则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如“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10.总分6分(以下三点,每点2分)
①材料一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②材料二是英国媒体的报道,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表现他们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并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③材料三是美国媒体的报道,从第三方的角度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历史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
【详解】
三则新闻的报道者分别是中国官方媒体、英国媒体、美国媒体,由材料一中的“156年前……降下了米字旗”等可以看出,中方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材料二中的“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可知,英国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强调英国对香港的贡献;从材料三中的“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捉摸不定的新时代”“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等可知,美国作为与该事件无关的第三方,在报道这一历史性时刻时,既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对香港行使主权充满了不信任,也对交还香港主权的英国充满嘲讽。
11.D
【详解】D项,“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 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12.总分3分
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他表述亦可,如: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1分
作用有二:(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分
13.B
译句: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解析]“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不果所言”此处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人名前后一般停顿,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D。
14. C “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15. C “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
16 .4分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将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