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4  2021-11-1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滨湖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滨湖中学九年级(上)
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翻过山峰,突然眼前一亮,众人齐声惊呼“哇﹣﹣哇﹣﹣”!但见花如潮涌恣肆,绵沿数里,铺陈山脊。① ,连片的鲜花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像(一幅/一副)长轴画卷,壮丽辉煌。人在花海徜徉,恍若置身仙境。蓦然回首,红色深浅交织,而又层次分明。川梭的游人,时而漂浮于花海柔波,时而被漩涡淹没,但总是沉醉其中,(徘徊不前/流连忘返)。② ,在花海里循环往复,无止无休……我不禁想:龟峰山是大自然亿万年的心血造化,面对大自然坚辛的付出、多情的馈赠,我们的确应该自觉地加以爱护。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绵沿 恣(zì)肆 山脊(jī)
B.川梭 徜(cháng)徉 蓦(mù)然
C.漂浮 漩(xuán)涡 不禁(jīn)
D.坚辛 心血(xiě) 馈(kuì)赠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副 徘徊不前
B.一幅 流连忘返
C.一幅 徘徊不前
D.一副 流连忘返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放眼望去 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
B.①驻足近观 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
C.①驻足近观 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
D.①放眼望去 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B.人们看到,中方虽是被迫应战,但应对得有条不紊、胸有成竹,打出了一套反制的“组合拳”。
C.造假成本低、产业链完善、产业化程度高等因素,让流量造假信手拈来。
D.专家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批判性思考,显然不算吹毛求疵:在文化炒作成为产业链的现实语境下,防止恶俗语言习惯对汉语言文字的侵蚀,恐怕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
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B.《经典咏流传》告诉我们,古诗词本身有着无穷魅力,今人只差爱上的机缘。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D.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4.(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B.法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等。
D.《我爱这土地》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写的。诗歌表达对诗人虽身居海外却难掩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12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浏览完整试题(4)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5)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6)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汉文有道恩犹薄,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8)艾青原名    ,浙江金华人,诗人。代表作    。
二、阅读。(46分)
6.(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2)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7.(1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①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②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③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④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
(选自袁宏道《西湖》)
①突兀:高耸的样子。②棹: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③酣:尽兴,曾封东阿王。民间传说曹植年幼时,曾受到哥哥曹丕的皇后甄氏的照料,就是著名《洛神赋》,而甄氏也因此被尊为洛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是金陵人,客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D.午刻入昭庆,茶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语段(一)(二)言简义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语段(一)笔墨精炼,表现力强
(5)语段(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10分)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9.(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展开余下试题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①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②   
(2)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3)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三、写作。(50分)
10.(50分)按要求写作。
回顾三年走过的历程,掩卷遐思,语文之旅精彩纷呈:一次爬山的经历;一次异地他乡的相遇,让鲁迅先生认识了“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至今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上广为传颂;还有那蹬三轮的老王、卖油的老翁、亲爱的小桃树……无不历历在目。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肯定也有影响我们至深至远的人、事、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特征要鲜明,要有真情实感;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滨湖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翻过山峰,突然眼前一亮,众人齐声惊呼“哇﹣﹣哇﹣﹣”!但见花如潮涌恣肆,绵沿数里,铺陈山脊。① ,连片的鲜花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像(一幅/一副)长轴画卷,壮丽辉煌。人在花海徜徉,恍若置身仙境。蓦然回首,红色深浅交织,而又层次分明。川梭的游人,时而漂浮于花海柔波,时而被漩涡淹没,但总是沉醉其中,(徘徊不前/流连忘返)。② ,在花海里循环往复,无止无休……我不禁想:龟峰山是大自然亿万年的心血造化,面对大自然坚辛的付出、多情的馈赠,我们的确应该自觉地加以爱护。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绵沿 恣(zì)肆 山脊(jī)
B.川梭 徜(cháng)徉 蓦(mù)然
C.漂浮 漩(xuán)涡 不禁(jīn)
D.坚辛 心血(xiě) 馈(kuì)赠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副 徘徊不前
B.一幅 流连忘返
C.一幅 徘徊不前
D.一副 流连忘返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①放眼望去 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
B.①驻足近观 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
C.①驻足近观 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
D.①放眼望去 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词语搭配来确定字音、字形。
A.有误,“绵沿”应为“绵延”,“山脊”中的“脊”应读作“jǐ”;
B.有误,“川梭”中的“川”应为“穿”,“蓦然”中的“蓦”应读作“mò”;
C.正确;
D.有误,“坚辛”中的“坚”应为“艰”,“心血”中的“血”应读作“xuè”;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根据词语含义和句子内容来分析。
一幅:表示数量。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
一副:数量词,常用在成对或成套的器物、人或动物的躯体、内脏、容貌、面部表情、姿势、言语、文章、手段、本领等名词之前。
根据“长轴画卷”的提示,第一空选“一幅”恰当;
徘徊不前:比喻总在一个地点不能前进。
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根据“总是沉醉其中”的提示,第二空选“流连忘返”恰当;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衔接。梳理前后文的内容,根据文章内在的联系来选择恰当的句子填空。
根据“连片的鲜花依山就势,高低起伏”的提示,第一空应该填“放眼望去”;
根据“川梭的游人,时而漂浮于花海柔波,时而被漩涡淹没”的提示,第二空选“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
故选:A。
【解答】答案:
(1)C
(2)B
(3)A。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B.人们看到,中方虽是被迫应战,但应对得有条不紊、胸有成竹,打出了一套反制的“组合拳”。
C.造假成本低、产业链完善、产业化程度高等因素,让流量造假信手拈来。
D.专家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批判性思考,显然不算吹毛求疵:在文化炒作成为产业链的现实语境下,防止恶俗语言习惯对汉语言文字的侵蚀,恐怕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使用。解答时需要认真读题,回顾所学完成作答。
【解答】ABD.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随手;拈。随手拿来,用不着怎么思考,所以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故选:C。
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B.《经典咏流传》告诉我们,古诗词本身有着无穷魅力,今人只差爱上的机缘。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D.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展开余下试题【解答】A.有误,缺主语;
B.正确;
C.有误,搭配不当;
D.有误,关联词搭配不当。
故选:B。
4.(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B.法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等。
D.《我爱这土地》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写的。诗歌表达对诗人虽身居海外却难掩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
故选:D。
5.(12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4)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5)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6)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8)艾青原名  蒋正涵 ,浙江金华人,诗人。代表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注意“竞”的书写)
(2)怀旧空吟闻笛赋(注意“赋”的书写)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注意“圆”的书写)
(5)雾凇沆砀(注意“凇”的书写)
(6)云横秦岭家何在
(7)湘水无情吊岂知
(8)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阅读。(46分)
6.(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2)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分析】本诗是一首旧题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解答】(1)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A.有误,可诗人诗人端起酒杯;拿起筷子。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B.正确;
C.有误,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有误、毅力和决心。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
答案:
(1)B
(2)①含义: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心里一片茫然,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莽莽风雪早已封山,闲待东山再起,他乘船经过日边,多么艰难,如今又身在何处,到时定要扬起征帆!
7.(1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①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②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③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④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
(选自袁宏道《西湖》)
①突兀:高耸的样子。②棹: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③酣:尽兴,曾封东阿王。民间传说曹植年幼时,曾受到哥哥曹丕的皇后甄氏的照料,就是著名《洛神赋》,而甄氏也因此被尊为洛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是金陵人,客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D.午刻入昭庆,茶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语段(一)(二)言简义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语段(一)笔墨精炼,表现力强
(5)语段(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分析】参考译文: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枣庄”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