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科学定论。同样是在2017年,日本的一项关于课程录像回放速度的效果分析研究中,科研人员让学生以正常速度、1.5倍速和2倍速看教学视频。同样是立即组织考试。结果却发现,他们在1.5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 今年,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也发表了MOOC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区分了有字幕和无字幕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有字幕的时候,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无字幕时,1.25倍速时的学习效果要优于1.0倍速。而当速度增加到1.5倍速时,过快的视频播放速度影响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学习效果最差,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被测试者眼动行为的监测,发现在1.25倍速时紧凑的信息节奏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更自如,认知加工最为流畅。因此,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些实验结论间的相互争议,和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有关。长期从事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葆明解释,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这些重要的变量在实验中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他也表示,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摘编自胡珉垮(“倍速播救”,赢了时间?》,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倍速播放”选项已然是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标配。它能让用户自行选择观看视频时的速度快慢。 B. 倍速播放是观众艺术欣赏个性化需求的产物,它离不开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C. 肯塔基大学的试验和同年度日本的试验虽然不相同,但都能证明视频播放速度影响着学习效果。 D. 在李葆明教授看来日本、美国及MOOC的实验设计无意义,因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不只是播放速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作品,那么倍速播放将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你同时还能够体会到陌生的音乐。 B. 观众收看品质好剧时并不会选择倍速播放,反而会一再品味,而这些收视数据将被播放平台精准捕捉,成为重要数据。 C. 根据肯塔基大学的研究结果,1.5倍速度播放时,语速快,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大,影响了其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效果。 D. 从MOOC的实验结果看,视频播放时有无字幕时视频的播放速度对人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相同,无字幕时影响显著。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倍速播放的相关理念的一项是( ) A. 中学生收看网课时可以1.5倍速度播放视频,但到了关键处正常播放,特别难懂的地方重复播放。 B. 如果出于新奇性就可以用倍速方式,随便看看;而对于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影视作品,就可以按其原速品味。 C. 美国一些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多年来一直会把歌曲和内容提高5%速度播放,以便留出更多时间投放广告。 D. 孙玮:倍速播放实际是个体对原作进行了再度创作,特别是电影和音乐,其节奏的快慢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独特韵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科学必须严谨,科普无须严肃。2017年,科技类综艺节目迎来“小爆发”,化高冷科技为电 视语言让科学知识变得有声有色、逐渐培养、形成了固定的收视群。然而,新鲜感和第一波热度过后,人们发现,“叫好又叫座”之难使不少科技类综艺节目陷入尴尬境地。但科技确实是综艺创作的“富矿”。如何让“不食人间烟火”的科技类综艺节目飞入寻常百姓家?复杂的原理、专业的实验、陌生的装置…当这些出现在眼前时,你是否想立马换台?科技元素的可看性不强,基因解码、柔性电子技术等生僻词汇也会令观众听而却步。因此要想吸引观众、持续调动观众积极性,必须要给“科学”加些料。开拓科技类综艺节目这一蓝海,不仅要展示科技这一“面子”,更要提升温度这一“里子”,将科学与情怀、梦想,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让科技有“人气”、有“人味儿”因此,一档科技类节目不仅需要充实的内容将节目装扮得更有意义,更需要接地气的讲述和呈现,让节目真正走进百姓的内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三: 曾经有学者将科技类节目比喻为“砸石头”节目,与已经受到市场认可的节目类型不同,内核较硬的科技类节目不但“难啃”,并长期处在“投石问路”的状态。只是,这又冷又硬的“石头”今年以来已被悄然投出多次《我是未来》《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未来架构师》《极客智造》等多档科技类节目密集地与观众见面,并渐渐形成良好口碑,有了固定的收视群。这些节目没有单纯地将晦涩公式或是深奥实验搬上舞台,而是更多地通过对最新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以及对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动演绎,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一角。科学精神随着节目通过荧屏广为传播,难怪科技类节目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看好,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 “用大众创新的电视综艺手法,让科学知识、科技科普融入现代主流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对某期科技类节目的点评,也道出了揭示科学之美、展现科学精神的节目得以热播荧屏的可贵。 (摘编自《文汇报》) 材料四: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顺应政策要求和大众的高品质精神需求,原创科技类综艺逐渐开始发力,将成为继文化类节目之后,电视荧屏上的又一股“清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在明星真人秀大行其道的当下,制作与发行具有强烈专业性、权威性、思辨性的科技类综艺是对电视工作者的艰巨考验,并不是说投入了便可成功,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技类综艺相比娱乐综艺而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广电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受众构成来看,文化类、科教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吸引年轻受众的关键力量,而且对于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观众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