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5  2021-12-0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扬州市邗江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2021.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岀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浏览完整试题“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来,80、90后岀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
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 ;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 ,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0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 ;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増长,2014年,举家外岀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
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 ,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岀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
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
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
B.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
C.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D.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髙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
C.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这样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D.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层层递进,使文章富有深度。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B.空口无凭,字据为证
C.聚族而居,世代相传 D.鸡犬相闻,蛩音辨人
4.依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4分)
5.材料一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结合材料一,说说作者这么说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


展开余下试题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C.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D.道静是一个失学的学生,向往共产主义,但思想还不成熟,“那个女人”无疑成了她的精神导师,引领着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中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炙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呈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D.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8.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绕泰安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展开余下试题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造物者:原指天,即现在所说的自然。
C.泰山之阳 阳:山南水北。
D.多平方 平方:面积单位。多平方,即面积大。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扣舷而歌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哀吾生之须臾/古谓之天门溪水
C.客有吹洞箫者/崖限当道者
D.举匏樽以相属/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1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自汉武帝起古人常以年号纪年。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D.“戊申晦,五鼓”,晦,是指农历毎月初;朔,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赤壁赋》中的既望是指农历每月的十六。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
B.《登泰山记》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入山,越中岭,再循西谷到达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在日观亭观日出。
C.作者在描写泰山日出景象时,采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描绘出一幅瑰丽、雄浑的日出图。
D.苏轼和姚鼐将自我精神投射于自然山水之中,在“乐水”“乐山”中找寻精神慰藉。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荀子《劝学》)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韩愈《师说》)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分)(姚鼐《登泰山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颔联中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这一带着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似有些任性,却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侯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寄托飘零寥落之感。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衰谢”,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17.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
“ ▲ , ▲ 。”
(2)《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 ▲ , ▲ ”。
(3)杜甫《登高》中两句“ ▲ , ▲ ”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喜爱。通过这些节目,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专业领域,得以流行并进入广阔的公共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走出书斋、走进生活?第一,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让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有效衔接。今天的我们在用文艺作品表现传统文化时,要去伪存真、_____。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主创人员钻研思考中华典籍的思想内容,慎重选择、果断剪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 ______、提炼与阐释,从而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也最有光彩的部分_____出来,使其与当代精神相交融。第二,以故事打动人心,用故事传递精神。《典籍里的中国》上演了一场《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跨越300余年、共筑“禾下乘凉梦”的动人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了观众,也使《天工开物》中的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更加_____,让观众对只念苍生、不计功名的“宋应星们”油然生出敬仰之情、追慕之志,而这正是故事的力量。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去芜存菁 扬弃 凸显 铿锵有力
B.激浊扬清 摒弃 显露 抑扬顿挫
C.去芜存菁 摒弃 显露 铿锵有力
D.激浊扬清 扬弃 凸显 抑扬顿挫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这些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专业领域,得以流行并进入广阔的公共视野。
B.通过这些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专业领域,得以流行并进入广阔的公共视野。
C.通过这些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专业领域,进入广阔的公共视野并得以流行。
D.通过这些节目,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专业领域,进入广阔的公共视野并得以流行。
21.下列各句中的修辞,和文中划线部分的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1)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许多罕见病患者在求医路上倍加艰辛。除了医学诊疗艰难,对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