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14 2021-12-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羁旅思乡诗适应性专练
2022届高考考点:古诗词题材之羁旅思乡诗解析与强化专练
考点:
1.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2. 杨万里《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3. 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
4. 宋之问《度大庾岭》
5.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
6. 杜牧《旅宿》
【考点解读】
一、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此类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对接教材]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通性归纳]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语言
特点 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
【考题对接】
一、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释】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身。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浏览完整试题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一、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答案】
1.D【解析】A项,“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是错误的。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
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2.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③以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解析】
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蛾眉(古代女子多用青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
【注释】
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梦窗词》中,题其名的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可见吴见山必精于填词。
杜秋娘:文学故事人物。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时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铸妾。善唱《金缕衣》曲。后来入宫,为宪宗所宠。穆宗立,为皇子保姆。皇子被废,秋娘归故乡,穷老无依。旧时用来泛指年老色衰的女子。也用以比拟秋日之花。
绿杯:绿玉杯。杯的美称。露井:没有盖的井。
乌帽:用晋桓温九月九日集宴龙山,席间参军孟嘉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觉的故事。此处借写秋日与友宴集之感慨。
【译文】
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身在高处也只觉得凄凄凉凉。傲霜迎风的秋菊,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女。洗净绿玉杯,打来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我虽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吧!夕阳西下,满目的秋色和偶尔传来的大雁哀鸣声,让我心中涌起了千愁万绪。
【赏析】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
“菊花”一句,以人拟菊。“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而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这些与梦窗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
二、杨万里《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杨万里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杆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
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2.请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展开余下试题
二、杨万里《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答案】
1.D【解析】D项,“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错误,这两句暗点题目的“春尽”。春天己经过去,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
2.(1)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作西飞。(2)运用拟人手法,以“欺客子”“向人”赋予杨花以人的神情动作,写出杨花仿佛向诗人故意炫耀而惹人恼恨之态。(3)丰富了诗的意蕴,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归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就是要求找出借物抒情的句子,“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作西飞”意思是:这漫天飘飞的柳絮最是恼人,它们有意跟我这个“客子”为难,一一地面对着我向西飞向我的故乡。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似的。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运用拟人修辞,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
【赏析】
第一首一二两句都是因果句:由于“病眼”,所以“逢书不敢开”,由于“春泥”所以“谢客亦无来”。而这正是他感到寂寞的来由,“更无短计销长日”,春末时节,日并不长,然而偏偏说“长日”,大概是从《诗经》的“春日迟迟”化来。这个“长”字,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寂寞无聊。因为越是无事可做,便越感到日长,这正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厌恶。“短计”,即肤浅之计,“短”与“长”字相对,连个短计也还想不出来,真是无法打发这漫长的一天。
围绕栏杆行走,而且至于百回之多,这样写有点夸张,可是读者又感到真实,因为这正是绞尽脑汁想出的“短计”,他的“短计”,似平只有如此。这句话写得很具体,也很形象,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围绕着栏杆不停地打转转。
以上两句,特别是末句,质朴无华,形同口语,这正是杨诗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在百无聊赖中,不免思归了。作者此次寓居临安,是短暂的,没有多久,便由于“丁父忧”而回乡了。看来他很不习惯于这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
第二首“不关老去愿春迟”,暗点题目的“春尽”。春天己经过去,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他明确表白这个愿望是“不关老去”的,究“愿春迟”的原因则是“只恨春归我未归”,这就道出了作者的积愫,也点出了题目的“旅怀”,原来是因为春已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归去的缘故。“恨”字直贯“春归我未归刀。看到春归,“我未归”之恨愈甚。
“最是杨花欺客子”,又转向“杨花”杨花者,柳絮也,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似的。杨万里江西吉州人,吉州在临安之西,杨花从临安西飞,飞向自己的故乡吉州。一个寄离临安的“客子”,而且对临安的生活又是厌倦,对西飞的杨花即既羡慕又嫉妒。
这两句的构思较之上两句尤为巧妙。周必大说:“诚斋(杨万里)大篇短章...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宋诗纪事》五十引)“春归”已令人恨,更可恨者则是“杨花”,故用“最是”二字以表达进一层的“恨”:杨花无知,何能恼人?然而它的“一一向西飞”,岂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不知道周必大的评论是否也包括作者的构思,然而这种构思是的确够得上“写人情意,曲尽其妙”的。
三、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①遮掩窗儿黑。
【注释】①亏伊:也有版本作“生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按照由外到内再到外的顺序写景,视觉、听觉巧妙交织,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B.“一片伤心白”中“白”字,既是月光在夜空洒落的真切写照,也衬托出词人思友怀乡的愁绪。
C.“蟋蟀灯前欺病客”一句,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两句,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
2.“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可谓精妙,请简要赏析。
三、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答案】
1.D【解析】D.“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错误。“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意境更凄清,苏词清逸放达。
2.①用典(化用),“亏伊遮掩窗儿黑”巧用《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暗示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②拟人,“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将芭蕉拟人化,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衬托词人离情难耐的心情。③以景结情。将词人怀人而不得的愁绪,寄寓在瑟瑟秋风中的芭蕉上,使情绪表达得更加含蓄,耐人寻味。④用字遣词工巧,前后呼应。例如“黑”字与上片“白”字遥相呼应,均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面对满地清辉,一个“白”字尽写作者的怕见,下片的“黑”字,更是写出了夜半无眠时作者内心的悲凉。
【解析】用典(化用),“亏伊遮掩窗儿黑”巧用《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暗示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
拟人,“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将芭蕉拟人化,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衬托词人离情难耐的心情。
以景结情。这时庭院墙角的芭蕉被风吹得瑟瑟作响,恰与笛声、蟋蟀声共同组成听觉上的共鸣,将词人怀人而不得的愁绪,寄寓在瑟瑟秋风中的芭蕉上,使情绪表达得更加含蓄,耐人寻味。本该引起作者更强烈的反应,然而末句“亏伊”云云出人意料地反而对此表示感激。
用字遣词工巧,前后呼应。例如“黑”字与上片 “白”字遥相呼应,均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原来风吹芭蕉发出声响的同时,也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可见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这又是从反面来村托和渲染愁思的不可排遣。
【注释】
“乌鹊”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诗意。
伤心白:形容月色惨淡,一种感受语。
梅花笛:笛曲中梅花引。
生憎:生,语助辞。憎恨,憎恶,此处可作厌恶解。
【赏析】
展开余下试题
词的第一句“月去疏帘才数尺”句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的明亮皎洁,能见度高。作者起笔含蓄,浓重细密的心思积而不发,这也多与作者在长年艰辛苦难的生活中所养成的隐忍低敛的性格相关。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伤心旧事啊,以致于作者都不忍久视。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在古时又称之为“揭帘法”写的是帘,目的却是帘后的人,揭开帘子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第二句“乌鹊惊飞”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它不是本地的乌鹊,绕树三匝,为何迟迟不肯落羽?真的是没有树枝可以留驻吗?其实不然,既然有树,枝桠总是有的,只是境迁物非,草木殊类,异地险境让乌鹊感到犹豫,不安和惊虑,没有了归属感。这与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是何其地相似。作者月夜吟诗,念到伤心处,情难以堪,一片伤心白既照应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阕词的基调。 第三句“万里故人关塞隔”很多砖家认为这里的故人是指远谪边境的孙启或丁澎等挚友,我不能苟同这种说法。孙启和丁澎等人同样也遭流放,作者如果客寓他乡,在寂寞的深夜里,最能勾起作者怀念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家,故乡,和故乡的故人,这是常情。所以这里的故人不会是同病相怜的那些好友。这位故乡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让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记得个中韵律,以致于在异乡的深夜,幽闻南楼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家乡的他在万里之外,这又是谁在吹弄如此熟悉的笛声...说到底其实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声,作者是太想家了。 后半阕第一句把作者和读者神游在外的思绪拉近到“灯前”,也就是作者这位“病客”的跟前。作者行家里手,行文思路相当清晰,文章结构也井井有条。前半阕寄情于景,后半阕移情于人。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有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简单而言就是写词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词写的再华丽也是下品,写的差的那就是恶俗了。现在有很多写“新词”的作者,自诩文采高古,填出来的词就跟叙事散文一样,还网上报上到处贴,就跟电线杆上的“狗皮膏”一样了,都懒的撕你。 第二句“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孤单的影子,在房间里来回踱两步,想睡那由得自己啊。词面上作者自己的意思是蟋蟀的吟叫搅扰地自己无法入睡,其实还是因感慨为自己的伤心的旧事和凄凉的当下而无法入眠。 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同时芭蕉伊遮掩窗儿黑也与前文的伤心白形成了呼应。《二乡亭词》评论道:“感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也,细不可言。”至此完美收笔,妙不可言。
四、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释】①宋之问被贬泷州,途中经过大庾岭时所写。大庾岭,五岭之一,亦指梅岭,在当时人的心中,是中原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②翥(zhù),鸟向上飞举。③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贾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扣题直叙,“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让人百感交集,文势陡然高远。
B.颔联承上句“望”而来,选取南翥鸟、北枝花等意象,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
C.颈联移步换景,上句仰观山雨欲停未停晴光初现之景,下句俯视江中云影即将幻化为彩霞之境。
D.本诗感情真挚,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示后进以准”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佳作。
2.前人评本诗“辞苦思深,不堪多读”,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宋之问《度大庾岭》【答案】
1.C【解析】C.“颈联移步换景”错误,将颈联写景手法判定为“移步换景”,过于武断;从诗境看,此二句写景未必不是“定点观察”。
2.①遭遇贬谪,远离国都,前途未卜的惆怅与沉痛;②心系故都,怀念亲人却渐行渐远的矛盾与痛苦;③安于贬迁,勤奋修职,早日赦归的期待与感慨。
【解析】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残凋落。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作者表达了心系故都,怀念亲人却渐行渐远的矛盾与痛苦。
尾联“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作者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
【注释】
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
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翥(zhù):鸟向上飞举。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
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
霁:雨(或雪)止天晴。
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
【译文】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文翻译中的文言句式适应性专练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适应性专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