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84 2021-12-0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4]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解读与特练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解读与特练
考点:
1.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2. 《入蜀记(节选)》
3. 《宋史•胡仲尧(节选)》
4. 《北齐书•卢文伟传(节选)》
5.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节选)》
6. 《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7.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考点研究】
一、主观概括评价题的命题角度
序号 类型
1 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2 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 探寻事件原因
(一)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考点解读
作答要求 概括
答案来源 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
解题关键 确定区域——划分层次
答题重点 对事的表述
①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②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
【示例1】
文段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壬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问题 根据该段,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不超过30个字。
答案 ①治民以宽,减轻刑罚,减少赋税。
②加强城防,修筑城墙,深挖壕沟。
(二)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考点解读
作答要求 概括
答案来源 原文筛选概括
解题关键 审明题意——分辨事件——辨明情感
答题重点 据事求理
①吃透要求,全面概括。
②积累用词,抠文提炼。
③多点概括,避免重合。
【示例2】
文段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问题 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答案 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⑤孝顺母亲。
(三)探寻事件原因
考点解读
作答要求 简要说明
答案来源 原文概括理解分析
解题关键 厘清因果
答题重点 据文究因
①理清角度,概括原因。。
②分清层次,准确转译。
③因果验证,调整表述。
【示例3】
文段 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兴师。瞻曰:“不可。御外国以大信为本,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乃止。
问题 赵瞻为什么反对讨伐青唐首领?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①要以诚信为本;②青唐首领没有违犯王法;③战祸从此再起。
二、主观题答题步骤
浏览完整试题
第一步 审准题干——明确概括要求,找准阅读区间
第二步 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
第三步 规范表述——编排有序,控制字数。
【考题对接】
一、《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①(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②王(齐宣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③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④王笑而不言。
⑤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⑥曰:“否,吾不为是也。”
⑦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⑧王曰:“若是其甚与?”
⑨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 , 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⑩曰:“可得闻与?”
⑪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⑫曰:“楚人胜。”
⑬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⑭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1.选文两次用到“缘木求鱼”的比喻,试分析其作用。
2.下列对描写齐宣王相关言行的语句分析相对恰当的一项是( )
A.“王笑而不言”句传神写出齐宣王被孟子戳中其野心后的尴尬之态。
B.“若是其甚与”句表明齐宣王意识到行霸道的错误并开始反思自己。
C.“可得闻与”句表明齐宣王已经开始接受孟子行仁政的主张和建议。
D.“吾惛”句可以看出齐宣王善于自我批评并完全具备了仁君的品质。
3.赏析第⑬段划线句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一、《齐桓晋文之事(节选)》【答案】
1.①“缘木”是方法,“求鱼”是目的,生动形象地挑明了齐宣王靠武力称霸中原,使各诸侯国俯首称臣,这样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②以“缘木求鱼”比喻,达到一种耸人听闻的效果,进而引起好奇心,并以此忠告齐宣王此野心难以得逞,而且后果更甚。
2.A
3.①句式结构相同,整齐匀称美。②排比句势,语势连贯,观点鲜明。③运用反复,使其节奏鲜明,音律和谐。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原文 译文
①(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②王(齐宣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③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④王笑而不言。
⑤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⑥曰:“否,吾不为是也。”
⑦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⑧王曰:“若是其甚与?”
⑨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 , 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⑩曰:“可得闻与?”
⑪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⑫曰:“楚人胜。”
⑬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⑭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二、《入蜀记(节选)》
展开余下试题
十五日,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船,离新滩,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肩舆①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②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③、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 (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肩舆:轿子,此处作动词用,乘着轿子。②袤: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③幢盖:古为将军刺史的仪仗。幡旗:旗帜。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陆游眼里的玉虚洞。(2分)
3.文中“呼小舟以渡”中“呼”的意思是 。(1分)
3.作者换乘的原因是什么?(2分)
二、《入蜀记(节选)》
1.(2分)洞内宏伟宽敞而壮丽,有石头形成的各种事物,千姿万态。
【解析】细读全文,从“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有石成幢盖幡旗③、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可知,洞内宏伟宽敞而壮丽,有石头形成的圆伞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等一类的东西,千姿万态。
2.(1分)渡过。
3.(2分)船需要修理。
【解析】细读全文,从“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船”可知,作者换乘轿子的原因是船需要修理。
【译文】
十五日,船工把船上所载的东西全部搬出,才能拉船过滩。但船必须修理,于是换了船,离开新滩,过了白狗峡,把船停泊在兴山口。我们乘了轿子去游玉虚洞,离开江岸约五里,隔着一条小溪,这就是所说的香溪。香溪水源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美,在《水品》上有记载,水色碧绿如黛。叫了只小船渡过,过了香溪,又走了一里多路,见洞门小得仅一丈宽。进了洞,里面却非常大,可以容纳几百人,宏伟宽敞而壮丽,好像进入一座大宫殿里。有石头形成的圆伞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等一类的东西,真是千姿万态,没有一样不逼真的。
三、《宋史•胡仲尧(节选)》
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①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②,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③。召见仲容④,特授试校书郎⑤,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 (选自《宋史•二百一十五》)
【注释】①构:建造。②厨廪:厨:厨房。廪:粮仓。③庆祝帝王生日的节日。④仲容:胡仲尧的弟弟。⑤试校书郎:官职名称。
1.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胡仲尧为百姓做了哪些事情?(3分)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延四方游学之士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又以私财造南津桥 造饮辄尽
C.除本州助教 攘除奸凶 D.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下列各选项,与“以延四方游学之士”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扶苏以数谏故 D.不敢出一言以复
4.翻译句子。(2分)
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
三、《宋史•胡仲尧(节选)》
1.(3分)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
【解析】通读语段,从“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可以看出,胡仲尧为百姓做了三件事: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
【译文】胡仲尧,洪州奉新人。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整个家族有几百人。胡仲尧在华林山别墅(庄园)建造学堂,那儿聚集了上万卷书,设置了大厨房和大粮仓,用来邀请四方游学之士来这交游讲学。南唐后主李煜当时曾经授予他寺丞一职。宋代雍熙二年,皇帝下诏书表彰他们这个大家庭。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淳化年间,洪州境内遭遇干旱而歉收,胡仲尧打开他家的米仓(平价卖粮或无偿发放粮食)以降低物价,又用自家私人的钱修建南津桥。宋太宗嘉奖他,授予他洪州助教一职,胡仲尧答应每年稻谷、水果成熟了的时候把这些东西进贡给内东门司。淳化五年,派他的弟弟胡仲容前来庆贺寿宁节。皇上召见胡仲容,特别授予他试校书郎,赐予他袍笏犀带,还把御书赐予他。
2.(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延”,均译为“邀请”。B项中的两个“造”,前者译为“制造”,后者译为“往,到”。C项中的两个“除”,前者译为“授予,后者译为“清除,去掉”。D项中的两个“许”,前者译为“答应”,后者译为“处所,地方”。
3.(3分)B【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来”。A项中的“以”为介词,译为“用,拿”。B项中的“以”表目的,译为“来,用来”。C项中的“以”表因果。D项中的“以”表修饰,译为“而,来”。
4.(2分)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
四、《北齐书•卢文伟传(节选)》
卢文伟,字休族,范阳人也。为北州冠族 , 父敞,出后伯假。文伟少孤,有志尚,颇涉经史,笃于交游,少为乡闾所敬。州辟主簿,年三十八,始举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装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孝昌中,诏兼尚书郎中,时行台常景启留为行台郎中。及北方将乱,文伟积稻谷于范阳城,时经荒俭,多所赈赡,弥为乡里所归 , 寻为杜洛周所虏。洛周败,复入葛荣,荣败,归家。时韩楼据蓟城,文伟率乡闾屯守范阳,与楼相抗。乃以文伟行范阳郡事。防守二年,与士卒同劳苦,分散家财,拯救贫乏,莫不人人感说。尔朱荣遣将侯深讨楼,平之,文伟乃以功封大夏县男,邑二百户,除范阳太守。深乃留镇范阳。及荣诛,文伟知深难信,乃诱之出猎,闭门拒之。深失据,遂赴中山。庄帝崩,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同谋起义。灵助克瀛州,留文伟行事 , 自率兵赴定州,为尔朱荣将侯深所败,文伟弃州,走还本郡,仍与高乾邕兄弟共相影响。属高祖至信都,文伟遣子怀道奉启陈诚,高祖嘉纳之 , 中兴初,除安东将军、安州刺史。时安州未宾,仍居帅任,行幽州事,加镇军,正刺史。时安州史卢曹亦从灵助举兵,助败,因据幽州降尔朱兆,兆仍以为刺史,据城不下,文伟不得入州,即于郡所为州治。太昌初,迁安州刺史,累加散骑常侍。天平末,高祖以文伟行东雍州事,转行青州事。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兴和三年卒于州,年六十。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曰孝威。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1.中兴初,卢文伟被任命为安州刺史,行幽州事,但他却不能入州执政,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B.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C.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D.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指冠盖之族。“冠”旧指贵族、官僚的冠服,这里是达官贵族的代称,冠族指显贵的豪门世族。
B.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然后由皇帝下诏聘召。
C.行事,“行”指兼任官职,汉制以职位低的人暂代较高的职务称“行”,此处是暂时代为管理之意。
D.累加,“累”的意思是“屡次,多次”,“加”是加官,指在本官之外加上特定官号,增加新的职务。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文伟立志宏远,轻财而善交游,他年少时即有志向,喜好结交朋友,生性轻视财物,善于抚恤安慰人,颇得人心。
B.卢文伟身处乱世,有敏锐洞察力,他与刘灵助同谋起义,被侯深所败回到家乡,受高乾邕兄弟影响主动归附高祖。
C.卢文伟为官尽职,造福一方百姓,他推动本州水利建设,民获其利;抵御韩楼时与士卒同劳苦,拯救贫困,百姓感激。
D.卢文伟历尽坎,终成人生赢家。他少时即成孤儿,乱世中做过俘虏,率兵起义兵败,后受高祖重用,死后赠溢美显。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经荒俭,多所赈赡,弥为乡里所归。
②属高祖至信都,文伟遣子怀道奉启陈诚,高祖嘉纳之。
四、《北齐书•卢文伟传(节选)》
1.①卢文伟被任命为刺史时,安州还没有归顺朝廷。②卢曹在刘灵助失败后,趁机占据了幽州,继续担任刺史。③卢文伟攻城不下,无法入州执政。(大意正确即可)
2.C
3.B
4.B
5.①当时出现荒灾,卢文伟赈济了很多人,很受乡里人的拥戴。②恰逢高祖来到信都,文伟派儿子卢怀道奉上书信陈述归附的诚心,高祖高兴地接纳了他们。
五、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节选)》
田昼者,字承君,阳翟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颖昌,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
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注)’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固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颖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扶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疾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墨子》中有染丝篇,墨子借染丝来比喻帝王要多亲近贤能之士,远离奸佞小人。
1.志完听了承君的话后茫然自失还叹息自语,请概括他叹息的原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固/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
B.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固/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
C.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固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
D.上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固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现代一般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职称,文中指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B.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文中指的就是此意。
C.谢病,字面意思是因病辞谢,古人常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是后者之意。
D.清光,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灯光之类,文中是指月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昼有前辈风范,堪为楷模。他言行出众,与性格怯懦的邹浩结成好友,在二人的交往中,邹浩遇事常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
B.田昼待人真挚,心地坦诚。好友受朝廷重用,他真心为其感到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因为好友比自己官高权重而有所讳饰奉承。
C.田昼直言责劝,堪称诤友。皇上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得知实情后又深感欣慰并进一步勉励。
D.田昼在淮阳任知县恰逢淮阳暴发瘟疫,但他坚守岗位,努力抗疫,后感染疫病去世,可谓北宋时期的“最美逆行者”。事后有淮阳百姓说他是土地神,以表示对他的感念。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解读与专训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性默写训练《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