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45  2021-12-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正确使用词语
专题1:正确使用词语
(一)2021年高考正确使用词语题汇编
1.2021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 ,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莱”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 。
( )。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 ,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 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莱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纸上谈兵 受益匪浅 自己动手 勤俭节约
B.形同虚设 受益匪浅 身体力行 吃苦耐劳
C.形同虚设 不虚此行 自己动手 吃苦耐劳
D.纸上谈兵 不虚此行 身体力行 勤俭节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
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
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讲授指导】(1)A。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此处指课程多流于书面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故选“纸上谈兵”。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此处指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得很大好处,不局限于“此行”,应选“受益匪浅”。自己动手:指亲自动手劳作,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此处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选“自己动手”。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根据前文“减少食物浪费”可见,强调的是“节约”,故选“勤俭节约”故选A。
(2)C。根据后文衔接的“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可见,这些程序繁琐而辛苦,故“辛苦”应该放在后句与之衔接,排除AB。D.中途易辙,“一道家常菜”后没有谓语,主语偷换成“劳动者”,排除。故选C。


浏览完整试题(3)B。画线句语句有二,均为成分残缺,一滥用介词“通过”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排除CD。二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前缺少主语,应加上“他们”,排除A。故选B。
2.2021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讲授指导】(1)A。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故选A。
(2)A。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B.将二者关系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故选A。
(3)B。原句语病有:“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主干为“空间和时间增强了互动性”,搭配不当,应改为“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语序不当,应改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A.“由于”位置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放主语后面;C.“空间和时间增强了互动性”,搭配不当。D.“有助于……显著提高”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显著提高”,要么说“有助于……提高”。故选B。
3.2021新高考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讲授指导】(1)D。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故选D。


展开余下试题(2)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B.“导致”使用不当。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故选D。
(3)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4.2021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孜孜不倦 B.不露声色 C.或许 D.留存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讲授指导】(1)B。A.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本处指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不知疲倦,所以运用正确。B.不露声色: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这里的陈述对象是器物,是说器物的拙朴,而不是指人,所以不露声色运用错误。C.或许:也许,不一定的意思。这里是指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也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所以运用正确。D.留存:存留、保存。本处指那些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保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所以运用正确。故选B。
(2)C。C.“分号”运用错误。“不仅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并非两个并列句子,中间的“分号”应该改为“逗号”。故选C。
(二)正确使用词语主题讲练
正确使用词语作为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从未缺席过任何时候、任何类型的高考试卷。既然如此,如何复习好这一考点呢?事实上,它无捷径可走,必须具备一定量的积累与记忆,要结合实例,深度理解,强化记忆;要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养成字斟句酌、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
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固然是基础,但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准确地运用才是学习的目标所在。显而易见,在具体情境中,更能考查出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的应用性特点。为此,我们还必须在做题实践乃至写作中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对语段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一、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一)意义辨析
1.辨析角度
辨析角度 举 例
词义侧重点 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 “场面”与“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侧重指“一定场合下的情况”,而“局面”侧重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状态”。
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 “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侧重指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侧重指思考的“深入”,“寻思”侧重指思考的“反复”。
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 ①“陡峭”与“峻峭”,前者侧重指“陡直”,后者侧重指“高峻”。
②“冷僻”与“冷落”,前者侧重指“偏僻,不熟悉”,后者侧重指“不热闹,不热情”。
词义轻重 不少近义词在语义上有轻重之分:有的适用于重要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义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语义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义较重。
词义范围
大小 很多近义词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有的是事物的集合体,有的是事物的个体,如“河流”与“河”。 “年龄”与“年纪”:“年龄”指人或动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展开余下试题2.辨析方法
主要使用“语素区分法”。所谓“语素”,就是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单个字。两个近义词往往含有相同的语素,而这些相近词语的意义差别,往往落在两词相异的语素上。所以,只要提取出相异的语素来加以研究,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两个近义词的区别。例如“疏离”与“疏远”,两词的相异语素是“离”和“远”,这两个语素在原词中均表示“疏”的结果,只是结果不同:“离”只表“疏”的状态,并不强调“疏”的程度;而“远”则表“疏”的程度,且程度较重。
边练边悟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高洁孤傲、纤尘不染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甚至已经内化成文人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借草木抒发,写出来的文字、绘出来的图画,或浓郁,或清淡,其中________的情思却是真切动人。以文人的眼睛观来,山间泽畔的草木不再是天地之间孤立的一丛丛植物,而是以其自然特性________着自身的生命与情怀。
中国文化中的“比德”传统,使得无情之草木能够寄寓文人之高尚人格。华夏先民敬天重生,以为万物有灵、天人合一,人应当效法自然。而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过程中,又浸透着伦理道德观念,所谓“寄情万物,皆以养德”,以自然万物的物理属性________人格德行的“比德”传统就这样诞生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山水比拟君子之德行。屈原将比德的范围________到山川草木。
A.内蕴 暗喻 类比 扩展
B.包含 暗藏 比喻 扩展
C.包含 暗藏 类比 推广
D.内蕴 暗喻 比喻 推广
答案 A
解析 “内蕴”,内藏,一般指情感、意义等抽象概念;“包含”,包括。这里与“情思”搭配,用“内蕴”更合适,而且与语段整体风格相统一。“暗喻”,暗中晓示;“暗藏”,隐蔽、隐藏。这里指草木暗中晓示着自身的生命与情怀,所以用“暗喻”。“类比”,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道理上的相似刻画出本体的特征,是修辞、论证的方法;“比喻”,相同于“打比方”,侧重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这里的“比德”显然是“类比”。“扩展”,向外伸展,扩大;“推广”,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与“范围”搭配的应该是“扩展”。故选A。

词义前轻后重的近义词组
请求—恳求 批评—批判 担心—担忧 研究—研讨
损伤—破坏 固执—顽固 希望—期望—渴望
轻视—蔑视—藐视
词义范围由大到小的近义词组
年华—年岁 年代—年月 风俗—风尚 书籍—书
事情—事件—事故 时代—时期 战争—战役—战斗
广阔—宽阔 出现—涌现—呈现
(二)色彩辨析
辨析角度 举 例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分褒、贬、中三种。熟悉词语的感情色彩,便于我们准确使用它们。 ①成果—结果—后果
 (褒) (中) (贬)
②发动—煽动 称赞—奉承
 (中) (贬) (褒) (贬)
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 分清口语与书面语。口语较通俗。书面语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较庄重文雅。使用时应分清场合。 ①爸爸—父亲 见面—会见
(口语)(书面语)(口语)(书面语)
②玉米—苞米/苞谷/棒子
(普通话)  (方言)
边练边悟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程序员一时兴起以一种________的方式来采用树形视图表现随意的对象,在可用性方面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2)会晤中,两国领导人________了今后双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许多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3)国庆长假期间,凡在本超市购买商品满1 000元者,本超市将________价值100元的礼品券。
A.果断 磋商 敬赠    B.果断 商量 惠赠
C.武断 磋商 敬赠 D.武断 商量 惠赠
答案 C
解析 (1)“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2)“磋商”是书面语,“商量”是口语。(3)“惠赠”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敬赠”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
(三)用法辨析
辨析角度 举 例




象 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他人,是谦称还是敬称,是用于一般对象还是特定对象,是主动性还是被动性。 ①爱护 ——  爱戴
上级对下级, 下级对上级,
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
②启用 —— 起用
(用于物)  (用于人)
③接受——接收
(被动性)(主动性)




配 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①侵占 —— 侵犯
(财物、领土)(主权、利益、领空)
②交流 —— 交换
思想、经 意见、礼
验、文化   物、场地


性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该词的语法功能。 ①节约——节俭
(动词) (形容词)
②代表 —— 代替
(名词、动词) (动词)
边练边悟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我生长在乡村,冬天是麻雀________屋前檐下的季节,草垛上、电线杆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和歌声。寒冷的冬日,往往因小麻雀此起彼伏的歌唱而热闹、丰富,小麻雀的歌声里,温馨________整个村庄。暖暖的阳光下,孩子们总想用各种方式去逮它们,米粒、谷子、芝麻等诱饵,无所不用。但很少能抓住它们,它们太胆小,太敏感,任何轻微的响动都足以吓跑它们。
现在,我已习惯了在汽车的尾气和喧嚣中生活,看惯了灰色天空下蒙满尘埃的树木与花草,听惯了充满伤感和________的流行音乐。像一棵被移植的树在不适合的土地上生长。在城市生活不听音乐,那种远离土地的空虚无以________。
A.云集 弥散 孤独 排遣
B.聚居 弥漫 孤寂 排除
C.云集 弥漫 孤寂 排遣
D.聚居 弥散 孤独 排除
答案 C
解析 第一空,“聚居”指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区域;“云集”指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结合上下文描述对象麻雀的特点,此处应选“云集”。第二空,“弥散”指(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结合上文“温馨”及下文“村庄”,此处应选“弥漫”。第三空,“孤独”指独自一个,孤单;“孤寂”指孤独寂寞,在孤独的基础上更添一层寂寞,更加重内心的感受。结合上文“充满”及下文“流行音乐”,此处应选“孤寂”。第四空,“排除”指除掉、消除;“排遣”指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上文的对象是“空虚”,指一种情绪,用“排遣”更恰当一些。
二、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连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辨析角度 举 例
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