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98  2021-12-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8]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训练一
题量:3题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57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1•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788家。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重点提到智慧博物馆建设。
实际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街区等概念层出不穷。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中国在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于2014年就在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有类似提法,《意见》的发布,可看作是规划的具体延伸。
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也就是说,这些新技术并不会天然地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与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因而需要我们找到对接的恰当路径,才能大放异彩。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就是目前我们找到的切入点。
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智慧保护代表着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应用。通过智慧保护,不仅能够建立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文物修复能力,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物的“永生”。正所谓“绢寿八百、纸寿千年”,无论保护水平如何高超,都无法扭转这一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最新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尽可能完整、真实、准确地复制现存的文物,把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精准复制下来,从而使它的信息和价值能够传承下去,即可变相实现文物的“永生永存”。可以说,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智慧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板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优化博物馆运营方式,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内部管理包含的藏品资源管理、财产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其涉及的技术和架构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最为密切、发展最为成熟,并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某些行业中得到了验证与实践。特别是在我国电子商务十分繁荣的情况下,物流、仓储行业的智慧化程度很高,且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无疑为博物馆内部管理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
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高质量博物馆,使得文物真正“活起来”。新技术除了在展厅中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外,还可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良好体验。智慧服务的潜力大,也需要用心用功对待。


浏览完整试题智慧博物馆建设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这也是其关键科学技术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的原因。
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智慧博物馆建设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沉寂在角落的文物将会被善于发现的眼睛点亮,“千馆一面”的现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无论博物馆如何“智慧”,其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不会改变,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摘编自段勇、梅海涛《开启博物馆的“智慧之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在世界智慧化浪潮的裹挟下发生的。
B.作为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以及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C.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D.关键科学技术之所以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是因为它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很重视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B.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虽然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但只要我们让它们为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服务,就能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C.智慧博物馆既可为展厅中的现场观众提供高质量体验,又可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既可为普通观众带来全新体验,还可为某些特殊群体提供良好体验。
D.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千馆一面”的现象,使博物馆更好地履行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
3.根据原文分析,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一项是( )
A.在展厅中运用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探索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
B.建设具有当代主题的特色博物馆,展厅多设观看座椅以消除长久站立带来的疲劳感,博物馆内部设陈列室、藏品库等功能分区。
C.采集、分析和利用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精准复制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
D.“云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关注社区、乡村和边疆地区博物馆发展。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根据材料概括,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我国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可以有哪些举措?
【答案】
1.C
2.B
3.C
4.本文采取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首先由《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出“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论题,然后交代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我国开展的现状;②接着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角度,论述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方法和作用;③最后,总结强调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5.(1)新建博物馆,增加博物馆数量,提高博物馆人均拥有率。
(2)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
(3)建设智慧博物馆,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服务于博物馆。
(4)除了新技术,更要重视文化遗产本身的发掘、保护、传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在世界智慧化浪潮的裹挟下发生的”错误,第二段说的是“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
B.“作为世界博物馆强国”错误。第一段信息是说“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可见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D.“是因为它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错误。倒数第二段说“智慧博物馆建设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这也是其关键科学技术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子以重点支持的原因”,可见“这”是原因,而这指代的是上文所言“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的作用,选项偷换了原因。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只要我们让它们为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服务,就能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错误。第三段信息是说“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也就是说,这些新技术并不会天然地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与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因而需要我们找到对接的恰当路径,才能大放异彩”,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让它们为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服务”是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应该表述成“只有……才能”。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A.“探索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错误。原文第五段信息是“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可见选项中“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B.“展厅多设观看座椅以消除长久站立带来的疲劳感”错误。这些设施普通的博物馆就具备,不属于“智慧博物馆建设”。
D.“‘云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关注……”错误。倒数第二段信息是“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可见选项涉及信息是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对于未来的意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前三段为第一部分,总说,明确智慧博物馆建设这个话题,并给概念下定义,找出新技术的切入点。


展开余下试题第一段,“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重点提到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出建设智慧博物馆的话题。
第二段,阐释智慧博物馆建设这个概念:“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并强调说明“在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
第三段,论述智慧博物馆建设聚焦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的新技术,并以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为切入点。
四至七段分别从文物保护、管理、服务、新技术价值和意义四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第四段,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写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第五段,从博物馆智慧管理方面说明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板块。
第六段,从服务的角度论证,“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潜力巨大,不仅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新体验外,还可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良好体验。
第七段,从未来的角度说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第八段,总结全文,智慧博物馆建设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第二段“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中国在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于2014年就在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有类似提法,《意见》的发布,可看作是规划的具体延伸”,从国家层面而言要重视智慧博物馆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不断扩展新试点。
结合第三段“新技术并不会天然地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与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因而需要我们找到对接的恰当路径,才能大放异彩。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就是目前我们找到的切入点”分析,不断拓展新技术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为智慧博物馆建设奠基服务。
结合第四段“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智慧保护代表着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应用……可以说,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分析,得出运用并不断提升新技术,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结合第五段“博物馆智慧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板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内部管理……这无疑为博物馆内部管理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分析,不断借鉴、加强内外两部分的管理。
结合第六段“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新技术除了在展厅中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外,还可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良好体验。智慧服务的潜力大,也需要用心用功对待”,采纳并开发更多新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好更全新的服务。
结合第七段“智慧博物馆建设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这也是其关键科学技术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的原因”分析,得出国家要重视对接大数据体系建设,与社区合作,采用更多方式让展览进入城市公众空间,探索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好方法。
结合结尾段“ ‘千馆一面’的现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分析,得出要具有创新性,注入新的活力,不能因循守旧盲目沿袭搬用。
二.(2021•广东湛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文学和绘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西方强调分界不同,中国传统理论中似乎更强调文学与绘画的同一关系,即“文画互通”,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文画互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有许多画家本身又是文学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诗画合一、文画合一,这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者,就把绘画的色彩、光线、远近、构图都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他在《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绘画与文学》《绘画概说》《艺术修养基础》等论文和著作中研究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的关系,指出“中国画大都多量地含着文学的分子”“即使是画石、画竹,因为是赞美石的灵秀、竹的清节,也不能说与文学全无关系”。他研究了从两汉直至明清的中国绘画,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就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尤其是到了宋代,画院的试法就是直接把文学与绘画拉到一起,即“用一句古诗为试题,使画家巧运其才思,描出题目的诗意”。丰子恺立志沟通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给绘画注入丰富的文学因素,他自己也是“文画互通”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虽然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但他在1962年回顾自己40年文艺生涯时说:“综合来看,我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因此我的作画,也不免受了文学的影响。”至于丰子恺的文学创作受绘画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他的漫画思维对其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题材方面的,受绘画关注现实的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呈现了生活化的特点,大都取材现实生活的平凡小事及其亲身经历,儿童相、成人相、自然相等无不直接取材于现实。有构思方法上的,丰子恺的漫画注重意义特别、富有意蕴,使得其散文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即“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在形式上,漫画都是简笔,线条自如简洁,散文创作都是小篇幅,语言朴素简练自然。在表现手法上,漫画的写意性、白描、比喻法、夸张法、点睛法、象征法、对比法等,特别是线条的自如简洁和白描在散文中的运用,使得丰氏散文朴实、自然、流畅、简练。
(摘编自廖静爱《丰子恺作品中的文与画》)
材料二: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白了就是一种翻译,是把古典诗词中的佳句画成与此内容相近的漫画,唯一的区别:画上题的是古诗词句,而画的都是现代人物,所以称“古诗新画”。把古诗译成画,需要画家了解诗词旨意,还要用简洁的笔墨恰如其分地勾画出诗词的意境,看似容易,其实需要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熟练的绘画技巧。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认为“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他的漫画中。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题化用自宋词人谢逸所作《千秋岁•咏夏景》的最后一句,全词是“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画家用写实法描写了人去楼空的场景:廊檐下,一道卷起的竹帘,帘外是一弯新月,桌上一把壶,几个杯。画面景致简单,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人世间聚散终有时,良朋散尽,而言犹未尽,茶香尚在。孤寂的夜色里空对一弯新月,让人倍感天凉如水。寥寥几笔就把我们带进古典的诗情画意之中,引起无限的遐思。难怪有人说这幅画比诗词本身还富有诗情。


展开余下试题《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题选自宋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全词:“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家很喜欢此词最后一句,用画笔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夏景。精致的格窗、碧绿的芭蕉、鲜红的樱桃,还有飞舞的蜻蜓和缕缕香烟,经画家巧妙的安排,景致迷人,赏心悦目……
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数量很多,1925年初版的《子恺漫画》第一卷就收了60幅,1948年民国日报社初版《丰子恺画存》上下两集也收录近60幅,还曾专辑出版过《画中有诗》《古诗新画》等。朱自清很喜欢这类画,他在《子恺漫画》(1925年12月上海《文学周报》社初版)序言中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摘编自吴浩然《丰子恺的漫画艺术》)
1.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和绘画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严格的界限,而在中国传统理论中强调两者的同一关系。
B.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谢灵运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
C.丰子恺不仅研究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而且也在绘画与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实践“文画互通”这一理论。
D.丰子恺散文取材的生活化,构思上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语言的朴素简练等都与他的漫画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画互通”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受传统影响,丰子恺一开始就踏上了“文画互通”的创作之路。
B.丰子恺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到了宋代,绘画考试以一句古诗为试题。
C.《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都是丰子恺践行“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主张之作。
D.朱自清很喜欢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认为丰子恺古诗新画创作有诗意,抓住了诗歌的精髓。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文画互通”理论的一项是( )
A.王维《江山雪霁图卷》所描绘的景物使人联想到他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B.鲁迅小说中对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借鉴了黑白木刻艺术中简洁、概括等手法。
C.萧红有良好的绘画素养,在其小说创造中以斑斓的色彩绘制了一幅幅多彩鲜艳的风景画。
D.在创作新闻人物通讯时,可借助小说人物塑造的“写意法”,既简洁又实用,能使人物生动形象。
4. 两则材料对丰子恺的绘画和文学创作均有所涉及,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 下图是丰子恺根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创作的漫画,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丰子恺漫画是如何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了诗词的意境的。

【答案】
1. B
2. A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丰子恺的绘画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材料二重点闸述了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
5. ①丰子恺漫画主要有垂柳、明月、女子、远山、小河等物象,画面简洁;
②明月皎皎,垂柳依依,远山如黛,小河悠悠,宁静的画面勾勒了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紧扣了词的前四句的意境;
③女子孤独的背影,能让人想象到女子脸上的失望、惆怅、悲伤和期盼,让人感受到“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伤感,紧扣了词的后四句的意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谢灵运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错误。文章只说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因此只能得出谢灵运是最早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的人,而不能说“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丰子恺一开始就踏上了‘文画互通’的创作之路”说法错误,原文有“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的信息。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说的是人物通讯与小说创作的关系,没有体现“文”“画”的关系,更谈不上“文画互通”。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以“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开头,然后陈述了丰子恺在理论方面对绘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接着论述了丰子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与文学相互影响的特点。因此材料一重点在于阐述丰子恺的“文画互通”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材料二以第一段为总领段,并列举了多个实例论述了丰子恺“古诗新画”中文学对其绘画艺术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根据材料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先分析丰子恺漫画的画面构成,然后将画面与诗词的意境结合分析。首先观察丰子恺漫画的构成要素:漫画的主要构图因素有垂柳、明月、女子、远山、小河等物象,画面简洁。图中,明月皎洁,杨柳依依。那徐徐升起的一轮明月,正爬上柳树的枝头。在婀娜多姿的柳树的映衬下,明月更显得妩媚多情,仿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远山如黛,小河悠悠,宁静的画面勾勒了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画面中的女子只描绘了背影,她远眺他处,在空旷的天地中颇显孤独,虽无面部表情的细致勾画,但此情此景能让人想象女子的神情:失望、惆怅、悲伤、渴盼……“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与伤感。
三.(2021•广东福田外国语高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
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