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9  2021-12-10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
江苏省如皋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如皋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
语 文 试 题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材料一∶
山如何,水如何,远看如何,近看如何,春夏秋冬如何,阴睛寒署如何,四时之景不同也,朝暮之变者不同也,中国山水画非常重视自然景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画家精细准确地去观察、把握和描绘。但是,虽求精细准确,又仍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日有朝暮,并不计时辰迟早;天有阴晴,却不问光暗程度;地有江南北国山地水乡,但仍不是一山一水的写实。无论是季候、时日、地区、对象,既要求真实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一大特征。并且,真山水如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林泉高致》)可见,这是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像的真实,而不是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所以,它并不造成如西画那种感知幻觉中的真实感,而有更多的想像自由,毋宁是一种想像中的幻觉感。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同上)正是在这种审美趣味的要求下,中国山水画并不采取透视法,不固定在一个视角,远看近看均可,它不重视诸如光线明暗、阴影色彩的复杂多变之类,而重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感染效果。这种放果不在具体景物对象的感觉知觉的真实,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游、可居。可游可居当然就不应是短暂的一时、一物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同上)即要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从而,它所要求的就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 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色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诗)这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
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画面经常或山峦重迭,树木繁复;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成溪桥渔浦,洲诸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审美感受中的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 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 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
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
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
(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要求画家既能精细准确地把握自然景色的变化,同时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B.中国山水画要求的真实摒弃了直观可感的真实,转而追求想象自由见其大意的真实。
C.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不重视透视法,反而强调的是整个画面给观者带来的情绪感染效果。
D.中国山水画追求表现的美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广阔、整体性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的追求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B.北宋山水画给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故其通过基本塞满画面、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
C.艺术家们擅长触类旁通,中国山水画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也成为了中国其他艺术的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
D.一千五百多年之前,中国绘画就把“气韵生动”作为绘画的最高原则,这与欧洲追求透视的道路是截然相反的。
3.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4. 材料一提及了无我之境,王国维也曾在《人间词话》中论及诗歌境界时说∶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据此谈谈你对陶渊明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题。
粮食的故事(节选)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
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 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
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庄,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
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 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


展开余下试题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 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
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
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强调支队长、政委在书面指示上亲笔签字的细节,为下文主人公冒生命危险坚决把粮食送上山作铺垫。
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这为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为父亲制造机会完成任务埋下伏笔。
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D.红七为引开白鬼子,在跑去的山坡上发出唰唰的声响,那声音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样,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伤。
6. 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4分)
7.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张皋文墓志铭
(清)恽敬
张皋文,名惠言,先世自宋初由滁州迁武进,遂世为武进人。曾祖采,祖金第,父蟾宾,皆县学生。母姜氏。皋文生四年而孤,姜太孺人守志,家甚贫。
皋文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十七补县学附生,十九试高等,科廪膳生。乾隆五十一年,本省乡试中式。第二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例充内阁中书,以特奏通榜,皆报罢。是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五十九年,教习期满,例得引见,闻姜太孺人疾,请急归,遂居母丧。嘉庆四年,今皇帝始亲政,试天下讲士加慎,皋文中式。时大学士大兴朱文正公珪为吏部尚书,以皋文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盖皋文前后七试礼部而后遇,年三十有九矣。六年,散馆,奉旨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以疾卒,年四十二。
皋文清羸,须眉作青绀色,面有风棱,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文正以侍郎主考。皋文自出其门,未尝私求见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文正潜察得之,则大喜,故屡进达之。而皋文龂龂以善相诤,不敢隐。文正言:天子当以宽大得民。皋文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辈,倖致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皋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与同县洪编修亮吉于广坐诤之。亮吉后以上书不实,遣戍,赦归田里。皋文则竟死矣。
方皋文为庶吉土时,今皇上加上列圣尊号,盛京太庙旧藏宝,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号,刻入之。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言于当事者:宜自京师下所司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藏,其旧藏宝不得磨治。当事者以为然,格于例不果奏。又言于当事者:“翰林院乃皇帝侍从,奉命篆列圣宝,宜奏请驰驿,不得由部给火牌。”亦格于例不果奏。已而叹曰:“天下事皆如是邪?吾位卑能言之而已。”
铭曰:
车揱马攻驾千里,隆隆之轮踬于阤。勿乎皋文谁讯此,铭之幽扃俟来祀。
(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B.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C.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D.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子∶即童生,指参加过秀才考试而未考取的未成年人。
B.庶吉士∶明、清两朝从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
C.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可供奉皇帝先祖、皇后和功臣的神位。
D.火牌∶符信的一种,奉差官役沿途凭牌领取口粮,年有定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皋文祖辈、父辈都是读书人,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
B.嘉庆四年,皇帝刚开始亲政,加试天下进士,张皋文考试合格。
C.张皋文相貌威严,却待人和易,与人交往从不问对方才华如何。
D.张皋文奉命磨治旧印,认为旧藏宝不能磨治,但没被皇帝允许。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庸猥之辈,倖致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4分)
(2)亮吉后以上书不实,遣戍,赦归田里。(4分)
12.张皋文风骨傲然,即使面对恩师也以善相诤不敢隐,张皋文与恩师在哪些方面有不同意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因。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诗歌中的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渲染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整首诗定下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展开余下试题B.颈联写俯察。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巧作比喻,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C.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上句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D.诗人将雁阵和菊花等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4.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额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简要
赏析颔联。(4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苏轼
云间踏白看缠旗,莫忘西湖把酒时。
梦里吴山连越峤,樽前羌妇杂胡儿。
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为问从军真乐否,书来粗遣故人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作者嘱咐朋友在边关建功立业时不要忘记一起西湖饮酒的朋友。
B.额联虚写梦境中的江南水乡,实写边关饮酒时眼前羌妇杂胡儿的前景。
C.颈联上句描写战争过后将士生活,下句通过细节描写边关的苦寒景色。
D.尾联作者再次叮嘱朋友,一定要将边关从军的快乐与否写信告知故人。
16.有人认为,此诗虽写送别,却迥异于一般送别诗,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苏轼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道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临安春雨 初霁》中诗人用同样巧思,表达自己落寞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竹林七贤之一的向子期在《思旧赋》中写道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扬州慢》中具有同样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光影散落,一件件馆藏沉默如金;岁月如歌,一幕幕往事______。当革命陷入低潮时,凭着一股执着和信仰,不抛弃,不放弃,南昌起义的火种由此不灭。真正走进这段历史,用心体会从建党、建军、建国到建设、发展的每一步,才理解革命成功______,才明白'八一精神'不是简单的口号。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熊艳燕说。在她的眼中,南昌城早已与八一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南昌将红色资源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让红色文化发挥时代价值,闪耀历史荣光。如今的南昌,虽没有新增以八一为名的城建项目,但大量拥有八一内核精神的景观和建筑还在陆续建设。
将红色文化嵌入城市发展中,让红色文化______城市,是南昌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一环。建设一系列军事文化地标,不仅让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加强了市民对人民武装的理解,而且还扮靓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市,令八一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市民生活。
历史凝铸基因,基因典藏历史。从革命遗址的修缮到红色文化的普及,从八一品牌的塑造到红色基因的传承,英雄城、双拥模范城的南昌城市品格已日益清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久弥新 来之不易 浸润
B.经久不衰 来之不易 滋润
C.历久弥新 谈何容易 滋润
D.经久不衰 谈何容易 浸润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建设的一系列军事文化地标,不仅让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而且还扮靓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市,加强了市民对人民武装的理解,令八一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社会生活。
B.一系列军事文化地标的建设,不仅让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而且还扮靓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市,加强了市民对人民武装的理解,令八一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社会生活。
C.一系列军事文化地标的建设,不仅扮靓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市,而且还让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加强了市民对人民武装的理解,令八一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社会生活。
D.建设的一系列军事文化地标,不仅扮靓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市,加强了市民对人民武装的理解,而且还让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令八一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社会生活。
20.下列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句修辞手法相同的是(3分)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但由于没有像地球那样的主磁场,火星大气暴露在太阳风中,其大气成分被太阳紫外线电离后,成为带电的分子或原子。太阳风的电场加速这些带电粒子,向着太阳的反方向逃逸。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磊表示,这些粒子在逃逸过程中,很可能撞到火卫一上,被火卫一的风化层吸收,从而保留了下来。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判断出火卫一轨道附近的粒子来源于火星大气层呢?李磊表示,火星附近空间的主要粒子源只有2个,一个是火星大气,另一个是太阳风,这两者的成分不同、能量不同,比较容易区分。当然,不排除行星际空间中还有其他来源的粒子,但__________,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火星大气中的带电粒子经过太阳风加速后,进入探测器时会产生电信号,通过___________,就可以反推出粒子的速度、方向、成分等参数。李磊表示,这些粒子是从一定的方向进入探测器的,根据这个方向也可以判断其是否来自火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个字。(3分)
22.请用一个反问句概括第三小节的内容。(3分)
23.《论语》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
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孔孟阐述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从《红楼梦》或《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故事情节阐述感悟,100 字左右。(6 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在论述青年人应当向怎样的目标时强调了三事,生存、温饱、发展,并指出有敢来阻碍者,无论是谁,我们都要反抗。同时还提醒∶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
身处已完成脱贫、温饱不再是问题的新时代,生存和发展应是人们重点关注的两件事。有人只图生存、不思发展,活得了无生趣;有人不断发展、畅享生命,把生命演绎得丰富多彩。其实,不仅人生如此,国家、人类社会……大都如此。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如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