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6  2021-12-10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
江苏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全真模拟考试(八)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
语文·第八模拟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确立民族共同价值观,培育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广阔胸襟,为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为建构21世纪文化体系提供保障。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是“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在生前就吸引了许多人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他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意欲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但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影响格外巨大。自孔子殁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关系。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地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的文化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现代以来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釆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当务之急。”为什么?因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吴宓也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孔子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耶稣、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


浏览完整试题总之,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中,孔子在无数的阅读和诠释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摘编自韩星《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材料二:
进取有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来回肠荡气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挥了爱国主义的激励功能,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抗战时期,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他总是引用《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说明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
近代历史学家曾就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讨过三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历史学家认为,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
(摘编自陈来《儒家人文精神——进取有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学是维系中国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主体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
B.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都曾经是民众的中心人物,但他们都没有像孔子一样传下其学说。
C.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重振孔子儒学传统、阐扬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精神,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由之途,也是其当务之急。
D.儒家的进取有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的重要内驱力,在国家危亡之际特别能够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陆游、文天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高洁的品格、入世的热情,希望施展才学以建立功业而救济天下。
B.儒家学派势力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有着超出常人的才学和卓越的品格,因而招收了众多弟子,弟子们又多有弟子。
C.在中国的国学大师眼中,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印度的佛陀在世界上有着完全相同的地位。
D.中国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仁者寿。”意思是有仁爱品德的人能够长寿。
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孔子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D.儒家代表作《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请简要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5.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与孔子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展开余下试题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8.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9.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常山赵云,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十九年夏五月,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飞呵颜曰:“大军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备围城①数十日,使从事中郎涿郡简雍入说刘璋。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有删改)
(注)①城,这里指成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B.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C.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D.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秦朝实行郡县制,郡比县等级高。
B.汉室,汉朝。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C.孤,中国古代王侯自称为孤,也指幼年丧母,这里指前者。
D.戎,泛称中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这里即此意;还称兵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见到常山人赵云,认为他才能出众就真诚接纳他。赵云跟随刘备来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得到重用。
B.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诸葛亮出谋划策,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


展开余下试题C.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刘备用鱼水的关系打比方,希望他们不要再说了,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
D.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但刘璋为百姓着想,于是打开城门,投降了刘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14.张飞为什么没有砍巴郡太守严颜的头而释放了他?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
B.“边柳挂乡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游子的乡愁,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C.颈联“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抒发了年华已去的感伤。
D.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情感真切而又有波折变化。
16.从全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操的《观沧海》中,“____,____”这两句以浪漫的笔法写银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2)大部分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但少部分人却能做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说的“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鹏”这一意象展现阔大的人生境界或远大的理想追求。请写出体现以上含义并含有“鹏”这一意象的两句诗文:“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_____,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懊!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_____。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_____几分朦胧与神秘。
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_____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目一新 升腾上来 隐隐约约 鸡鸣犬吠
B.耳目一新 传导而来 时隐时现 鸡鸣犬吠
C.耳聪目明 传导而来 时隐时现 鸡鸣狗盗
D.耳聪目明 升腾上来 隐隐约约 鸡鸣狗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
B.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要求必须把鞋脱了
C.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
D.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必须要求先把鞋脱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尔代姆·帕塔普蒂安的发现之前,( ):温度和机械刺激如何在神经系统中被转化为电脉冲?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已知辣椒素可以激活引起疼痛感受的神经细胞,但这种化学物质具体如何起到这个作用,仍是未解之谜。朱利叶斯和同事在一般不对辣椒素起反应的体外培养细胞中,将他们创建的DNA文库的基因单独表达了出来。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个能够使细胞对辣椒素敏感的基因。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他们找到的这个基因编码了一种新的离子通道蛋白,这一辣椒素受体后来被命名为TRPV1。当朱利叶斯探索这种蛋白质对热的反应能力时,他意识到这是一种热敏受体,它能在令人感到疼痛的温度下被激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对神经系统如何感知和诠释环境信息的理解有一个基本问题尚未解决
B.我们对神经系统如何感知和诠释环境信息的理解有一个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
C.我们的神经系统如何感知和诠释环境信息的理解有一个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
D.我们对神经系统如何感知和诠释环境信息的理解有一个基本问题尚未解决
22.请写出朱利叶斯和同事解开“未解之谜”的过程的三个关键步骤。(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新青年》中对新青年提出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时至今日,当年的青年标准对当今的青年依然有着航标与指导作用
某报社举办的“新青年,新征程”主题征文活动正在开展,请从新青年的六大标准中任选一个或二个,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征文写作,投寄给《中国青年报》。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
语文·第八模拟答案
1.B 2.C 3.D
4.①共同特点:运用了引用论证法。②材料一按从古到今的顺序,依次引用了司马迁、邵雍、钱穆等人的话语进行论证。材料二引用了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引用了冯友兰的论述。
5.①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儒家进取有为的人文精神。②这种精神正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传下来的。③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这就是进取有为的人文精神。
6.C 7.D
8.①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②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③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2022”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