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40  2021-12-1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0]
江西省七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创作是一个文明互鉴、文化融合的过程。汲取世界文明之精华,自古以来就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式。但是,任何文艺创作都离不开一定的时空环境。一个国家既有的历史传统、人文底蕴、社会条件、政治文化等都会对文艺创作产生深层次影响。这就意味着一个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本土的。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继承并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吸收时代元素的同时挖掘丰富多样的本土化元素,发出新时代的中国声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进而丰富发展中国文艺创作的鲜明特色,是当代文艺创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但是,对本土化创作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中国元素”这一表象,还要看到它所浸润的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就不可能契合人心、赢得观众、占领市场。
事实上,一些好作品正是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按照“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风貌”的准则,将宏大的时代主题与本土特色紧密结合,让文艺创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弘扬主旋律、贴近本土、涵养情怀的有机统一。《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并不是讲述逃离地球,而是带着家园一起去流浪,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保卫家园的朴素情怀和面对困难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山海情》描述了大西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飞沙走石的荒石滩变成丰饶宜居的美丽家园,将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群像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从这些鲜活的例子可以看出,创造精品力作与坚守本土特色、坚定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而促进它们的有机融合,首先要有“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理念。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于本土,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首要使命,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经典的艺术形象,弘扬中国精神,汇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同时,还要善于从历史传统中发掘素材。诸多经验表明,注重从历史中寻找素材、激发灵感的作品大多收获了群众好评,有的甚至经久不衰。因此,文艺创作要善于深耕历史,深挖历史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而使更多更能彰显文化自信的优秀作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不能只收获票房,更要担负起彰显文化自信的职责使命。而文化自信需要扎根本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精品力作,才能让更多更好的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而让文化自信的鲜明特质得到更好彰显。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朋《在本土化创作中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要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也会受到本土的历史、人文、社会、政治等方而的影响。
B.文艺作品要打动人心,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必须体现本土特色并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C.文艺创作扎根本土,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首要使命,进而汇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力量。
D.如果在创作中善于深耕历史,善于深挖传统文化素材,那么写出的作品就会获得群众好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例证法,来阐明创造文艺精品与坚守本土特色、坚定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挖掘本土元素、秉持文化自信、深耕历史传统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C.文章立足于中国当下,提出文艺精品创作要扎根本土,彰显文化自信,引领时代的风气。
D.文章中在分析说理时,使用“只有”“才能”“继而”“进而”等词,体现出语言的逻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强调挖掘本土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意味着其思想的狭隘保守。
B.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观看热潮,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讲好中国故事”。
C.作者说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D.文艺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作者认为创作要考虑的是弘扬中国精神,而不是追求市场效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对于一个新的遗址,我们经常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它是什么年代的?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时间”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后,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年代,是研究的重要一步。那么,考古学研究是如何判断一处遗址的年代的呢?
②在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种概念。相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先后顺序和先后关系,其推定一般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该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普遍使用。绝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具体时间,可以用年代数值表示。中国古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和大事纪年等都是绝对年代的表示方法。近现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被用来进行年代的测定,其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碳十四测年法,此外,常用的还有树轮断代法和热释光测年法等。
③碳十四测年法测定年代是考古学中最主要的确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即通过在考古遗址中采集动植物遗存、含碳沉积物或其他含碳物质,测定生物体的死亡年代或沉积物的形成年代,以此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绝对年代。从理论上讲,碳十四测年法可测范围达到距今5万年左右,目前树轮校正的范围只能达到距今2万年左右。碳十四测年法的最基本原理是放射性元素碳十四的衰变规律。生物体死亡后,其放射性碳十四与外界脱离了交换状态,即放射性碳十四得不到补充。这样,原来拥有的放射性碳十四浓度会按照衰变规律逐步降低。因此采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通过测量获得其碳十四浓度,再与活体碳十四浓度进行比较,即可得知其死亡的时间。
④树木年轮定年则是通过确定树木年轮的时间顺序,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树木的年轮是树干横截面上木质疏密相间的同心圆圈,每一个年轮的宽度包括当年的春材和秋材。年轮的数目表示树龄的多少,而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树木生长较快,年轮就宽。连续对比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和树木年轮,就可以确定某个年轮的形成年代。同一气候区内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之间能够交叉定年。
⑤20世纪中叶,考古学者开始将热释光技术运用于探测古陶瓷年代,宣告了该方法在考古学中运用的开始。热释光测年可以确定考古遗物的年代,也可以对古代文物尤其是古陶瓷真伪进行鉴别。一些矿物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会产生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常被晶格缺陷俘获而积聚起来,在这类矿物被加热到临界点(300℃~450℃)时,这些被俘获的电子会从晶格缺陷中逃逸出来,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即热释光。陶器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原来贮藏的热释光,释放完后,继续接收、贮藏大小恒定的辐射能,年代越久、贮藏的能量越多,这些辐射能是陶器烧成之后开始增加的,可以作为陶器年龄的标志,通过测试陶器的热释光量就可以获得其年代信息。社会上伪造、仿造青铜器、陶瓷器等文物有些已经相当有水平,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眼学鉴定方法就难以鉴别真伪。利用热释光技术可以解决该问题,并且已有学者做了很好的研究与尝试。
⑥除了上面讲到的方法之外,还有考古地磁法、电子自旋共振法、裂变径迹法、氨基酸外消旋法等测年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最好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方法来测年,以提高准确度。
(摘编自耿恒猛《考古学家是如何做年代鉴定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研究中的相对年代是指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推定的考古对象的先后顺序和先后关系。
B.碳十四测年法、树轮断代法、热释光测年法都是考古学中可以确定考古遗物或遗迹绝对年代的方法。
C.碳十四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浓度在生物体死亡后因得不到碳+四补充而按衰变规律逐步降低。
D.热释光技术可以探测确定古遗物年代,并已普遍运用于对古遗物尤其是古陶瓷进行真伪鉴别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结构清晰,第①段总说,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说,最后一段补充说明。
B.文章语言简洁而形象,如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既指出共性,又不显武断和绝对。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读者获得更明确具体的认识。
D.文章第④段在介绍树木交叉定年时,根据树木的生长年轮说明,这是采用了时间顺序。
6.请根据材料内容,为文中的“热释光测年法”下定义。(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第一课
兰梅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当老师。最终,我真的如愿以偿了!谁料上岗第一天,就碰上了一件尴尬的事。


展开余下试题早读刚开始,有个叫玲子的女孩就哭哭啼啼地告诉我,她的校服不见了。一件校服值不了多少钱,但对于贫困山村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件小事情。
“啥时丢的?有印记吗?”我问。
玲子说:“昨天丢的,右肩上有墨迹。”
“有谁捡到玲子的校服了?”
我在班上展开调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应答。坐在玲子身后的金婵一直低着头。偶尔瞟我一眼,目光也是躲闪不定甚至慌乱的。我注意到她今天也没穿校服,就问:“你的校服呢?”她说:“在桌框里。”
我感到纳闷:“怎么不穿上呢?”她吞吞吐吐地说:“早上弟弟捎来得迟,没顾上穿。”
“穿上吧!”她好像没听见。我重复了一遍,她才慢慢腾腾地穿上了。而她的衣服的右肩上,恰好有淡淡的墨水痕迹。
下课后,我悄悄把她约出教室。“你是不是拿了玲子的校服?”她低下头细声说:“没有,这件是亲戚送我的。”
“那你的呢?”我又问。她说:“在家里。’
我劝导她,要诚实,知错就改不算错。她既摇头又点头,最后干脆说,把这件校服“送给”玲子。我叫玲子来辨认。她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后指着墨迹说:“这就是我的。”我满腹疑窦,一时又无从判定,就让玲子暂时把那件校服先穿上。
晚饭时,金婵的妈妈突然打来了电话。她一开口态度就特别冲:“你们老师怎么能这样诬赖孩子呢?我女儿从来不偷别人的东西!她中午回家就一直哭……”
我说:“是你的孩子点了头,那女孩又确认了,我才这么判断的。”
刚上班就断了桩葫芦案,我的心情特别差。我邀她明天到学校来,我们三人面对面来确认此事。
第二天早上,女孩的妈妈没有来。我拿起电话正要拨号,一个身材低矮,头发散乱,衣着破旧的中年妇女却急匆匆地闯了进来。
她,怎么来了?
我所在的小学校,位于大山的褶皱里。孩子们午饭通常在学校吃。我年轻,校长就安排我跑腿买买菜。
那天,我在一个菜摊前,挑了大葱、洋芋、西红柿。称过秤,摊主大嫂哑着嗓子说:“21块2毛4。”我说:“买了这么一堆,零头免了吧?”她愣了下说:“也好,也好。”声音听起来卡卡的。付过钱,离开的时候,我看她身后的南瓜黄灿灿的。重新砍过价后,又选了两颗,算价5块2毛6。她接住我递过的钱说:“价你也压了,加上前面的,就收你5块5了。”“5毛钱就算了吧!”我给她只给了整数,她没接,却沉着脸说:“我们挣的就是毛毛钱,都这么砍,哪还有利钱可挣?”
那天,她虽然没有多拿我一分钱,但她的“小气”还是让我很不爽。
“您是老师吧?我是玲子妈。”她穿着一件素淡的半旧不新的花衬衣,裤脚、鞋面都沾满了湿泥巴,很显然是踏着晨露赶来的。我拿起杯子要倒水,她拦住了:“老师,我是来给您道歉的!”她是我学生的妈就让我吃一惊,来道歉好像更是没来由。
“我闺女说谎了,她昨天拿来的不是她的校服!”她指着手里的那件新校服对我说。
“那她为什么要说谎?”我感到诧异。
“她把自己的校服弄丢了,怕我们骂她,也知道我手头紧,没钱买,就想捡便宜。也怪我,平常没把她教育好。”
“她是怎么知道那件校服的肩头有墨迹?”
“提前偷看过了的。”大嫂黝黑的脸上竟蒙了一层羞。
临走时,大嫂要将有墨迹的新校服还给金婵。金婵说:“妈妈让我送给玲子。”于是,俩人把那件校服推来让去谁都不肯拿。直到上课铃响了,我替她们留下了那件“特殊”的校服,她才离去了。
大嫂前后的反差判若两人。
下午,我就去了一趟金婵家。金婵妈说,玲子妈昨晚就带着女儿来过了。从谈话中,我知道了玲子爸在工地干活时摔断了腰,大嫂又种地又卖菜,抽空还到建筑工地打小工。玲子的校服就是那天中午帮爸爸买完药,急着返回学校的路上丢的。
回家的路上,我深为自己的鲁莽而惭愧。这群真诚质朴的人,也给我上了入职第一课!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金嫌“一直低着头”、“偶尔瞟我一眼,目光也是躲闪不定甚至慌乱的”、穿校服“慢慢腾腾”等细节描写,引发了“我”对金婵的怀疑,才有了后文“我”把金婵约出教室谈话的事。
B.“我”劝导金婵要诚实.知错要改时,她的表现是“既摇头又点头,最后干脆说,把这件校服‘送给’玲子”,已经暗示了“我”对校服到底是谁的可能判错了。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D.小说以顺叙为主,通过补叙“我”曾在玲子妈的菜摊买菜的不愉快经历交代“我”对玲子妈之前的印象,揭开前文中写到的“她,怎么来了”这个悬念。
8.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塑造玲子妈的形象的。(6分)
答:
9.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第一课”的含义。(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吴元年①十月甲子,命潮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张彬率武昌、荆州、潭、岳等卫军,由湖广取便西。谕璟等曰:“尔其务靖乱止暴,使远人畏服,毋替予命!”
太祖洪武元年正月乙亥,杨璟等进兵攻永州,元全州平章阿思兰遣兵来援,逆击,败之,进逼永城。守将邓祖胜出兵南门拒战又败之获其将王鉴元兵复自广西来援倚湘水列七营军容甚盛。璟遣指挥袁子明击败之,获其万户丁武等千余人。
杨璟围永州,久不下,命指挥胡海洋等筑垒困之。复造浮桥于西江上,练习军士,示以必克。至是,食尽力穷,守将邓祖胜仰药死,参政张子贤等犹率众拒守。百户夏升缒城诣璟降,因言祖胜死状。夜三鼓,璟督兵四面攻之,胡海洋等踰城入。天明,众溃,子贤与元帅邓思诚等俱就执。璟调衡州卫指挥同知丁玉守之。于是耒阳等州皆遣人降。
三月,杨璟遣周德兴、张彬率兵取全州。壬申,我师克全州,元平章阿思兰遁去。道州、宁远州、蓝山县相继降。丙戌,杨璟遣兵攻武冈州,元守将曾权举城降。
六月壬戌,克靖江路。先是,周德兴克全州,即分兵栅据靖江险要,绝其声援。璟既克永州,遂引兵抵靖江城下,攻城二旬不克。相持凡两阅月,攻围益力。也儿吉尼②势穷蹙,驱兵南门出战,指挥胡海击败之,获其万户皮彦高等。因使彦高阴构其总制张荣。荣麾下裴观以书系矢射营,期以是夜降。既二鼓,观缒城出,见璟,备言城中积贮空虚,人无斗志,可立取状。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至期,璟命诸将率众径进,也儿吉尼闻变,仓卒走,追至城东伏波门,执之。初,张彬始攻城,为守者所诟,恚曰:“城破,当悉屠之。”比克城,璟惧其纵杀,下令曰:“杀人者死!”彬乃止,众心遂安。
七月己巳,广西左江太平府土官黄英衍、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颜等,遣使赍印章诣平章杨璟降。丁酉,郴州降。广西悉平。
二年三月癸亥,置广西行省。初,广西隶湖广,至是时置行省。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两广》)
[注]①吴元年:即1367年。1364年,朱元璋被部下推举为吴王,1367开始以“吴”纪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王朝。②也儿吉尼:元朝大臣,镇守广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将邓祖胜出兵南门拒战/又败之/获其将王鉴/元兵复自广西来援/倚湘水列/七营军容甚盛
B.守将邓祖胜出兵南门/拒战又败之/获其将王鉴/元兵复自广西来援/倚湘水列七营/军容甚盛


展开余下试题C.守将邓祖胜出兵南门拒战/又败之/获其将王鉴/元兵复自广西来援/倚湘水列七营/军容甚盛
D.守将邓祖胜出兵南门/拒战又败之/获其将王鉴/元兵复自广西来援/倚湘水列/七营军容甚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申,为干支之一。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本文中的“壬申”用于纪月。
B.靖江路,“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火扬州路”的“路”也是这个意思。
C.土官,又称土司、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通常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任职。
D.行省,元代“行中书省”的简称,是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由丞相、平章等官总揽该地区政务。明初沿袭此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攻打永州时,杨璟的军队除了和守军作战外,还要与敌方援军作战,其中包括全州平章阿思兰亲自率领的元军。
B.明军除武力进攻外,还采取其他措施,使永州城陷入困境。邓祖胜因此自杀,杨璟发起攻城之战,最终占领永州城。
C.洪武元年三月,明军攻克全州,元平章阿思兰败逃。全州战役之后,道州、宁远州、蓝山县和武冈州先后投降。
D.杨璟利用俘虏从元军内部分化瓦解敌人,最后里应外合,攻下靖江城。破城之后,杨璟用军纪阻止部下泄愤滥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其务靖乱止暴,使远人畏服,毋替予命!(5分)
译文:
(2)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4~15题。.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①
揭傒斯②
娟娟临古戍,晃晃辞烟树。
寒通云梦深,白映苍梧暮。
胡床看逾近,楚酒愁难驻。
雁背欲成霜,林梢初泫露③。
故人明夜泊,相望定何处?
且照东湖④归,行送归州去。
[注]①李时毅:南昌人,曾任职武昌,后选官归州。南楼:在武昌城南。这首诗作于大都七年(103),时揭傒斯客居武昌。他同时还写有《远归曲戏赠李九时毅还江西》诗,复与李时毅夜宴南楼而作此诗,故题云“重饯”。②揭傒斯:元诗四大家之一。③泫(xuàn)露:露珠下滴。④东湖:武昌及南昌均有东湖,此关合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月亮升起来了,照耀着武昌城外的古代战场堡垒,在成片如烟似雾般的树林上空缓缓而上,一派清澄透亮。
B.第三、四句写作者和友人坐在南楼上,看到月光如水,寒气逼人,与广阔无垠的云梦泽水相连,又与南方苍梧等名山巨岭相接。
C.第七、八句写到露宿野外的大雁,已人睡乡,露霜凝结在它们的背上,泛出一层银色,树梢的水气慢慢团聚,从枝叶上一滴滴往下掉着,营造了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
D.整首诗用“照”字贯联,使全诗无处无月,月光随诗人的心情变化,将月与情、与景密切关合糅杂在一起,达到了一个高超的意境。
15.请简要分析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思想中的鲲鹏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积厚持久的精神,《逍遥游》中说水的聚集不深厚,“ ”,风的力度如果不够,“ ”,通过水和风的事例,暗喻有志之士必深蓄厚养方可大用。
(2)“君不见,少陵穷饿不知愁,广厦千间为人谋”指的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 ”两句,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的博大胸襟。
(3)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讲到“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你们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索或资源”,这和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告诉我们的经历磨难的好处“ , ”是一致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资本深度介入演艺娱乐产业,加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饭圈”也逐渐由粉丝自发形成的文娱社群,演变成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但又 的利益圈层。在资本的操控下,演员能否出位已不单纯在于其是否有过硬的作品和技能,还在于其是否有一副好看的皮囊,以及能否在资本的 下构建起一个“吸粉”的人设。
( )。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期望此次行动能够成为清理整顿 的演艺娱乐圈的转机,演艺明星要对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心存敬畏, ;能够成为全社会重新审视“饭圈”文化的契机,各方要共同携手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能够成为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良机,进而让演艺明星不敢胡作非为。只有这样多管齐下,就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理性回归。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鱼龙混杂 鼎力相助 江河日下 高山仰止
B.鱼目混珠 鼎力相助 泥沙俱下 行有所止
C.鱼目混珠 大力支持 江河日下 高山仰止
D.鱼龙混杂 大力支持 泥沙俱下 行有所止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监管部门也对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引发了高度关注
B.监管部门也高度关注着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
C.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D.这种引发了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畸形“饭圈”文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回归理性。
B.只要这样多管齐下,就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回归理性。
C.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理性回归。
D.只要这样多管齐下,就能共同推动流量向善,矫正“饭圈”文化理性回归。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我们在自然界看到的许多颜色,特别是植物界的色彩,都由色素产生。
色素能反射一部分光,① ,比如,叶片中的叶绿素会反射光谱的绿色部分,并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以及波长较短的蓝光,② 。
植物是生化合成的大师,它们的细胞可以配制出多种色素,然而,动物却基本上,失去了制造大部分色素的代谢途径。一方面,③ 。比如鸟类的鲜红色和明黄色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然而,自然界却很少有蓝色色素可供食用,想要获得蓝色该怎么办?动物们果断另辟蹊径,进化出高超的光学“特技”,以不同方式制造出了蓝色。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色。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七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