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94  2021-12-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
2022届高考语文论述文三种类型主观题提升性专练
2022届高考复习:高考论述文三种类型主观题解析与提升性专练
考点:
1.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
2.程庸《文物的心智审美(节选)》
3.杜克鲁《文艺载道》
4.沈从文《时间》
【考点研究】
1.概括理解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要求。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限定范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词句,以明确筛选整合哪方面的信息。
第二步,读文,巧筛选。
依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尤其要注意勾画关键词句,以此筛选出重要信息。
第三步,整合,求规范。
在筛选相关信息后,要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
②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角度、方式一致;
③答案在表述时尽量使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换;
④根据题目赋分,合理分条组织作答,比如两问赋分为6分,一般答案要点有3+1个或2+1个。
2.原因分析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 把握题干提示的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等。
第二步,读文。 根据题干要求,回读原文,在材料中分别圈点出表原因的相关语句。
第三步,作答。 对圈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修改整合,在此基础上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
3.比较材料异同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 把握题干提示的事件、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等。
第二步,读文。 根据题干要求,回读原文,在材料中分别圈点出“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关语句。
第三步,作答。 对圈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整合,在此基础上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
【考题对接】
一、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浏览完整试题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在“西洋家庭团体”和“中国乡土家庭团体”中,各分子的关系有何不同?





2.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一、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答案】
1.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妻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中国乡土家庭中,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2.D【解析】D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
3.C【解析】C项,“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表述不严密,根据第一段可知中国家庭同样包括生育功能。
二、程庸《文物的心智审美(节选)》
任何一种审美,都分为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欣赏古代艺术品,更是如此。物象审美,是一个初级的阶段,只停留在皮相的欣赏,如釉色、造型、图案等。而深入到物象之里的心智审美,是一个高级的阶段,能进入器物的核心价值,了解其产生的根本动因。也就是说,理解了皮相的特征,还要求得其所以然,那就需要研究其时代风尚、时代审美以及工艺技术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与古物气息相通,领会器物的象征作用,深入堂奥。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瓷器、也是世界器物史上最有名的品种——汝窑瓷器,汝窑瓷器表面看来并不惊人,只见全身素雅的青釉装饰,或瓶或盆或笔洗等。但如果叩问,为何用简约的素雅之釉装饰?首先,汝窑瓷器有着特殊的年代限定,据考证是宋徽宗时代二十年里生产的神品,是宫廷烧造,数量有限,流传不足百件的神奇传说,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以拥有一件汝窑为荣,这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难出其右。其次,宋代是一个众多优质瓷器林立的时代,而汝窑之釉饰以及埋伏着特有的文化信息,才使其木秀于林,鹤立鸡群。
汝窑产品施天青釉,内为香灰胎,其意指天地。青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首要的颜色。青色是天,天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此看汝窑瓷器,就不会停留在汝窑瓷器曾打破拍卖的天价这个层面上,而会视其为一种象征,一个寓言,任何装饰手段在她面前皆是浮云,其至圣境界,就是“王”,陶瓷界定汝窑器为王,即是此理。如要进一步推究,还可继续,经过大唐盛世,文化辉煌够了,精彩够了,堂皇够了,到了宋,文化应该休闲一下,回归一下,不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得那么紧张,而是顺其自然,因势而为。宋人达到了这个境界,是历史的必然,宋代的很多器物,都体现了这个特征,感性之后归于理性,灿烂之后趋于平淡,器物之理,乃人性之变也。宋人各类文化充满玄机,此言不谬。还说汝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因表面气泡的缘故,造成了“寥若晨星”,这是古人的评语,多么美妙,四个字足以构成一首诗,一篇散文,足以打动后世每一个人:浩瀚天宇间有星光闪烁,星星与天空的对应关系,是不是能涵盖一切?在你的心中是否会有一刻晨星寥寥的夜景?
可见,欣赏古代陶瓷艺术,既要重视其外相的元素构成,更要探寻其精神密码的埋伏,久而久之,就可以避免单向度视角,避免狭隘的商业心理。古物给予我们更高远的境界,滋养我们疲惫又贫乏的心灵,让我们健康、审美地活下去,这才是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摘编自程庸《文物的心智审美》)
1.在勾画圈点、筛选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全文结构导图(在方框内写出层次要点,也可以在文中圈出)。
提出论点: ―→ 分析问题: ―→ 得出结论:
提出论点: 。
分析问题: 。
得出结论: 。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瓷器的物象审美指的是对瓷器的釉色、造型、图案等表象外在元素的品味与欣赏。
B.作为审美的初级阶段,物象审美只停留在皮相的层面,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并不重要。
C.意指天地、顺其自然、因势而为等是汝窑瓷器全身素雅青釉装饰中包含的精神密码。
D.没有心智审美,收藏家就无法与文物气息相通,领会其象征作用,心灵就难以得到滋养。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汝窑瓷器为例,重点阐述了文物的心智审美及其重要意义。
B.文章指出任何一种审美都包括初级阶段的物象审美和高级阶段的心智审美。
C.文章第三段从并列角度把汝窑瓷器的釉饰及其所埋伏的特有文化信息揭示出来。
D.文章以文物审美为话题,按照总分总结构行文,篇末揭示了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窑瓷器能打破拍卖的天价,跟它不但是宋代优质瓷器的翘楚而且还是陶瓷之冠有关。
B.汝窑瓷器因为在宫廷烧造,存世数量又极其有限,所以有瓷器中的“神品”之誉。
C.宋徽宗时代虽然文化已经逐渐衰颓,但其休闲的文化氛围却孕育了瓷器的巅峰之作。
D.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互为表里,两者结合,就能获得多向度视角和开阔的商业心理。
二、程庸《文物的心智审美(节选)》【答案】
1.提出论点:文物审美,既重物象,更重心智。
分析问题:以汝窑瓷器为例,重点阐述如何进行心智审美。
得出结论:文物双层审美的意义。
2.B【解析】物象审美虽然是审美的初级阶段,但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原文中有“既要重视其外相的元素构成”的文字表述。
3.C【解析】“并列角度”错,青色象征天是前提和关键。
4.A【解析】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已经逐渐衰颓”错,平淡与理性不等于衰颓。D项“就能……”说法绝对,原文中是“久而久之”,后面的结果,还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才能实现;“避免”不等于“获得”。
三、杜克鲁《文艺载道》
文艺载道
杜克鲁
黄宾虹在《致治以文说》中指出:“士大夫之蓄道德,能文章者,如韩昌黎、杜少陵、苏东坡诸公,无不晓画。”又在《论中国艺术之将来》一文中说:“如韩昌黎、杜少陵、苏东坡等诗文集,皆能以词章发扬艺事。”他认为,艺术与韩柳欧王有功古文辞,无多差异,且能载道。他的《致治以文说》,也是文道兼顾的典范。
纵观黄宾虹漫长而传奇的人生,他从事维新变法,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习画写生创作,始终以文艺来改良社会,治理国家,遵守道德。正如他要求的:“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一代之中名作如林,其望重当时而传誉后世者,恒不数人,要惟道德文章,卓然有以自立,千古而下,方为不磨。”黄宾虹反复阐述道德文章,把道德看得如此之重,令人景仰。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黄宾虹深究《周易》,对古圣贤的嘉言大义,必定心领神会,了然于胸。他觉得道德文章要先行,读书写作之暇,才寄情书画。“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讲书画之道,直走向上,以至于至善。”黄宾虹追求的就是儒家的思想理念,儒家思想对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影响最为深刻。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爱国志士要求变法图强。黄宾虹及时致函康梁,结交谭嗣同,走上了反清、追求共和的革命道路。谭嗣同遇难,黄宾虹作挽诗:“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民族危机之际,敢担社会责任,情操何等之高!在家乡歙县期间,黄宾虹董理农事兴修水利之余,骑马击剑,关心国事。并大力搜集乡邦文献,尤其注重道德文章。教学之外,组织黄社,“遵梨洲之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文”。 
在上海30年间,黄宾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身济天下,以学术唤醒民众。他与邓实、黄节订交,加入国学保存会。深入研究国学,大力弘扬国故,以期兴起人人爱国之风尚。并任《国粹学报》编辑,发扬国学,保护国粹,保存民族文化,爱国救世。又任《神州国光集》美术编辑,提倡美术,用艺术救国。随后数次参加南社雅集,群策群力,监印《南社丛刻》。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主编《美术周刊》《艺观画刊》《神州大观》,先后撰文千余篇,涉及古文字、训诂、金石、书画等国学的许多方面。在保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先后组织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中国书画保存会、艺苑绘画研究所、黄山琴棋书画社等。创办上海留美预备学堂,任国文教习兼教务;被徐悲鸿推荐,任中国画史教授。黄宾虹在艺坛如此活跃,实属罕见。他是希望人们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北平沦陷期间,黄宾虹切身体会亡国之痛,他谢绝应酬,惟有在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他敬佩明末清初高僧画家弘仁的高风亮节,发表了《渐江大师事迹佚闻》。当时,北平艺专日本主持人伊东哲帮助黄宾虹举办画展和80岁祝寿仪式,都被他拒绝。甲申年春,黄宾虹在东单目睹日军在新华门前结队,十分愤慨,创作了《黍离图》,题诗:“太虚蠓蠛几经过,瞥眼桑田海又波。玉黍离离旧宫阙,不堪斜照伴铜驼。”11年的北平蛰居,黄宾虹奋发著书立说,写了上百篇文章,坚信艺术能够救国。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北平艺专讲学,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故宫审画,对书画源流进行系统梳理,为衰年画法思变奠定了深厚的功底。
黄宾虹经历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谓阅尽人间沧桑。在世界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爆发了,真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如此巨变,封建社会的覆灭,民国创立,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正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美术史上也从来没有像黄宾虹这样大公无私的艺术家,把上万件书画图书印章等文物捐献给国家。这笔无法估价的艺术财富,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因为黄宾虹生前就预见了: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西画之别,各人作品尽有不同,精神都是一致的。他更希望艺术不但是养我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西学东渐,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艺术交流日益频繁。黄宾虹以开放的姿态,热烈拥抱外来文化艺术的到来,让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相辉映,彼此取长补短。他借鉴印象派油画的色彩笔触为我所用,进行衰年变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不全面西化,也不泥古不化。他不仅是一个像苏东坡、赵孟 、董其昌式的传统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个具备世界眼光的现代大师,更是一个优秀的“人民艺术家”。
黄宾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对社会终极关怀,就像《九十自寿》诗云:“和合乾坤人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其画学思想不是简单以画史目之,而是儒家士大夫的济世思想。也就是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
1.文章为什么称黄宾虹是“人民艺术家”?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宾虹把道德看得极其重要,是因为他一直致力于追求儒家的思想理念,并受到了韩愈、苏轼、欧阳修等人的影响。
B.在保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黄宾虹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广泛涉及古文字、训诂、金石、书画等国学的许多方面。
C.日本人作为占领者,仍然尽力笼络上层人士,黄宾虹八十岁寿辰时,日本人要为其举行祝寿仪式,他坚决拒绝,从此惹上祸端。
D.历尽三个朝代、阅尽人间沧桑的黄宾虹在九十寿辰之际,在画作上题《九十自寿》诗,表达了一个年长艺术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美、热爱。
3.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宾虹是文道兼顾的典范,在论述中,多次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必然联系,提出“画品之高,根于人品”,这与古人提到的“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不谋而合。


展开余下试题B.黄宾虹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义战士,具体表现在他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北平艺专讲学,对书画进行系统梳理。
C.黄宾虹曾经多次担任美术编辑,先后组织加入画社,担任教授等职,他在艺坛活跃是为了发扬国学,希望人们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D.黄宾虹的北平11年的蛰居是一段艰难而又寂寞的过程,不具备坚韧非凡的品质,定然会在种种阻力和诱惑之下,偏离正道,成不了 正果。
三、杜克鲁《文艺载道》【答案】
1. (1)民族危机之际,关心国事,敢担社会责任,走上了反清、追求共和的革命道路。(2)兼济天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以学术唤醒民众,深入研究国学,大力弘扬国故,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以期兴起人人爱国之风尚。(3)大公无私,把上万件书画图书印章等文物捐献给国家,这是一笔无法估价的艺术财富。(4)对社会终极关怀,始终以文艺来改良社会,用儒家士大夫的济世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C【解析】C项,“从此惹上祸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为“当时,北平艺专日本主持人伊东哲帮助黄宾虹举办画展和80岁祝寿仪式,都被他拒绝”。
3.B【解析】B项,“具体表现在他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北平艺专讲学,对书画进行系统梳理”错误。结合“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爱国志士要求变法图强。黄宾虹及时致函康梁,结交谭嗣同,走上了反清、追求共和的革命道路”“在上海30年间,黄宾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身济天下,以学术唤醒民众。他与邓实、黄节订交,加入国学保存会”等分析,作为爱国主义战士的表现是“走上了反清、追求共和的革命道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四、 沈从文《时间》
时间
沈从文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改变一切,证实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时间的敏感往往和自己的生命感受联系在一起。古人说“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又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约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③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如果人的生命都只能浓缩成“生、老、病、死”这四个字,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④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就如同面对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子做出来的菜肴味道却会截然不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起点不同,终点也就不同,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大约也就在这里,至于世人如何评说,自然又当别论。
⑤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由此来看,最初所谓的“聪明”或“愚蠢”的评价,便都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而且,在人类的时间轴上,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⑥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当我们说及“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我们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生命的历程以及这历程中人们心中的所思所感。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能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所以他才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⑧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时间对于他们而言,看似很短,短到令人叹惋,却又很长,长到万古流芳。
一九三五年十月
1.解释文章第七段中的画横线句“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文内人物除外)。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题,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阐释时间对人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前后行文多有照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追求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像活在人类记忆中几千年的释迦、孔子等人一样。文章的主要表现对象及怀古的主题亦由此得到展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