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53  2021-12-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羁旅思乡诗适应性专练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羁旅思乡诗适应性训练
考点:
1. (南宋)刘克庄《苦寒行》
2. [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3.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
4. 吴兆骞《黑林》
5. 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
6. 《秦风•无衣》
【考点研究】
一、诗歌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序号 类型 解析
1 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2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
3 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艺术手法
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五、“表达技巧”的四个理解层面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考题对接】
一、(南宋)刘克庄《苦寒行》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②,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释】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屏山:屏风。
1.本诗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浏览完整试题


2.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军官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诗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月边头风色恶”一句写出环境恶劣,为下面写官军之苦做铺垫。
B.“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
C.“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
D.这首诗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城中热官”的不满,对守边官军的同情。
一、(南宋)刘克庄《苦寒行》【答案】
1.(1)边关将士的衣着单薄和环境苦寒之间的对比;(2)边关将士生活困苦和长安官员生活奢华对比;(3)边关将土尽忠报国和长安官员素餐尸位对比。
【解析】本诗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
2.生活苦寒。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衣裘单薄,官军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
3.对比。“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与军士的“冷”适成对比;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 和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
4.D【解析】本题D项,直抒胸臆理解错误。本诗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憎衰贬,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属于间接抒情。
【赏析】
南宋政权局于东南一隅,先是受到金邦、后是受到蒙古政权的威胁,怎样巩固边防防止外来侵扰,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刘克庄这首诗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边防情况。
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二、[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5分)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3.末句有什么作用?这首词包含了那些情感?(6分)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B.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意象,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
C.下阙词人描写的是眼前边塞的恩怨情恨,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
D.此词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展开余下试题二、[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答案】
1.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景物。(2分)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3分)(意思对即可)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解析】本词中画线句在全词的结尾,以写景来抒情,其表现手法往往是以景结情;再看这两句特点,一问一答,所以答案为“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再看最后一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全句写景,却没有一个动词,与“枯藤老树昏鸦”的表现手法相同,属于名词(意象)叠加,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含婉深致,耐人寻味。
3.末句用景物描写终结全词,用“深山夕照”“深秋雨”两个意象拓展凄清悲凉的意境,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隽永。(3分)这首词包含了山河无定的兴亡之感,对“青冢黄昏”怜惜、悲悯之情,由“夕照”“秋雨”而生的萧索之感等。(3分)(意思对即可)
4.C【解析】C项,“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表述不具体,下阙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既有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也有闺中思妇对战场上征人生死存亡的担忧。
【注释】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九岁。
【译文】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赏析】
词的标题为《出塞》,当是诗人到关外巡察时的作品。他翘首远望,满目荒凉,于是想到古往今来兴亡盛衰的情景。他从画角悲鸣,战骑来往的景象中深深感到,谁也不能永久地占住河山,永葆富贵。每一个王朝,也都是来去匆匆,也象塞外的牧马飘忽,丹枫易老一样。跟着,他从自己的出塞,联想到汉代昭君出塞的情景,觉得自己空有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慨,但最终也会和王昭君一样,独留青冢向黄昏而已。很清楚,诗人的目光,纵横百里;诗人的思路,上下千年。其意境悲壮阔大,绝不是那些只惯于吟咏小桥流水,绣毂雕鞍的词客所能同日而语。正因为纳兰性德能从李后主乃至苏、辛的词中吸取养素,所以,一旦走出了他的珊瑚阁,鸳鸯馆,便能发人之所未发,撮取夜空帐灯、万帐穹庐人醉的豪迈景色,吐露出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的慷慨情怀。
译文: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那时他二十九岁。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那时他二十九岁。虽然,实际上是由塞外的荒凉景象,联想起当年出塞和亲的王昭君。青冢就是昭君坟,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土地和国土不断争斗,牧马代表塞外的少数民族,他们一次次打进中原又一次次的离开,留给绝塞的只有满目的荒凉。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今古河山无定据”,总起句,它是词人的感叹。此句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间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词人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词作以景作结,“深山”、“夕照”、“秋雨”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空旷的氛围,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三、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
后出塞五首(其一)
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1.诗歌是如何塑造从军青年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能守旧丘”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
B.“斑白”两句写别景,老者居上列,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
C.“含笑”二字言简义丰,既有对少年朋友的感激,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D.诗歌描写青年从军的情景,情感基调豪壮明快,和《春望》明显不同。
三、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答案】
1.①心理描写:前六句表明青年渴望从军在攻伐中建功立业的心理。
②动作描写:“买”“装”等行为动作,突显了青年从军的坚定意志。
③神态描写:“含笑”二字描写青年神态,表现了青年对未来的期许。
侧面描写(场景描写):邻里亲朋拥道饯别,少年临有赠别,侧面衬托满怀豪情的青年形象。
【解析】整体来看,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诗歌前六句是自叙应募动机。开篇“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直接讲明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两句点明出塞地点,指出出征在即。所以,结合关键词句“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分析,前六句主要是写青年的从军心理,表现其渴望从军,想在攻伐中建功立业的形象。之后写辞家盛况。“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模仿《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两句写法,“买”“装”是准备行装的动作描写,可见青年从军前坚定的状态。“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则写亲朋、邻里设宴相送、夹道相别的场景,热闹的场景应属侧面衬托,突出青年奔赴前线的荣光,建功立业的豪情。“吴钩”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青年深喜少年所赠之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细玩。这里“含笑”是对青年的神态描写,表现此时内心对美好前景的乐观的期许。结合以上分析,分类整理作答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2.B【解析】B项,“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说法有误。“老者居上列”指老人坐在上头,“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菜肴,这里是说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多吃点儿。
【注释】
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赏析】
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
四、吴兆骞《黑林》
黑林①
吴兆骞②
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③。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释】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③太宗时曾派将领东征高丽,在此驻兵。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看似突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
C.“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
D.尾联作者想到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
2.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四、吴兆骞《黑林》【答案】
1.C【解析】C.“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错,并无讽刺,而是一种赞美仰慕及对历史变迁的喟叹。
2.①视听结合。视觉上“秋日风云”之色,听觉上”剑戟交接”之声,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
②虚实结合。实写如今废弃军营、旧垒残存,虚写沙场当年之鏖战至今似可听闻。
③寓情于景。作者融内心的悲愁与感慨于眼前的景物之中,“废营”可见其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可表其钦慕,雄放笔调有复杂情绪。
④对比反衬。以“废营秋郁”与颔联“形胜万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萧瑟凄凉。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要弄清“笔致深折,曲有其妙”的意思,命题人担心考生不理解“笔致深折,曲有其妙”的意思,在题干中做了提示,按提示就应从技巧与内容的关系角度来整合答案,因此解答此题不仅要从颈联本身寻找答案,还要从颈联所表达意义与其它三联的关系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秋郁风云”是看到的秋日景色,是视觉,“闻剑戟声”是听觉,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
“废营秋郁风云气”是实写废弃的军营,“大碛霄闻剑戟声”,写好像能听到当年的剑戟声,是想象,是虚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废营秋郁风云气”,“秋郁”表现作者内心的郁结,作者将内心的悲愁与感慨借“废营”“秋郁”“大碛”“剑戟”等景物表现出来,“废营”写作者看到眼前景物的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表达作者的钦慕之意,情景结合,寓情于景;从全诗来看,“形胜万年雄北极”与“废营秋郁”构成对比,“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而今却是“废营秋郁”,以当年的气势反衬了现在的萧条悲凉。
【赏析】
吴汉槎于顺治年间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境内),居塞外二十三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怀古诗,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首《黑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黑林,是地名,具体在何处,则不甚清楚。吴汉槎《长白山赋》中有“爰有黑松巨林,蔓黝邃”之句,自注云:“自山麓至半山,皆黑松林,亘三百余里,不见日月。树根相纠如网,地皆深淖,马行七日乃毕。”据此,黑林殆即赋中所谓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
“黑林天险削难平”,起句突兀雄浑,状出此处地势之险要,并为第二句蓄势:如此险峻的地方,“唐将”却能“驻兵”于此,则“唐将”之英武可知矣。此句未从正面描写黑林的天险,只以“削难平”三字作点染,笔墨可谓经济。
第二句追怀“唐将”,见出此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曾传”二字,是不确定语气,以史书记载不详,难以确指具体将领之名也。诗中所以特别指出“唐将”,是因为唐代国势强盛,太宗时曾派将领东征高丽,在此驻兵。
颔联紧承首二句。“形胜”,谓地理形势优越;“雄北极”,谓雄峙于北方边界。从结构上看,是补充说明第一句“黑林天险削难平”。吴汉槎《秋笳集》中有不少描写此地“形胜”之句,如“灌木带天余百里,崩榛匝地自千年。栖冰貂鼠惊频落,蛰树熊罴隐独悬”(《大乌稽》)、“坏道沙喧天外雨,崩崖石走地中雷。千年冰雪晴还湿,万木云霾午未开”(《小乌稽》),可参看。“勋名”一句承接次句“唐将曾传此驻兵”。“异代”,意为不同的时代,此指前代。此句意思是说,遥想当年的唐将东征高丽时,曾到过此地,并建立赫赫的功勋。诗人缅怀唐将之“勋名”,实含无穷的感喟:而今自已虽来此地,却是以待罪的身份,功名何有,视当年之“唐将”,岂不愧煞!其内心之悲慨,大似东坡所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颈联二句沉郁雄放,笔致深折,融内心的悲慨于眼前的景物之中。“废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