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81 2021-12-1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羁旅思乡诗提升训练
2022届高考考点:古诗词题材之羁旅思乡诗解析与提升训练
考点:
1.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2. (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3. 黄公绍《青玉案》
4. 姜夔《淡黄柳》
5. 刘禹锡《张郎中籍远寄长句开缄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酬高韵》
6.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7. 汤式《[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考点解读】
一、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此类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对接教材]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通性归纳]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语言
特点 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
【考题对接】
一、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②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③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释】①宋之问在武后、中宗朝颇受宠幸,睿宗即位后,“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旧唐书•宋之问传》)。本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所作。“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②兰杜:兰草和杜若。③驿骑:驿马。《汉书》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正值春天大好时节,作者无心欣赏景色秀丽的庐山,反而念念于去年上巳桥边修禊事,暗示着诗人眷恋京中富贵闲雅的生活,不堪忍受贬谪途中的艰苦。
浏览完整试题
B.“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
C.颈联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满腹乡愁,无人可知,无人能明。
D.尾联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诗人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想返回京洛不可能,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不知前途,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一、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答案】
1.A【解析】A.“暗示着诗人眷恋京中富贵闲雅的生活,不堪忍受贬谪途中的艰苦”理解错误,作者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暗示的是诗人在贬谪途中内心感物思归而不得的孤独凄愁。
2.①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之情。首联“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因今思昔,忆昔感今;颔联则是将想象中的京华之景与眼前的现实之景相映衬。②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被贬途中对故乡思而不得的满腹愁苦、断肠之悲。颈联描写诗人看着“吴洲春草”,有感于眼前之景,“思归”之情更甚,“怀故乡”之心更加悲苦,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满腹乡愁。
【解析】
诗歌意为:去年上巳节还在洛水边参与修禊盛事,今年却被贬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寒食节。遥想巩县应该是花开满树春意盎然了,而眼中所见唯有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江中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让我触情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明朝骑马上路往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天夜里听闻清猿的悲啼更加使人断肠。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其中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知人论世”。注释中已经告知了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即诗人被贬钦州途经江州时所作,加之诗歌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将“去年”与“今年”、想象京华之景与现实眼前之景做鲜明的对比,流露出的是诗人在被贬途中的无奈、惆怅、落寞之情;颈联中“感物思归怀故乡”则是直接抒发了作者思归怀乡的满腹乡愁。
【注释】
⑴满塘驿: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一个小驿站名。
⑵上巳: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定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洛桥:指洛阳市天津桥。
⑶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相约于介之推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⑷吴洲:江中小洲。江州古属吴地,故称江中小洲为吴洲。
⑸兰杜:兰草和杜若。
⑹驿骑:驿马。
【译文】
去年上巳节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今年却被贬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寒食节。
遥想巩县应该是花开满树春意盎然了,而眼中所见唯有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
江中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让我触情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
明朝骑马上路往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天夜里听闻清猿的悲啼更加使人断肠。
【赏析】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去年上巳节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情。
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这里的故乡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末二句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诗人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这个结尾表达了诗人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二、(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
A.满江红 B.破阵子 C.踏莎行 D.桂枝香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三句写旅途所见。梅残、柳细、草薰、风暖,冬去春来的季节特征十分强烈。
B.“候馆”“征辔”两词,透示了词中的远行人其实是无暇无心去欣赏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景。
C.“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写出了思妇对远在天边的行人的绵密深长的眷恋和担忧。
展开余下试题
D.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划线句。
二、(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答案】
1.C【解析】本词词牌名为“踏莎行”,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本词正符合其词体要求。
2.C【解析】C 项“写出了思妇对远在天边的行人的绵密深长的眷恋和担忧”错误,该句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不是写思妇的眷恋与担忧。
3.【示例一】这两句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示例二】这两句运用对写法,实际上是行人远行,遥想家中思妇,殷切叮嘱其莫要上高楼远眺,因为自己已走到她目力所及尽头,除却“平芜”“春山”,根本无法看见自己的身影。既写出思妇对行人的思念之深,又加上行人对思妇的关切眷念之情,从而让情感更浓。
【解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两句的意思是: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这其实是补足“莫近危阑倚”之故,也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这正是一个深刻理解所爱女子心灵美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另外,“春山”已经够远,在“平芜”尽头,而“行人”却比春山还远,更在“春山外”,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凭栏远望之人对行人的思念之情随着景的延伸而延伸,而景也随着人的想象而扩大,情景交融,更增感染力。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简析】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赏析】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因为面对芳春丽景,不免会想到闺中人的青春芳华,想到自己孤身跋涉,不能与对方共赏春光。而梅残、柳细、草熏、风暖等物像游或隐或显地联系着别离,因此三、四两句便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上文写到“溪桥”,可见路旁就有清流。这“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说,它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阑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结拍两句。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补足“莫近危阑倚”之故,也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这正是一个深刻理解所爱女子心灵美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三、黄公绍《青玉案》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一开始就实写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
B.“年年”二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别离。
C.诗人从夫妻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显得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
D.“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
2.结合全诗,分析“针线”这个意象出现两次的具体作用。
三、黄公绍《青玉案》【答案】
1.A【解析】A.“作者一开始就实写远方的爱妻”错误,词一开篇就运用对针线的联想,虚写远方的妻子社日里停下针线的愁思情景。
2.(1)“针线”是贯穿全词的线索;(2)上片提出“针线”,描绘出闺中女子因寂寞而停下针线的场景,引人深思,以待下片解答;(3)下片引出行人,衣衫已破却无补衣之人,表达思念之情,与上片形成呼应。
【解析】
解答在文中作用的题,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在结构上,这首诗围绕“针线”来描述闺中女子和行人。
展开余下试题
上片,以“针线”为张本写夫妻别离。“今朝社日停针线”,古代,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诗人想象远在家乡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妻子停下做针线抬头就会看见双飞的燕子。看到燕子都成双成对,而作为丈夫的自己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怎能不悲伤。围绕“针线”写自己所思念的闺中之人。
下片,以“针线”为张本写自己对妻子思念。起笔两句“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是说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呢?由著破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满了破旧的春衫。春衫破旧,能拿起针线为自己缝补春衫的人远在天边。自己此时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围绕“针线”写远行之人。由此可见“针线”起着线索作用。
在内容上,可结合着“停”的原因分析,“双飞燕”“寂寞”表现了词人再看到双飞的燕子后的寂寞孤独之情;“破”“泪”写出了行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片中的“谁针线”与上片的“停针线”相呼应,因此,“针线”在结构上,又与上文相呼应。
具体作答时,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条组织答案即可。
【注释】
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
“春衫”两句: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呢?这里的“谁针线”与“停针线”相呼应,由著破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满了破旧的春衫。
【译文】
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孤单的她怎忍看见,双飞双栖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过去大半,我独自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
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落日时分我解鞍驻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虽有花枝却无人佩戴,虽有美酒却无人劝酒把盏,纵然醉了也无人照管。
【赏析】
此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诗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由于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所以,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年年”二字下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历了长期的别离,今日的忧伤只不过是往昔的延续罢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此三句写诗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凉的处境遥相呼应,更显得沉着动人。春日已过大半,自己却仍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淹留,固守离愁之苦。“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这样,词中的“乱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诗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它的沉重与凄凉,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词人精神上的压抑。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想到此,不由得泪洒春衫。此处看似俚俗,实为诗人的卓越之处。因为词人表达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正如贺裳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这四句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它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思念之情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因此显得充沛之至,缠绵之至。从形式上看,它很像晁补之的《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轲,无根行客,”排句连蝉直下,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从意境上看,它更接近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的韵味: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无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但读来并不会使人产生轻薄之感,此中奥秘,正如陈廷焯所说:“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四、姜夔《淡黄柳》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塞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四、姜夔《淡黄柳》【答案】
1.D【解析】D.“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有误,这是词人怕花落春去,更添伤春之愁,并非由“都是江南旧相识”引起。
2.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看尽鹅黄嫩绿,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山水田园诗增分训练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之咏物抒怀诗表现手法专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