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42 2021-12-28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标题解读专练
2022届高考小说标题解读与提高性专练
考点:
1. 王安忆 《弄堂里的白马 》
2. 邹世奇《老爸有福》
3. 东方晓《回家过年》
4. 卡蒂勒•孟戴斯《镜子(节选)》
5. 黑岛传治《两分硬币(节选)》
【考点研究】
一、必备知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故探究标题应较为重要。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XXXX”还是“XXXX”?为什么?
三、方法小结
1.在练习题或考题中,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2.标题意蕴探究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对于题目意蕴的探究,可从小说题目本身的含意、人物形象在题目中的表现、主要情节在题目中的表现、题目对主题的暗示和总结等维度进行思考。还要考虑标题是否存在双关、象征义,是不是行文线索等方面。
【考题对接】
一、王安忆 《弄堂里的白马 》
弄堂里的白马
王安忆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得得的马蹄铁敲在水门汀地面上,很清脆地过来了。白马徐徐走来,每到一扇门前,就停下来。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马呢,也站着。它的鬃发在前额上剪齐成刘海,加上脖子上的铃铛,使它显得很稚气,像一个小姑娘。这一主一仆静静站立着,等待门里的人家决定要不要买一碗马奶尝尝。他们等一时,并没有什么动静,就再向前走。倘若有人从门里出来,买一碗马奶——这样的情形,概率大约是二十分之一,于是,北路人就从肩上卸下一个马扎,开始挤奶。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嗞嗞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然后,起身收了马扎,继续走去。
③关于这匹白马的身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最远可推至嘉靖年。其时,上海是县治,荒僻得很。一日,城下忽冒出几千倭寇,只见一骑白马,遥遥领先,犹如刀锋切入守城之阵,所到之处,血溅路开。千钧一发,海防兵陈瑞挥刀迎向马首,刀起头落,落的是一颗人头,白马早已偏过,绕陈瑞而去。敌寇大骇,掉头遁走,只是那一匹白马,神龙见首不见尾,再无踪影可寻。人们说,那白马当年从东门进城,从此就在沿江一带活动和繁衍,日月变迁,那卖乳的白马许就是它的后裔,因这弄堂正巧在旧城东门附近。那牵马人又是谁?是当年收留它的恩主的后人。按此说法,应是本地人才对,却为何是异乡客?对这样的疑问,也有解释。从宋元开始,吴淞江下游就有支流从城边经过,江上往来商船无数,江岸则成繁闹集市,人和物在此交流集散,有过往的,亦有滞留的,于是,东西南北中,五方杂居。这么说,这白马就是日本的白马了,说不定还是名骏之后。
浏览完整试题
④到了道光年间,这一回,来的是英国人,浩浩荡荡逼北门而来。到达门前,无甚动静,推门,门不动,叫人,人不应,命一名小兵爬上城墙,打开城门。马载着炮,载着人,从卵石路上碾过,马首几乎与黑色的瓦檐平齐,真是傲慢啊!此时上海还是个蛮荒地方,贼盗遍野,不晓得有多少盗马贼的眼睛盯着呢!就不相信它们一个不少全回去老家。那么,这匹母马,和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亲缘?
⑤据称,张謇在苏北开创通海垦牧公司,其中当有马场。是从北地引进的蒙古马,体质结实,肌腱发达。后来垦牧公司倒闭,牛马四散。想必会有随马迁徙来的蒙古人,留下几匹性子熟悉的种马,仗着几代养马的秘籍,开个小小的种马场。但是,这一番小小的雄心不过是将张謇的失败重演一遍。蒙古马难以适应南方温湿的气候,马草又不对胃口,病的病,跑的跑,最后剩下一匹白马,随主人沿途卖乳,终来到上海。经过数次交配,早已血缘错综,变了脾性,服了水土。这白马其实是一匹杂种马了。
⑥也不排除,它来自赛马总会。这就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赛马总会的马都是有谱系的,有名有姓,而且受过教育。这实在太绮靡了,声色犬马里的“马”字就是指的它。几乎一夜之间,海上升明月,这城市成了远东的巴黎。犹如一个梦,梦里的人都是忘了时间的,一百年就像一瞬间,忽然梦醒,却换了人间。新生的政权彻底取缔赛马,收回跑马场的土地,这些马里面的纨绔,在接踵而至的柴米生涯里,以什么为生计呢?要这么想,这匹白马就是落魄的。大约身处历史的局部,并不自知,所以仿佛没什么怨艾,安详地挨家挨户走过,出卖它的乳。
⑦在上等马之下,这城市还有过许多苦作的马,拉人,拉货,吃主子的鞭子……哪一个是白马的先人呢?
⑧你也许看见过白马的眼泪,一大颗一大颗地落地,噼啪作响。有时是北路人的粗手挤裂了奶头,有时是脱落了马蹄铁,肉掌里扎进碎砖烂瓦和铁钉子。它挺遭罪的,可都忍下了。有善心的女人,摸着白马的脖子说:下一世投胎个人吧!可做人又怎么样,也没见北路人笑过。这人和马之间,看起来是冷淡的,也许却是至深也不定,因为都是同样的孤寂,是命运的同道。
⑨偶尔的,千年难得,北路人发出“喔唏”一声,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铛和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随了又一声“喔唏”,白马停下来,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复又沉寂了。这时候,弄堂里无人,北路人和白马也是因为无人,以为是他们的世界,才放纵了一下,其实呢,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
⑩这小孩子一直羞惭他不能得大人允许,买一碗马奶。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募,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他们安静下来铃铛和马蹄又恢复原先的节奏。小孩子悄悄掩门而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可是没有,白马和北路人一直向前,走过一扇破烂的木门,有那么一瞬,镶在一块光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选自《收获》2007年第5期,有删改)
1. 本文题为“弄堂里的白马”,试分析白马在全文中的作用。”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节奏舒缓,表现力强,请作赏析。
3. 你从第⑨段北路人和白马的状态读出了怎样的意蕴?
4. 如何理解文末“小孩子”出场的安排?
一、王安忆 《弄堂里的白马 》【答案】
1. ①“弄堂里的白马”,标题设置了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白马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的内容。③白马是作品的主要形象,通过推测其不同先人,叙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平添了马传奇的身世,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④白马是孩子关注、尾随的对象,它与北路人相互映衬,平凡卑微与灵动飞扬合成人与马的两面,共同呈现人生不同的侧面,富有意蕴,令人回味。
【解析】读者效果上:“弄堂里 白马”,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白马为何在弄堂,白马有何特点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白马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开头写白马,中间猜测白马的身世,结尾照应开头,再写白马在弄堂,是文章的线索。
内容上:白马是作品的主要形象,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推测其不同先人,交代了城市的发展历史,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主旨上:白马与北路人一样平凡卑微,他们穿行在上海 里巷,平凡卑微与灵动飞扬合成人与马的两面,共同呈现人生不同的侧面,富有意蕴,令人回味。
2. ①从颜色、形态、声音几方面对奶汁进行细腻的描绘,使挤奶场景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②两个“渐渐”,写出了过程的缓慢,引发读者的关注。③借助一系列短句,仿佛特写镜头,使节奏放慢,细节放大,流露出对白马的珍惜、喜爱之情。
【解析】 “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嗞嗞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中,“淡黄色”是颜色,“嗞嗞”是声音,“细弱”是形态,描写细腻,场景生动;“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中,“渐渐”重复使用,描绘出挤奶过程的缓慢;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观察的细致,流露出对白马的珍惜、喜爱之情。
3. 状态:在不为人知的一刻,北路人和白马活泼放纵;片刻后,又回归于沉寂。意蕴:平凡板滞的人生也会有灵动飞扬的时刻;人生平凡板滞可能是常态,灵动飞扬才是短暂的;灵动飞扬的一面是人能够在平凡板滞的生活中保持尊严和淡定的根源。
展开余下试题
【解析】由文章第②段“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马呢,也站着”可以看出白马和北路人的平凡与呆滞。而“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铛和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则写出了白马与北路人的活泼与放纵。“白马停下来,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复又沉寂了”表现出他们在暂时的活泼放纵后归于平淡。本段通过白马和北路人来写普通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平凡,灵动飞扬只是片刻光景,然而,也正因为这片刻的灵动与飞扬,才能够让人保持自身的尊严和淡定。
4. ①一扇门后,一双眼睛,孩子的出场极具画面感,突出子他的单纯、好奇与渴望。②以孩子纯真的视角,展现马与人活泼、张扬的一面。③孩子的出现,使情节生出波澜,丰富了小说的意蕴。④孩子追随人、马,目送人、马消失,使故事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解析】 人物上:前段“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描写孩子关注马的行为,最后一段“小孩子悄悄掩门而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描写孩子跟随白马的动作,眼睛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
“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募,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中,“惊艳”一词写出了在纯真的孩子看来,马与人活泼、张扬,让人惊艳。
结构上:通篇都在写马,在文章结尾出现了孩子,使情节生出波澜,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读者效果上:孩子追随人、马,目送人、马消失,白马和北路人头也不回第走了,这一情节使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邹世奇《老爸有福》
老爸有福
邹世奇
老爸是个有福之人,让我感触尤深的是在妹妹的婚礼上。
妹妹本来要裸婚、坚决不办婚礼的,后来在长辈劝说下妥协了,但她的底线是不要司仪。她说:“姐,你给我主持。”于是在学校主持过文艺活动的我,生平唯一一次当了婚礼司仪。
和妹妹、妹夫站在小城婚礼的红毯上,我作为司仪和家庭成员向来宾讲述这对新人在燕园相识、相知的经过时,现场起了一阵骚动,我清晰地听见,离舞台最近的人都在说着类似的话:“老邹命真好啊,有这样两个女儿。”“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呀?”“老邹这辈子值了。”我下意识在现场找了找我老爸,他坐在主桌主位上满眼含笑注视着台上,笑容那叫一个满足。轮到他致辞的时候,他重复说了好几次:“我觉得自己很有福。”
在小城亲友眼中,读了名校博士便是“出息”了,当然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还差得远呢。即便这样,我们仍然觉得老爸命好。这是因为,相对于这世上大多数父母的殚精竭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妹妹是姥姥姥爷带大的,都是学龄前后才来到父母身边。那个年代不存在校外辅导班,父亲也从不辅导我们。我们做功课的时候,他在旁边看闲书。做完家庭作业,我们自觉检查一遍,确保无误后拿去给他签字,他拿过来用红笔草草写上一个“阅”,再签上日期,仅此而已。印象中他说的最多的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然后到了期中、期末考试,考好了不予置评、更不要说奖励,考得不好、名次退步了却是要打要罚的。妹妹一次也没被罚过,我几次挨罚,那滋味,至今仍不堪回首。
在父亲“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下,妹妹一路成绩优异,不仅考上北大,还成了核物理学博士。和妹妹比起来,我的学业可就逊色很多,唯一令我在她面前保持长姐尊严的,可能就是我的一点所谓的文学特长。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在这点特长上,有老爸的影子。
妹妹很恋家,已经有了自己小家的人,只要有3天假期,必定携先生飞行近2 000公里回小城跟父母一起过。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妹妹回家,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段视频,内容是老爸在用毛笔写字。视频中,已有几颗淡淡老人斑的手握着毛笔,笔走龙蛇,随意挥洒间,笔力遒劲,布局严整,是一阕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个字映入眼帘,我的眼角突然有点湿润,许多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
这只手,曾在纸上用钢笔工楷写下一首首古诗词,教我们认字,后来是让我们照着练字。我对诗词、继而对文学的热爱,就是那时候播下的种子。后来,父亲变“俗”了,爱上了搓麻将,那是因为他眼花了,看字会重影。但骨子里,他始终是那个爱读书、一肚子诗词文章、一手琴棋书画的爸爸。他是一个被行政工作和搓麻将耽误了的“文艺青年”,他对文艺的敏感、热忱,也许到我这里发了一点点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一直以来被我忽视的事:也许因为他是那样的他,所以我才是这样的我。
而妹妹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受了父亲的影响。我们小时候,爸爸太爱看书了,家里的藏书多,爸爸还在源源不绝地从外面借书、租书。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爸爸都坐在椅子上静静看书,虽然看的都是些“闲书”,但在妹妹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书是一件美好而重要的事,不然为什么爸爸每时每刻都在读呢?
几年前在云南木府,雪山前,耀眼的阳光下,抬头看见匾额上“天雨流芳”四个鎏金大字,导游解释说,那是纳西语的“读书去吧”,我一下子又想起爸爸和我们。
爸爸就像《种树郭橐驼传》里那个善于种树的驼子,在最合适的时候给小树苗舒展了树根,培实了土,然后就拍拍手走开,任两棵小树沐天风浴海雨,自由、茁壮地成长。爸爸用的是巧劲。
老爸的福气,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福气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标题“老爸有福”包含着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坐在主桌主位上满眼含笑注视着台上,笑容那叫一个满足。”这个情节说明老爸此时内心极大的满足和无尽的幸福。
B.“那个年代不存在校外辅导班,父亲也从不辅导我们。”这个情节与当今的教育方式有对比作用,目的是揭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C.父亲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让我和妹妹都成为了别人眼中“有出息”的孩子,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适时放手。
D.“也许因为他是那样的他,所以我才是这样的我。”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的重要影响。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爸是个有福之人”在文章中通过“我”之口、邻居之口和老爸之口反复出现,以此来串联小说情节和揭示小说主旨。
B.“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小说中重要人物,“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者对老爸教育方式的思考。
C.妹妹回家发的老爸在用毛笔写字的视频,此处运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个字,巧妙衔接了文章后面的回忆内容。
D.文章引用了《种树郭橐驼传》,认为郭橐驼与老爸很像,教育孩子与种树有相似之处,采用了类比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涵。
4.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展开余下试题
二、邹世奇《老爸有福》【答案】
1.①老爸有福,指亲朋好友对老爸的羡慕,老爸的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读了名校博士。
②老爸有福,指老爸命好,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
③老爸有福,指妹妹恋家、孝顺理解老爸。
④老爸有福,老爸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用的巧劲,让我们自由茁壮成长,是我们的福气。
2.B【解析】“目的是揭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错误。这个情节是为了表现“父亲‘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
3.C【解析】白描错误。妹妹回家发的老爸在用毛笔写字的视频,此处描写细致入微,尤其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个字,巧妙衔接了文章后面的回忆内容。
4.①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直接点题,表现老爸是个有福之人。
②通过妹妹婚礼中人们的议论,引出老爸的教育方式,即“学习是自己的事”和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传身教。
③描写婚礼的情景,渲染一种欢快喜悦的氛围,奠定了文章温馨幸福的基调。
三、东方晓《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坨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1.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5分)
三、东方晓《回家过年》【答案】
1.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从结构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修辞+标点+词语+病句”基础练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羁旅思乡诗巩固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