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06  2021-12-28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6]
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演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浏览完整试题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答案】A【解析】“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说明菜辛是第一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的第一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答案】C【解析】A项“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绝对化,描述一件事情可以用多幅画面来展现。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D项“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沈括质疑的唐代传说是关于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的,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关。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答案】D【解析】“张弓瞄准”是画;“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诗。A项“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诗画同质;B项“二者异迹而同趣”诗画同质;C项“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画同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解析】“论证思路”是否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从哪些角度去论证的。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
都含有动作,所以用诗歌的形式易于表达;②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手挥五弦”是短暂性的动作,时间限度小,所以,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达;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因此“目送归鸿”难画。
【解析】嵇康诗,顾恺之说画就说明了诗画不同质,围绕“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结合二人诗句
内容展开分析即可。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在电力供应紧张背景下,全国多地发布限电通知,大部分地区则将重点放在企业上,部分企业错峰生产或者停产。据数据统计,2021年8月下旬以来,已经有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电限电措施。
目前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已经开始对居民用电进行限制,给百姓生活造成影响。截至28日,已有2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限电停产相关公告,分别有蒙娜丽莎、帝欧家居、晨化股份、中农联合、利民股份等。有的严重地区出现企业“开二停五”、甚至“开一停六”现象。这让公司原本就不充足的产能雪上加霜。
电力供给紧张源于供需两方面原因。
从用电侧来看,受疫情影响,导致国外供给受阻,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制造的需求持续提升,拉动部分沿海城市的电力消费。国内工厂开足马力,经济强劲复苏带来能源需求大幅增长。目前正是“金九银十”订单高峰期,尤其是二产、三产用电需求持续旺盛。1-8月份,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了13.8%。用电量大幅增长反映的是疫情之后国内经济和社会运行加速回温。


展开余下试题从发电侧来看,火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发电量计算,占比约七成。所以,电“缺”或“不缺”,和煤炭的供应量有很大关系。近期,动力煤、焦煤、焦炭这煤炭“三兄弟”价格创下历史新高。煤炭价格大涨,煤炭供应紧张,电价维持不变,火电企业亏损,发电积极性不高,停机检修机组明显增多。
对于中国能源供应来说,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国家发改委预测,受经济稳定增长、取暖用电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逐步攀升,有可能超过今年夏季和去年冬季峰值。不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冬季电力保供,全国最大发电能力能够保障最高用电负荷需求。” 
在强调“开源”的同时,国家发改委此次也聚焦于“节流”,要求有效控制不合理能源需求。坚决遏制高能耗和高排放项目不合理用能需求,推动主要耗煤行业节煤限煤。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发改委明确划出了两条红线:第一是可以限电,但不能拉闸;第二是可以限电,但是不限民用。
——摘编自《应对多地限电,中国打出“组合拳”保障能源供给》,2021-09-30《光明日报》
材料二:
煤炭紧俏,电力供应紧张,各地要求高耗能企业限电限产,看起来“合情合理”,但不是本次限电、断电的主因。每个省的火电厂在满载的情况下,可以发足够的电,只是不允许。而“不允许”的原因,除了煤价上涨的形势下的火电厂“亏本”外,更重要的便是响应能耗“双控”政策,对碳排放进行细致的监控和管理。
能耗“双控”,指的是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双控”目标均为“红灯”的有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等七省份。与第一季度相比,青海、宁夏、福建、江苏由“单红灯”升级为“双红灯”,浙江由“双红灯”降为“双黄灯”,能耗强度降低进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均为二级预警。紧急限电的背后,释放的正是这些地区“双控”升级的信号。
“双控”背景下的能源结构调整,涉及到火电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之间的发展协调,以及电价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部分地方政府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组织开展高耗能企业用能预算管理、有序用电和错峰生产等措施,这是对原有忽视节能减排工作的纠偏措施,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一刀切”“简单化”等做法。决策层理应制定具体清晰、切实可行的行动纲要和行动路线,特别是在采取有序用电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民生用电不受影响。
——摘编自《一边是订单,一边是限电,“双控”政策下制造业该怎么办?》
材料三:
“碳中和”指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消除量和排放量正负相抵。“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碳达峰”指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2020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责任。当然,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并非易事,这意味着中国将用30年时间从“碳达峰”完成“碳中和”,走完发达国家需要70年才走完的路。
“碳中和”不仅对社会和环境有益,对整个人类也是有益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能源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气候、国家安全等主要维度都有重要影响。以能源为核心的系统,内部是相关联,相互耦合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的长度和程度的强弱,取决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对于以化石能源,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既是能源的安全权,又是经济的发展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将为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带来伤害。“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转型,不能仅依靠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力量,建立一个完整的、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走向“碳中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对保障国家电力安全、能源安全,特别是未来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摘编自《争鸣“碳中和”,专家献良策》, 2021-09-30《中国科学报》
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电力供应紧张,全国大部分地区限电的重点在企业方面,对部分企业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B.国家发改委预计,受多因素影响,2021年冬天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超过今年夏季和去年冬季峰值。
C.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等七省份能耗较高,需要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
D. “碳中和”的实现,需要依靠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还需要依靠技术的力量和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答案】B【解析】或然和未然状态混淆。从材料一可知: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逐步攀升,有可能超过今年夏季和去年冬季峰值。强调“可能”。A项.材料一第一、二段。C项材料二第二段。D项材料三最后一段后本部分。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今年1到8月份,用电量大幅增长,推动了中国制造的产量需求,让疫情之后国内经济和社会运行加速回温。
B.第二季度,福建省紧急限电停电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上涨、火电厂亏本,导致电力供应紧张。
C.我国要在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所以要严格遏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力求降低污染。
D“碳中和”在全球意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修正自我行为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
【答案】D【解析】是对材料三第二段前半部分中“‘碳中和’不仅对社会和环境有益,对整个人类也是有益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一句话的合理引申。A.因果关系颠倒。从材料一第4段可知,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和社会运行加速回温,国内制造业产量需求增大,才导致用电量大幅增长。选项中“推动了”错误。B.曲解文意,从材料二能耗晴雨表可知,福建省限电的主要原因在于能耗过高,需要响应“能耗双控”政策。原文“除了煤价上涨的形势下的火电厂“亏本”外,更重要的便是响应能耗“双控”政策,对碳排放进行细致的监控和管理。”主次不分。C.因果不当,材料三第二段中强调了“碳排放权既是能源的安全权,又是经济的发展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将为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带来伤害。”所以对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可严格遏制,而应该根据国情,合理调整。
8.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无助于中国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做法是(3分)( )
A.减少居民用电的供应量,提前通知停电时间,限制北方居民取暖所用的煤炭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碳中和”目标。
B.合理限制纺织、印染等高耗能企业用电,并且优化定价机制,梯度设置电价,超过了固定的指标,就以另一梯度的电价收费。
C.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形成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展开余下试题D. 城市暂停灯光秀表演,压减夜间景观照明时间,缩小亮灯范围,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用电习惯。
【答案】A【解析】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限制居民用电,不符合国家调控电力的目的和原则——保障居民用电,坚决避免压限居民用能的情况发生。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首先,提出问题。作者在一开篇就提出问题:电力供应紧张,全国多地出现了停电限电的情况,并且运用举例论证具体说明各地停电限电的情况。②接着,分析问题。作者从用电侧的需求增加和发电侧的供应下降、供不应求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停电限电的原因,作者引用了具体的数据并且运用因果分析法阐释理由。③最后,解决问题。面对可能更严峻的用电问题,作者最后提出了“开源”和“节流”的具体措施来保障能源供给,同时也提出了两条“红线”保障居民生活。
【解析】一般的论证思路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包括问题现状,列举现象,往往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包括问题存在的条件、原因(主观、客观),往往会运用类比论证(作比较)、因果论证的方法。解决问题往往根据问题存在的原因,具体分析,找出对应的措施方法。
10.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多地停电、限电的原因。(6分)
【答案】①市场需求量大:受疫情影响,导致国外供给受阻,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制造的需求持续提升,沿海城市电力消耗大。 ②煤电企业亏损。煤炭价格大涨,煤炭供应紧张,电价维持不变,火电企业亏损,发电积极性不高。③政府“双控”下的能源结构调整。企业响应政府能耗“双控”政策,希望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
【解析】分析“原因”类的问题,需要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分析,不可遗漏。从本文来看,客观因素为:市场需求量大,煤电企业亏损。主观因素为:政府“双控”下的能源结构调整。答案整理的关键还在于对原因内容的概括。不能只是把原因罗列出来,要用概括的语言从准确的角度叙述出来,这就是答案要点。
(三)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赫尔岑都著文赞扬《猎人笔记》,他们把《猎人笔记》的问世看作文学界的重大事件。
《猎人笔记》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它的思想价值,但也离不了它独特的形式。俄罗斯农民真实美好的形象之所以被描写得这样动人,与“笔记”这种轻便灵活的形式和精练活泼的语言不无密切关系。别林斯基当年就对屠格涅夫说:“这是您的形式。”不过,关于《猎人笔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俄罗斯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论的。有人说它是随笔,有人称它为短篇小说,有人干脆把它叫“随笔故事”。
如果仅就题材而论,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坛上,以狩猎为题材的随笔并不少见。可以说,《猎人笔记》并不是屠格涅夫的发明。不过,屠格涅夫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随笔”单纯知识性、娱乐性的格局,非常自然甚至看似漫不经心地把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即农民问题引进了这一题材,从而使得他的《猎人笔记》既保留了一般“随笔”那种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这种对旧形式的借用和改造,既取决于作家的进步立场,也取决于他的艺术情趣和才华。
从叙事的角度看,《猎人笔记》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故事展开。在有关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作家有时还采用了相当多的描写,甚至是细致的描写。屠格涅夫发挥了他“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的作用。就叙述的细致性和描写的精确性而言,《猎人笔记》远远超过了作家以前的诗歌创作,也不亚于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可是,在《猎人笔记》中,对有关情节和人物的叙述与描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对生活本身的再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明显,或者说性格塑造还只是处于一种“自然形态”。所以,与其说它是“短篇小说”,的确不如说它是“随笔”或“随笔故事”——就塑造人物性格这一点看,《猎人笔记》不但远不如作家以后的小说创作,甚至还不如他以前的诗体短篇小说。俄罗斯学术界关于《猎人笔记》的体裁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性格塑造”这一点展开的。准确地说,《猎人笔记》是用优美的散文写成的故事,它还不能称作“短篇小说”,虽然其中也有某些典型化手法,但典型化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虽然,在俄文中“短篇小说”和“故事”都是一个词,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
屠格涅夫在民主精神、人道感情和真诚善良的天性的驱使下,以其诗人的天才和“猎人”的阅历,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画卷,显示了生活的发展趋势,否定了违反人道、违反自然的社会制度。作为反映这一生活内容的载体,“猎人笔记”也成为一种屠格涅夫式的“随笔”,它以“数学般精确”的描写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拓展了一般随笔的范围、功能和意义,甚至随笔这一体裁,也因《猎人笔记》的问世而提高了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的地位。
《猎人笔记》以反映农村生活的新角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给文学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猎人笔记》的成功与其说是屠格涅夫文学天才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艺术方法和时代要求使然。
(摘编自朱宪生《“笔记”——一种独特的形式》)
材料二:
在《猎人笔记》中,我们既可看到屠格涅夫长于写景,也可看到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
首先,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例如《总管》中的侍仆菲多尔因一点小过失(忘了给主人热酒),主人佩诺奇金便低声下令要惩罚他,这一细节就暴露了这位地主对待下人的冷酷无情。其次,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作品开篇便以两个聪明可爱的农民霍里和卡利内奇与平庸可笑的地主波卢特金作了强烈对比,一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善于运用动物形象去比喻人物的性格。例如把那个胆小窝囊、一见到上司便浑身发抖的涅多皮尤斯金比喻成“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把希格雷县的哈姆莱特那位有心灵创伤的妻子比喻为“被猫抓伤了的可怜的黄雀”等。这些手法让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省了大量笔墨,同时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屠格涅夫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总是那么简洁、明快、清新、优美。
屠格涅夫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把“准确而有力地再现真实”视为自己的“莫大幸福”。托尔斯泰也称赞屠格涅夫创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
但是屠格涅夫并不满足于描写生活的真实。在他看来,“把生活提高到理想”状态才是艺术家的崇高使命。当然,所谓提高并不是人为的随便拔高,也不是把现实生活加以任意的美化,而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事物方面去提炼自己的材料。换言之,就是要从生活的散文中看到生活的诗意。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飘浮在理想的领域”。法国作家莫洛亚则干脆地称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为“诗意的现实主义”。用这个词来评价《猎人笔记》的创作风格也是恰如其分的。
(摘编自张耳《<猎人笔记>试读》)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聚焦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又以独特的形式、精练活泼的语言去描绘人物形象,这是《猎人笔记》成功的关键。
B.屠格涅夫首创以狩猎为题材的“笔记”体裁,创作了《猎人笔记》,这在当时俄罗斯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C.《猎人笔记》借助“猎人”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细致、精确地对有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年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