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50 2022-01-01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标点+词语+病句+连贯
2022届第2轮高考复习:全国高考“标点+词语+病句+连贯”解读与适应性训练
考点:
1.标点
2.词语
3.考题对接
【考点研究】
一、词语
(一)实词辨析
1.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2.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3.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4.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5.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6.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7.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8.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二)虚词辨析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三)作答词语题的三个角度
1.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
2.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
3.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
二、标点
(一)点号
1.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共4种;
2.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共3种;
(二)标号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共9种。
三、病句
(一)病句的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二)辨析病句
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三)方法
1.语感审读法;
2.枝干梳理法;
3.逻辑分析法。
四、连贯
语言表达的连贯集中体现在语句前后承接的逻辑性上,这种逻辑性或体现在时间上,或体现在空间上,或体现在层次的深浅、前后的呼应上等。
【考题对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浏览完整试题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迟子建散文》)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手表上的时间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
B.巨大的太阳翼能低速转动,而带动其转动的是一个“小关节”——太阳翼驱动机构。
C.密云水库是京城百姓最依赖的“大水缸”——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一杯来自这里。
D.高精度服务是北斗的一大特色,精度控制在5厘米内——这还不是北斗的“极限”。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
一、【答案】
1.B【解析】B项表解释说明。A项表声音延长,C项表语意间的因果关系,D项表语意转换。
2.①句中将白发比作明丽的雪线,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头发和雪线的形状相似,白发和白雪色泽相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②文中句子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与乐观的人相处,能影响你的想法和态度。想法和态度是可以传染的,假如你周围都是些__________的消极人,那么,你肯定会受到渐染,久而久之,也会不由自主地变得消极起来。多花些时间和乐观积极的人在一起吧,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如何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你就会远离__________的烦恼,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人的心灵应当充满阳光,不能总是沉浸在阴影之中。途径之一,就是花几分钟时间回想一下过去的成功,什么因素令你成功,你的优势在哪里等。通常,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失败的帮助你找到,并调动成功的欲望。
( )。当你__________地与以前比,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使你十分喜悦;当你雄心勃勃地与强者相比时,你会感到非常压抑,甚至整天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心平气和有气无力
B.唉声叹气闷闷不乐平心静气没精打采
C.垂头丧气怅然若失平心静气有气无力
D.唉声叹气怅然若失心平气和没精打采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不能老是与强者比,应当与自己以前比
B.人只能与自己以前比,老是与强者比不行
C.人只能与自己以前比,不能老是与强者比
D.人与自己以前比最好了,老与强者比不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失败的原因帮助你找到,并激发成功的欲望。
B.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帮助你总结失败,并激发成功的欲望。
C.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帮助你找到失败的原因,并激发成功的欲望。
D.这项尝试会让你增强自信,帮助你寻找失败的原因,并调动成功的欲望。
二、【答案】
1.B【解析】第一空,“垂头丧气”,非常失望或沮丧的神情。“唉声叹气”,意思是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语境指具有消极情绪的人,故应选择“唉声叹气”。
第二空,“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中烦闷不快活。“怅然若失”,指心情沮丧,像丢了什么东西。形容心情失落的样子。
语境修饰“烦恼”,故应选择“闷闷不乐”。
第三空,“心平气和”,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平心静气”,意思是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语境指平静下来去思考问题,故应选择“平心静气”。
第四空,“有气无力”,形容没有力气,无精打采的样子。“没精打采”,精神委靡不振的样子。也说无精打采。
语境与“喜悦”的情绪相对,与“压抑”相勾连,强调的是没精神,而不是没力气,故应选择“没精打采”。
2.A【解析】根据后文“与以前比,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使你十分喜悦;当你雄心勃勃地与强者相比时,你会感到非常压抑”可知,前述“与自己以前比”的结果是“喜悦”,后述“与强者比”的结果是“压抑”,故人应当“与自己以前比”,不能“老是与强者比”。
3.C【解析】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两处:
①表达方式不一致。前句“增强自信”是动宾结构,后句的表述方式最好一致,“失败的帮助你找到”改为“帮助你找到失败的原因”。
②搭配不当。“调动……欲望”搭配不当,改为“激发……欲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百年守望,百年沉浮:威远炮台的_______,曾见证列强军舰_______,如今望着一艘艘巨轮频繁往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沐浴新的曙光……
展开余下试题
100多年前,京张铁路设计者詹天佑,曾有“_______”的憾事:铁路的建造设计虽然由中国人完成,但铁钉甚至主要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处处受制于人。
如今,长城脚下,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开智能铁路先河的京张高铁穿越于崇山峻岭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飞驰而过,勾勒出百年中国的追梦轨迹。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走出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_______。(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千年小康梦照进现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断壁残垣 纵横捭阖 引过自责 阳关大道
B.门庭冷落 横行无忌 引过自责 康庄大道
C.断壁残垣 横行无忌 引以为耻 康庄大道
D.门庭冷落 纵横捭阖 引以为耻 阳关大道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铁路的建造设计虽然由中国人完成,但主要部件甚至铁钉都是从国外进口,处处受制于人。
B.虽然铁路的设计建造由中国人完成,但铁钉甚至主要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处处受制于人。
C.虽然铁路的建造设计由中国人完成,但铁钉甚至主要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处处受制于人。
D.虽然铁路的设计建造由中国人完成,但主要部件甚至铁钉都是从国外进口,处处受制于人。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旧制度被推翻,人民当家做主人;改革开放举世瞩目,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改革开放举世瞩目,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旧制度被推翻,人民当家做主人。
C.推翻旧制度,人民当家做主人;改革开放举世瞩目,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改革开放举世瞩目,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翻旧制度,人民当家做主人。
三、【答案】
1.C【解析】“断壁残垣”,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根据语境“曾见证列强军舰横行无忌”,可知“断壁残垣”合适,排除BD。
“横行无忌”:胡作非为,毫无顾忌。“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语境描写当年外国军舰在中国江面上恣意妄为,无所顾忌,选“横行无忌”合适,排除A。
“引以为耻”,指以此事为自己的羞耻。“引过自责”,指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仼并作自我批评。
语境强调詹天佑以使用国外进口的部件修建中国自己的铁路感到羞耻,选“引以为耻”合适。
“康庄大道”和“阳关大道”,都比喻光明的前途。用作比喻性成语时,“康庄大道”多受“理想”“革命”等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修饰,多用于书面语。“阳关大道”一般不受“理想”“革命”等词语的修饰,多用于口语,所以这里选“康庄大道”合适。
2.D【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建造设计”语序不当,应改为“设计建造”,排除AC;二是“铁路的建造设计虽然由中国人完成”中,“虽然”应放在句首,因为这一句与后面一句的主语不一致;三是“铁钉甚至主要部件”语序不当,应该为“主要部件甚至铁钉”,排除B。
3.C【解析】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
上文提到“中国共产党……”可得出下文衔接的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走出康庄大道的具体表现,叙述主语应为“中国共产党”。AB中“旧制度被推翻”的叙述对象是“旧制度”,且B项两分句的语序应调换顺序所以排除AB。
再按照时间顺序,应先“推翻旧制度”然后“改革开放举世瞩目”,故BD两分句的语序应调换顺序,排除B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神秘的面纱徐徐地揭去了,令人灵魂震慑的景象出现了:一片幽深的蓝色,平静地闲适地躺在群山群峰的足下,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一袭长裙的色彩变幻莫测,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愈是颜色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和碎金的闪光愈是璀璨。山顶上的千年积雪倒映不出影像,被深沉的蓝得发青的水融解了。白云白雪和山峰都无法在其中投下倒影留下印记,她太深了,抑或是太娴静了,不把任何献媚者收入眼帘?只有太阳是可以骄傲的,可以在那一袭长裙的每一寸裙褶的宝石上撩拨起闪光,她却依然沉静……雾的面纱又徐徐地遮盖过来了。
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是羞色里的纯净。至纯至洁的天池之水,便自然蓄蕴着羞羞的神色。她高踞海拔两千多米的长白山巅,绝除了灰土、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浸染,保护着一份至纯至净至洁,( )再到哪里去寻觅如你——天上之池——一样的羞色?告别天池,告别长白山,留一份纯净,留一份羞色,陶冶情感滋润心灵。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突然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奔涌前行。
B.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
C.在那个遥远的村庄,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谣: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忙……
D.穿长袍的看他是一个外地来的陌生人,就问道:“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了。
B.那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正是沉静里的羞色,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了。
C.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这气韵了。
D.那沉静里的羞色正是与天生丽质俱来的一种气韵,而这气韵在一切作为风景胜地的水镜中都不可能找见了。
3.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4分)
四、【答案】
1.A【解析】文段选自陈忠实的《天之池》,本题考查标点符合作用。原句,A项。表示思维的跳跃或者话题的转换;B、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以便读者据以联想省略的内容; C、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D、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2.D【解析】考查语句补写。本节共4句话,首句承接上文“雾的面纱”写“羞色里的纯净”,次句写“羞”“色”下的“天池之水”,最后一句写“寻觅”天上之池“羞色”,文段以“羞色”为主 要话题,所以括号内的语句应该也循着“羞色”的“天池之水”的话题,这样可以排除A、B 两项,D项后半句“这气韵”承前,“不可能找见了”启后“再到哪里去寻觅”,自然流畅。
3.①把天池之水(天池)人格化,②将幽深(没有倒影)、平静、纯净的天池之水(天池)写成一位“娴静”“不把任何献媚者收入眼帘”的女性。(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勤天下无难事。”所有的_________,其实都是_________。赛场之上确实有场地适应、状态调整、临场发挥等偶然因素的存在,但倘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缺少相应的积累和沉淀,又何以把握住宝贵的机会?何谈战胜自己、超越他人?四名中国姑娘在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拿下那枚“看似不可能”的金牌,背后何尝不是刻苦训练而来的强大实力和稳定心态?训练中流下多少汗水,赛场上就有多坚实的依靠,拼搏就有多强大的底气。
展开余下试题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朴素但绝不失深刻的道理。李时珍访百川,行千里,见药工、樵夫、渔夫等“每事问”,______27年,这才有了巨著《本草纲目》;徐霞客跋涉千山万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历时34年,才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屠呦呦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之前,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就不能收集到成功的果实;敢于自我加压,勤勤勉勉、脚踏实地,才是走向胜利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举成名 博观约取 呕心沥血 终南捷径
B.一鸣惊人 厚积薄发 呕心沥血 不二法门
C.一举成名 厚积薄发 披肝沥胆 终南捷径
D.一鸣惊人 博观约取 披肝沥胆 不二法门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育如此,做其他事也同样如此
B.不但体育如此,而且做其他的事也是如此
C.我们做其他事,和体育也是一样的
D.我们做其他事也同样如此,除了体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就不能收到成功的果实
B.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就不能收到成功的果实
C.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就难以采撷到成功的果实
D.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就难以采撷到成功的果实
五、【答案】
1.B【解析】第一处,“一举成名”今泛称做成一事而因此声名远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前者偏重于出了名,后者偏重于使人震惊。结合后文“战胜自己、超越他人”“‘看似不可能’的金牌”等可知,此处强调其取得的成绩让人震惊,应使用“一鸣惊人”。
第二处,“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广泛地阅览,扼要地选取。“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结合后文“相应的积累和沉淀”“刻苦训练……”等信息可知,此处是强调准备充分后的收获,应使用“厚积薄发”。
第三处,“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此处是形容李时珍费尽心血,应使用“呕心沥血”。
第四处,“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终南捷径”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便捷途径,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语境是说“敢于自我加压,勤勤勉勉、脚踏实地”是走向胜利的独一无二的方法,应使用“不二法门”。
2.A【解析】从句子所在的位置来看,补写的句子处于第二段的开头,这样的句子一般要承上启下,第一段是说体育赛场上凭靠“勤”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所以开头应该先说“体育……”,这样才能和上文更好衔接,排除CD。
这两段文字的观点是“一勤天下无难事”,第一段列举体育赛场上的事例进行论证,第二段是从其他领域进行论证,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排除B。
3.C【解析】第一个问题语序不当,应该先下“功夫”,然后“打基础”,所以应该改为“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排除AD。
第二个问题“就不能”表述绝对化,应改为“难以”。
第三个问题“收集……成功的果实”与前面“下功夫”“打基础”的文意不合,此处应是强调个人努力后的收获,应改为“采撷……成功的果实”,排除B。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宣示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文艺创作、视听空间,才能___________净化行业生态。
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______了。
一段时间以来,业界有时对流量明星过度依赖、过度追捧,体现为影视剧集为其量身定制、综艺晚会为其打造秀场、网络平台为其热搜霸榜,滋生出“作品服务于个人”的错误倾向。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将带来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
因此,以流量明星为中心的作品生产机制必须被整治。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的产物,( )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________________、竭泽而渔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__________________,“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一项是( )
A.正本清源 南辕北辙 好高骛远 假以时日
B.追根溯源 南辕北辙 好高骛远 长此以往
C.追根溯源 舍本逐末 急功近利 假以时日
D.正本清源 舍本逐末 急功近利 长此以往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横行,而且影视剧集生产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
B.不仅影视剧集生产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而且“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就会横行。
C.如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
D.如果影视剧集生产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就会横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
B.将导致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的弊病。
C.将带来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的弊病。
D.将带来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
六、【答案】
1.D【解析】第一空处,“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此处语境是指才能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净化行业生态,所以应该用成语“正本清源”。
第二空处,“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含贬义。“舍本逐末”,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
此处语境是指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所以应该用成语“舍本逐末”。
第三空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
根据后面的“竭泽而渔”可知,此处语境是指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所以应该用成语“急功近利”。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与增分训练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物象”内容与作用专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