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77 2022-01-01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7]
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类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
考点15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类
【三年真题】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A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可判断出时间的不同,因此选A。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杂诗
西晋•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①。昔往鸧鹒②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③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浏览完整试题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以下评价适用这首诗歌的一项是( )。
A.雄浑豪放 B.沉郁壮阔
C.悲伤低沉 D.华美绚丽
3.宋代洪咨夔在《促织》诗中“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借“促织”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借“蟋蟀”抒情又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在内容情感方面表达的不同之处。
【答案】1.B 2.C
3.宋代洪咨夔在《促织》诗刻画促织形象以及在织机旁鸣叫促织,并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又曲折委婉。
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语言、内容、情感、思想等的鉴赏能力。
B. “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述错误,“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意思是王命使得我心绪散乱,与家乡远隔就如商参星一样遥远。来的时候黄鹂鸟鸣叫,现在则是蟋蟀叫声。表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这诗的主题是北方边塞战士的乡愁,取材则集中于战士服役归乡途中的感慨。首节写役满放归,叙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这个秋天才得以回乡。次节写来到家乡,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当年春天赴役,今年秋季回来。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漠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因而整体风格是悲伤低沉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促织》首句写形,七字即将促织亦或织妇的仪态描写得细致入微。衫裙薄如碧水,不仅色泽鲜艳,还透出娇好的体形。第二句写声,尤如机杼之音的促织鸣叫之声,伴随夜深时清凉的空气轻轻地飘到很远的地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一反上联婉约幽美之气,直接以口语入诗,正面警告促织,夜织之声被人听到,报到县里,就要收“土产钱”了。实际并无缲织之人,只有蟋蟀如同织车穿杼之声的鸣叫,在连剥削对象还没有的情况下,县官竟然闻风前来“拘”钱。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又曲折委婉。作者以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鱼肉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巧用夸张,夸张虽过,倒使讽刺辛辣,揭露深刻。
而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意思是“昔日来时黄莺啼鸣,而今岁暮蟋蟀悲鸣”,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当年春天赴役,今年秋季还不能回转。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4.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C.下阕 “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5.文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句中,“襟袖”运用借代手法,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是( )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C.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张词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案】4.B 5.D
6.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思想感情。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错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写作者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不是“幻想”。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雕栏玉砌”代指的是南唐在金陵的宫苑建筑,运用了借代修辞。
B.“钟鼓馔玉”代指富贵生活,运用了借代修辞。
C.“旌旗”代指军队,运用了借代修辞。
D.“乱石穿空”中的“乱石”就是山,没有运用借代修辞。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角度分析,《念奴娇•过洞庭》作于作者被贬之后,但“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展开余下试题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诗人表达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③且直!
(注)①鲍照:南朝宋文学家。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③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7.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行路难》是作者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B.《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
C.《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
D.《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
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间,走向各异。
B.《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
C.《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
D.《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9.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
【答案】7.C 8.D
9.⑴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⑵(任选一首)①(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②(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错误,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李白是唐朝,鲍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诗句。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最后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的能力。
共同原因: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其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见,出身寒门,地位低微;“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一波三折:拟行路难(其四)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哀叹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诗的结尾,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其六)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①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本诗写的是天宝十三年岑参途经凉州时与故友的一次夜饮。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映照边城的景象,营造出明朗开阔的意境。
B.“胡人半解弹琵琶”,写胡人对弹奏琵琶一知半解,突出边城缺乏文化韵味。
C.“河西”“故人”两句运用顶针的修辞,描述了作者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情景。
D.结尾通过“大笑” “醉倒”等词语,生动写出了内心复杂情感,富有感染力。
11.“酒”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诗句中“酒”所寄寓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艰难繁恨繁霜鬓,潦倒新停独酒杯。(杜甫《登高》)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12.同样写边地生活,《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与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璋里,长烟落日孤城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案】10.B 11.C
12.(1)《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描写了凉州城的繁华、和平和安定,写了夜宴上朋友欢饮的豪气纵横,这些都荡漾着盛唐的盛大、欢乐的情绪;而“岂能贫贱相看老”则表现出将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豪迈;“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更体现出豪迈乐观的盛唐气象。(2)《渔家傲•秋思》上阕 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词中既有思乡之情,又有爱国激情,还有对朝廷政策的不满,情感复杂。
展开余下试题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胡人对弹奏琵琶一知半解,突出边城缺乏文化韵味”错。“胡人半解弹琵琶”意思是“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凉州居民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A.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就来借酒浇愁都不能了,此句中的“酒”更加重了悲秋之情,愁苦之绪。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准备饮酒暖一暖身子,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酒未必淡,只是无法消除人的愁绪,此处的“酒”越发衬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指曹操临江洒酒,横槊赋诗的风采。这里的“酒”衬托出曹操意气风发、慷慨豪迈的气概。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里的“酒”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
只有C项中“酒”的意象代表的情感是积极豪迈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先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抒发的情感。本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再看《渔家傲•秋思》,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此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与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全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5题。
晚晴①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①晚晴:傍晚天空放晴。诗人此时寓居于桂林,夏季多雨少晴。②夹城:城门外的瓮城。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表明观赏的立足点,着一“深”字,可见诗人的居所位置幽僻、环境清静,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进一步表明时令特点——春天虽然已经过去,炎热的盛夏却还没有到来,眼下正是气候清和宜人的时节。
C.第三句中,诗人发现连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也沐浴了晚晴的余晖,并且进一步想象这是天公对它的怜爱。
D.颈联中,诗人凭高远眺,视界广远,那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片光明,在写景中表现出明朗的心境。
14.尾联中,诗人借飞鸟的姿态,表现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下列诗句中,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5.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也描摹了傍晚的阳光,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本诗不尽相同,请比较“人间重晚晴”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不同。
【答案】13.A 14.B
15.①“人间重晚晴”:人们珍重傍晚的晴好天气。明知晚晴的短暂,却不因此而伤感嗟叹,而是恰恰相反,因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加珍视,是一种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比美好,可惜已经接近黄昏了。既有对美的赞叹,也有美好晚景即将消逝带来的惋惜怅惘。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理解错误。“深居俯夹城”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结合第二句“春去夏犹清”分析可知,此诗描绘了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越鸟”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大意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大意是“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比较“人间重晚晴”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不同。
(1)从整体上看,《晚晴》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登乐游原》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1)“人间重晚晴”大意是说“人们珍重傍晚的晴好天气”, 诗人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
上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类
下一篇:
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情感类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