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05  2022-01-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
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2022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瘟疫绝对是一个恐怖的名词。瘟疫是“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从古代就已有记载的鼠疫、天花、疟疾,到现代的“非典”“新冠肺炎”等,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作为明清两朝人民深重的集体历史记忆,具有大规模传染性与较高死亡率的瘟疫不断地在文学作品里有所反映,这些作品折射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首先,蕴含道教医学文化。明清时期是道教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出现过《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道教医学专著。明清文学中对病因的认知很多源于道教学说。如“鬼神致病”的观念,《治瘟箓》中详细描述了主四季瘟疫的东南西北中五方瘟鬼,认为他们可使人类在不同时令里害上瘟疫;道医和道士经常作为抗疫主力出现,如《水浒传》开篇的京师大瘟疫,仁宗钦差洪太尉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故事里的抗疫方法也颇具道教特色。如药符治病法,《三国演义》中的张角就是使用此种方法,且在多数故事里,药符被赋予了宗教神力,能够轻松治愈瘟病。
其次,融入因果报应理念。在先秦时期,中国本土便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报应思想。佛教传入后,又与“因果报应”的思想相结合。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中十分盛行。鲁迅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抗疫故事主要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思想,特别是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这样的观念。这种宣扬美德的内容不仅出现在小说中的抗疫故事里,还存在于民间抗疫故事以及文人笔记中,例如浙江海盐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棋盘石》。
再次,反映群众对瘟疫的认知水平及传统祛疫习俗。瘟疫缘何突然袭来又为何渐渐平息,在清末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之前并没有科学系统的解释,所以对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的古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无解的。于是大众便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去解释这一灾难,由此还衍生出许多民间祛疫习俗。有的人认为瘟疫爆发的缘由与瘟鬼痘神有关,甚至将瘟疫与天人感应联系起来,像《三国演义》开篇的中平元年(184)瘟疫。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外戚宦官专权为患,因此四方灾异四起,汉灵帝中平元年的瘟疫便是一大异象,它成了张角兄弟鼓动农民起义的正当借口。如《红楼梦》第21回描写巧姐出痘,短短几句话杂糅了医药治疗、清淡饮食、供奉痘神、冲喜讨吉等习俗。
不过,明清时期的医学也并非对瘟疫一无所知,比如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温病派代表人物吴有性就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书《温疫论》,他提出“疠气说”,并认为“时疫能传染于人”,即瘟疫具有传染性。
明清小说中的抗疫题材故事是那个瘟疫频发年代集体历史记忆的反映。一如现实之残酷,抗疫故事里的广大人民总是首当其冲地成为大瘟疫的受害者。时代在进步,当下的医学发展水平与明清时期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的抗疫措施早已系统化,全民抗疫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而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与瘟疫的斗争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也是不断进步的。
(摘编自杨雨秋《明清小说中抗疫故事的类型与文化背景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大规模瘟疫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留下难以愈合的集体伤痛。
B. 《水浒传》中京师大瘟疫,天师张真人受命祈禳抗疫,这个方法颇有道教特色。
C. 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中十分盛行。
D. 古人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对瘟疫进行了唯心的解读,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从三个方面论述抗疫故事中蕴含道教医学文化。
B. 文章论述抗疫故事的文化背景,多次引用经典小说,具有典范性和说服力。
C. 文章对于群众对瘟疫的认知和当时的医学水平的论述,能体现议论的辩证。
D. 文章紧扣“文化背景”这个核心,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两朝的文学故事反映当时的瘟疫情况,这是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的体现。
B. 《三国演义》中张角兄弟借助瘟疫鼓动农民造反,“天意”使他们师出有名。
C. 我国在清朝初年就有了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著,这是古人抗疫智慧的结晶。
D. 文章末尾今昔对比,广大人民的地位完全不同,意在传达抗疫必胜的信念。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这个方法颇有道教特色”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是“道医和道士经常作为抗疫主力出现,如《水浒传》开篇的京师大瘟疫,仁宗钦差洪太尉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故事里的抗疫方法也颇具道教特色。如药符治病法,《三国演义》中的张角就是使用此种方法”,可见天师之事是为了讲其成为抗疫主力;
C.“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张冠李戴,原文第三段是“抗疫故事主要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思想,特别是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这样的观念”,可见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的是故“善有善报”;
D.“无可非议”错误,“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 ,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是古人“对瘟疫进行了唯心的解读”的原因看,但不管原因是什么,“唯心解读”都是有问题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典范性”不当,引用经典小说,这属于引用论证或例证,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据此得出典范性的结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意在传达抗疫必胜的信念”于文无据。原文最后只是说“而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与瘟疫的斗争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也是不断进步的”,这只是客观陈述事实,没有选项说的意思。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阅读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更是连续5年写入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全民阅读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然而,现实生活中,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相伴而来的并不一定是精神的充盈,焦虑似乎与现代人的生活如影随行。好好阅读一本书,一本超越功利色彩的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正因如此,推进全民阅读,也就显得越发重要与紧迫。
有报告显示,全民阅读背景下,国民阅读在阅读广度和购书频次上均明显增加。《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大力促进少年儿童阅读,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等任务。社会力量无疑是一支推进全民阅读行动、推动阅读深入基层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已深刻嵌入民众日常生活,其触角已延伸到了最广阔的社会角落,在推动全民阅读观念深入人心,更好地连接图书与读者方面发挥着细微而深远的作用。
(摘编自杨三喜《助力全民阅读企业力量不可忽视》)
材料二:
2016——2020国民阅读率统计图(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次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近来,图书涨价再次被推上微博热搜。据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图书价格出现了一波明显上涨,文学、社科类新书的平均定价,惹得网友纷纷慨叹:知识改变命运,但我读不起书。书价涨还是不涨,有着深刻的市场因素作用,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图书又跟其他商品明显不同,不能视之为纯粹的买卖。我们固然不能用几十年前的书价水平来比对现在,但要让图书成为一种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将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阅读,是一个人的体验;而全民阅读,则与政策导向有关。全民阅读,重在全民,也难在全民。我们看到,面对新书的层出不穷和书价的节节攀升,书店却直言“赚不到钱”,出版商也叫苦“就在破产边缘”,究其根本恐怕就在于“卖不出书”。近些年来,从“倡导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多地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为市民文化消费“买单”,再到街道社区不断完善公共阅读资源,随着越来越多政策组合拳被用到读者身上,“读书好”的共识正日益化为“好读书”的行动。
(摘编自张砥《鼓励全民阅读的关键是降低阅读成本》)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2020年,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媒介阅读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B. 2016~2020年,期刊阅读率下降且占比最低,可见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期刊阅读面临着严峻挑战。
C. 2016~2020年,数字媒介阅读率较高,且高于图书阅读率,可见数字媒介阅读成为国民阅读主要方式。
D. 2016~2020年,期刊阅读率逐渐下降,图书阅读率增长缓慢,说明传统阅读方式已不能适应阅读需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民阅读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然而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阅读困境,所以推进全民阅读势在必行。
B. 在全民阅读背景下,互联网平台在连接图书与读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的重要力量。
C. 图书与其他商品不同,是重要的文化产品,只要合理控制图书价格,就能让图书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


展开余下试题D. 从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可见民众“读书好”的共识已经化为“好读书”的行动。
6. 从国家层面来讲如何提高国民阅读率?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②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③地方政府合理控制图书价格,街道社区完善公共阅读资源,让更多的人愿意买书读书。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说明传统阅读方式已不能适应阅读需求”错误,由“期刊阅读率逐渐下降,图书阅读率增长缓慢”推测不出“传统阅读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的阅读需求”,理解错误;图书阅读也属于传统阅读,其也有增长。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互联网平台在连接图书与读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错误,依据“社会力量无疑是一支推进全民阅读行动、推动阅读深入基层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可知,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的重要力量的是社会力量,选项偷换概念。
C.“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我们固然不能用几十年前的书价水平来比对现在,但要让图书成为一种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将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可见“合理控制图书价格”只是“让图书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的必要条件。
D.“已经化为”曲解文意,原文是“正日益化为”。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大力促进少年儿童阅读,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等任务”可概括两点:1.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2.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
依据材料三“我们固然不能用几十年前的书价水平来比对现在,但要让图书成为一种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将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多地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为市民文化消费‘买单’”可概括为:地方政府要合理控制图书价格。
依据“街道社区不断完善公共阅读资源,随着越来越多政策组合拳被用到读者身上,‘读书好’的共识正日益化为‘好读书’的行动”可概括为:街道社区完善公共阅读资源,让更多的人愿意买书读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起时(节选)
苏沧桑
一个行人不比一朵行云知道得更多。
在初夏与仲夏之间,某个下午的四点到五点之间,丽水云和的某一座山与另一座山之间,海拔两百米至一千四百米之间,有一个行人,想象自己是一朵云,从山坳渐渐升腾,慢慢行至山腰,冉冉升至山顶,然后,站到了山巅与天空那朵巨大的白云之间。
她想,“云和”这个地名实在是大美。据《浙江通志》载:“景泰三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县名曰云和。”这个地名让人觉得,古往今来,她足下的每一寸土地,每时每刻都覆盖着祥云朵朵,“九山半水半分田”中的每一个生灵、每一条溪流、每一道田畦、每一声鸟鸣和牛哞,甚至每一道炊烟,都受着祥云的护佑,仿佛从未经历过贫穷、战乱、瘟疫和死亡。
一个又一个行人,像她一样徜徉在山顶,俯瞰着脚下的万亩梯田。倒映着明亮天光的梯田,龙鳞般蜿蜒盘旋,闪闪发亮,绮丽静谧,如梦境幻影。在光晕的作用下,人们的眼前浮现了四季不同色彩的画面:“春来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挂山间;夏至佳禾吐翠,似层层绿浪排苍穹;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
文字中呈现的静态画面在她眼里渐渐动了起来,然后有了声音,气味,来源和去向。梯田中最明亮的部分是水,来自高山丘陵谷地的山林和竹海,来自潺潺溪流,来自瀑布,还来自梯田本身,蒸发而成的水汽,在风的引领下,变成云,变成雨,落入梯田,填满每一道干渴的缝隙。如此,缭绕,循环,往复,如一个生命体的呼吸。
犁铧是船,泥土是浪,由闽北迁徙而来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山区田地金贵,如《云和县志》所载“云以前,土广人稀,天多荒芜,谷贱伤农,粮多逮欠……由是垦辟众而田土辟也”,自唐起,畲汉两族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犁铧,用智慧和汗水,在贫瘠陡峭、高低错落的坡地上,伐灌木砍荆棘,挖乱石拣杂砾,筑田岸铲田坎,并修堤,筑埂,挖渠,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一小块“巴掌田”叠着一小块“巴掌田”,硬是开垦出了依山就势、足有七百多层的万亩梯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涓涓细流在梯级田畔间萦绕流淌,“刻木定水”协商分配水量的民约亦如清流吟唱千年。
山歌响起,布谷声声,开犁了。古时,每年春耕时节,云和官民会一同前往“先农坛”,祭神田、分红肉、开山、赛歌、犒牛、下田耕地,祈求家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遥远的澳大利亚蜥蝎岛,乌翅真鲨和参鱼会联合组织捕猎行动,为了捕食猎物,它们在浅滩上横冲直撞,冒着搁浅的危险。离蜥蝎岛不远的沙漠深处,70%的土地几乎全年滴雨不沾,蜥蜴们为了存活,养育幼儿,创造了补水的独门绝技:在极其短暂的阵雨过后,会抢在水滴消失前,将脚趾全部浸入水洼中,它们的皮肤就像吸墨纸。在泰国湾,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布氏鲸因海洋污染不得不到岸边觅食,居然掌握了全新的捕食方式:张开大嘴守株待兔。在生存的困境前找到一条生路,是所有动植物的本能,在茫茫宇宙中,延续生命和璀璨文明,是人类的使命。熵增是宇宙必然的宿命,生命以负熵为生,自一诞生便在顽强抵抗自身的熵增,即使像宇宙一样最终会走向无序和消亡,那又怎样?
云和梯田映照出的千年光亮,是顽强不息的生命之光,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一场延续千年的生命接力,更是一部劳动者智慧与意志的壮美交响乐,与遍布在中国南方无数崇山峻岭之中的千万亩梯田遥相呼应。
清晨,行人在云和某个古村的民居里醒来,推开阳台门,撞见了万亩梯田向她奔涌而来的云雾,闻到了梯田最清新的呼吸。云海像浪,古村像船,她像行进在大海之上,令她想起东海边的家乡玉环,想起耕海牧云、出没风波里的先民们,想起云和诗人云伟编剧的那部云和抗战微电影。抗战期间,这个藏在白朵深处的世外桃源曾作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遭日寇侵犯,生灵涂炭,不屈的云和人用血肉筑起了一道坚强壁垒直至抗战胜利。片尾曲一个稚嫩的童声唱起“长城外、古道边”时,她的眼睛湿润了。
一个行人不比一朵行云知道得更多。人们为宛若仙境的万亩梯田美景所震撼时,蓄满雨水的一朵朵行云千百年如一日,俯瞰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匍匐之上的苍生,俯瞰着一谷一粟里浸漫的汗水、鲜血和泪水,它允许自己常常流泪,化作雨水护佑这片土地上的所有。
(摘编自《文学报》2021年09月08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述了“丽水云和”得名的缘由,其目的是突出这个地方在朵朵祥云覆盖下的宁静和谐的画面,进一步引出万亩梯田的动态画卷。
B. 文章描写了唐代以来,畲汉两族农人先祖开垦万亩梯田的历史和情景,写出了开垦时的艰辛,云和官民和谐相处,协商分配水量的优秀传统。
C. 文章列举乌翅真鲨捕食,蜥蜴补水和布氏鲸的捕食方式,强调动物在生存困境中寻求生路的本能,进而表现人类延续生命和璀璨文明的使命。


展开余下试题D. 作者运用联想,从梯田的自然和谐想到东海边的家乡、勤劳的先民以及云和人民的血肉壁垒,感动于人类的生命接力,劳动者的智慧与意志。
8. 结合上下文,请分别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9. “她的眼睛湿润了”“它允许自己常常流泪”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行人只是过客,了解的只是一部分的历史。而“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所以一个行人不比一朵行云知道得更多;②开篇的句子,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云和风景及历史的描述;③结尾的句子,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升华中心,抒发出作者对自然山河、对永不停止的生命、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祝愿。
9. ①“她”的流泪,是对此间土地上发生过的、以微弱战胜无数苦难的人的力量的触动。“云”的流泪,是对世间生灵遭遇的同情与怜惜。两者都怀有悲悯的情怀;②行人和行云的泪,写出了作者对抗战时云和遭受苦难的哀痛,展现的是作者对不屈的劳动人民和无声奉献的自然的礼赞,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爱与歌颂;③行文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她”作云,看云和的自然风光和发展历程;将“云”作人,写出了大自然的馈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情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开垦万亩梯田的历史和情景,写出了……云和官民和谐相处”错,原文信息是“犁铧是船,泥土是浪,由闽北迁徙而来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自唐起,畲汉两族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犁铧,用智慧和汗水……硬是开垦出了依山就势、足有七百多层的万亩梯田……‘刻木定水’协商分配水量的民约亦如清流吟唱千年”可见,开坑梯田的情景明确的是“民约”,并没有表现云和官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相关句子在开头段和结尾段的开头部分。
内容上看写的是一个行人所知的局限性,只是一位过客,获悉了解的只是历史的部分,甚至只言片语。而“一朵行云”“千百年如一日,俯瞰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匍匐之上的苍生,俯瞰着一谷一粟里浸漫的汗水、鲜血和泪水”,可见它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所以说一朵行云比一个行人知道得更多,行人于此比不上云朵。
结构上看,画线句子位于开篇和结尾段的开头部分,具有照应题目,总领下文,承接上文,总领全文,首尾照应的作用,开头句引出下文对云和风景及历史的描述,结尾的句子,深化并升华主旨思想。
表达效果上看,使用比较和反复的方法,表达出作者对云和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对热爱并守护、开拓山河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与祝愿,以及对繁衍生息代代不已的生命的讴歌和礼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作用的能力。
找到相关句子,扩展范围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文的钥匙”意味着从主旨情感上加以解读。
“她的眼睛湿润了”在倒数第二段的结尾,上文是“她”眼睛湿润的原因,所谓“湿润”也就是流泪的冲动,应该是被上文所写内容感动,有感而发,那么“她”的心灵受到了什么的触动呢,结合上文分析,写的是视觉所见“万亩梯田向她奔涌而来的云雾”“云海像浪,古村像船”,嗅觉所闻“梯田最清新的呼吸”,以及深挚的感受“她像行进在大海之上”,自然生发联想想象“令她想起东海边的家乡玉环,想起耕海牧云、出没风波里的先民们,想起云和诗人云伟编剧的那部云和抗战微电影”,于是引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抗战期间,这个藏在白朵深处的世外桃源曾作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遭日寇侵犯,生灵涂炭,不屈的云和人用血肉筑起了一道坚强壁垒直至抗战胜利”,于是“片尾曲一个稚嫩的童声唱起‘长城外、古道边’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分析到此便明白了“她的眼睛湿润了”的原因以及含义,那就是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打动,更感动于生活忙碌苦守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他们勤勤恳恳,他们忠心耿耿,保卫、守护脚下属于家乡、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它允许自己常常流泪”在结尾段的结尾部分,感叹于“人们为宛若仙境的万亩梯田美景所震撼时,蓄满雨水的一朵朵行云千百年如一日,俯瞰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匍匐之上的苍生,俯瞰着一谷一粟里浸漫的汗水、鲜血和泪水”,所以这泪水也源于感动和热爱,于是生发美好的祈愿——化作雨水护佑这片土地上的所有。这里使用了拟人修辞,结合结尾段的首句“一个行人不比一朵行云知道得更多”分析,此处的“它”指的是“一朵行云”,把人的特征“允许”“流泪”赋予了自然物,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美好,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讴歌和赞美,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礼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中平六年,举孝廉,再迁亢父令。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避乱密西山中。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虽小固,不足以扞大难,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傕所杀略焉。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闻操有雄略,初平二年,乃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为未可,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从之。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彧守其后,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五年,袁绍率大众以攻许,甲兵甚盛,议者咸怀惶惧。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点而擒也。”后皆如彧所筹。十二年,操上表嘉彧,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于是封二千户。又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密以访彧。彧曰:“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因表留彧,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B. 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C. 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D. 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选才重视为人以孝为本,任官以廉为方。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昆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