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90  2022-01-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0]
2022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
安徽省2022年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浏览完整试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


2.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
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4.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选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①近两年,有个词甚是火爆:断舍离。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断舍离是抛弃繁杂旧物、远离执着诱惑、追寻自由真我的行为。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舍弃一些平时用不到的物品,让家重回窗明几净,大道至简,从而让人们得到心灵放松,精神满足。
②收拾房间如此,我们做人同样如此。
③著名主持人杨澜曾经说过:“决定你是谁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人生路漫漫,关键时刻,一定要懂得权衡取舍的利弊,做出正确选择。鲁迅,舍弃手术刀,拿起比之更为尖锐的笔杆子,终成一代文学大师。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足以让人震撼。李白,舍弃黑暗的官场,一身轻松地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诗酒为伴,收获了洒脱从容的一生。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他的人生真谛。陶渊明舍弃令他陷入矛盾的仕途生活,回归自然,开启了他那舒适惬意的田园生活。一句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他归隐后的淡然洒脱。懂得取舍的人生,才会活得更加精彩。
④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不可能事事顺心!无奈的现实逼迫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正如孟子所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也!懂得及时舍弃一些东西,轻装上阵,才能有效抓住一些本来很难抓住的。舍去可以舍去的,争取得到有困难的,方是人生大智慧!
⑤狂风暴雨过后,地面一片狼藉。街道两旁,满是被吹倒了的大树,许多工人们正在扶正那些倒斜的树木。工人们总是先将靠树干下部的一些大的枝叶锯去,使得重量减轻,然后再将树推正。一个行人看了,甚是不解:“将树的枝叶都锯掉了,它还能活吗?”工人们都笑了起来,其中一个回答说:“恰恰相反,锯掉一些枝叶,树的成活率才会更高一些。再说,不锯掉一些枝叶,太重了,把它扶正很不容易!要是再刮风的话,也会因为根基不牢,而再次被风吹倒。”于树而言,枝叶似乎为必需!但在某些特殊时候,又是累赘!如果不果断舍弃,可能会危及生命,满盘皆输。
⑥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从辉煌中一下跌入惨淡的境遇里!若是你不愿就此罢休,想要重新站起来,就必须抛掉一切不必要的浮华和累赘,从头再来。
⑦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升华。
⑧网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认为说的很有道理。即,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我们想要活得通透明白,更加精彩,必须要懂得舍弃一些没必要交往的人,无关紧要的事物。其实,敢于舍弃,本身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得到呢?
1.文章第①段写“断舍离”,有什么作用?


2.“生活中的我们,同样如此。”这句话来自文章,你认为放在哪两段之间最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3.第③段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作者“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扔掉四样东西”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三、(原创)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有些路,必须走过才明了
高宗利
①有个古老的笑话:一个人有些饥饿,买了几个烧饼,把第一个吃掉后没有一点感觉,吃了第二个后还是觉得饿,就这样,直到他吃完第七个,才感觉饱了。于是他拍了拍肚子,深有感触地说:“要知道吃这个烧饼能饱,我就不吃前六个了。”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历经一个过程,树木历经四季轮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雄鹰历经艰苦练习,才能展翅翱翔;海蚌历经砂石的磨砺,才能生出美丽的珍珠;黄河流转了九百九十九道弯,才有了九曲回肠的壮阔画面。如果我们不曾经历就直接获得,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失去很多色彩。况且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好事?总得走一些路,让我们恰好在走路的过程中,积淀丰厚的哲思,走向成功的终点。
③记得小时候,看到火苗闪耀,总是蹒跚着走向前,想要伸手去抓,而这时总会被大人看见,旋即一声高喊:“别碰,小心烧了你!”恐怖的口气足以把我们吓得缩回手去。接着大人一边描述火的凶残程度,一边把我们拖走,而我们的脑子里却时时惦记着火苗那摇曳多姿的可爱模样。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背着大人亲手触碰了火苗,一种火烧火燎的痛感袭来,这回总算相信火苗确实如大人们所说的那样骇人。


展开余下试题④有些时候,我们用毕生行动获得了一些感悟,想要用这些肺腑之言来警示别人,以避免他们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我们的初衷无可非议,然而大部分人却并不买账,因为这些对你而言是经验,但对他们来说,有些路,必须亲自走过才明了。“梨子究竟什么味道,只有亲自品尝后才能知道。”
⑤有人曾想过发明一种芯片,将所有知识汇集在芯片里,然后植入人脑,需要知识的时候只需搜索即可,这样,人们就不用再学那么多枯燥的知识了。我不知道这些人想过没有,直接将芯片植入人脑之后,人和机器还有什么两样?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又从何而来呢?况且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都那么可靠吗?1963年,坦桑尼亚中学生埃拉斯托•姆佩巴将热牛奶放进冰箱,发现“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这一现象,不就否定了人们以往根深蒂固的“冷水比热水结冰快”的错误经验吗?
⑥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生之路本就是由一个个蜿蜒曲折的道路连接而成,只有在这样弯弯曲曲逶迤着通向远方的道路上行走,我们才能欣赏路旁的旖旎风光,收获千般美景万种风情,留下无尽的回味与展望。很难想象,为了直达山顶,顺着索道直升上去,省略了登山的全部过程后,你还能兴致勃勃地描述出哪里的风景最迷人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

2.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梨子究竟什么味道,只有亲自品尝后才能知道。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第⑤段讲到了两件事例,作者对这两件事例的态度相同吗?请说说理由。


6.第⑥段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四、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奋斗
①“996”是一群程序员用来描述自己工作时间的词汇——每天工作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有人支持“996”,也有人对“996”有不满和吐槽,不过,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聚焦在了一个词——奋斗。
②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奋斗?怎样的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厘清三个误区。
③自我慰藉不是奋斗。有的人沉迷于各类网络平台的心灵鸡汤、名人哲言、励志文章,以求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却缺乏自省,难以获得精进。他们总是通过表面的勤奋,获得大家的点赞、认可,宣示自己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他们在工作、生活与学习中喜好夸夸其谈,拈轻怕重,到处“刷存在感”,用一些“表面功”“出彩活”去营造假象,看似积极向上,实际只是自我慰藉,不堪一击。
④偶尔为之不是奋斗。当前,有一些人缺乏规划,对于理想只说不做,雷声大、雨点小,使目标与实践脱离,一味逃避困难。也有一些人认识不到奋斗的艰苦性和长期性,表现出急功近利、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妄图通过走捷径、拉关系等方式快速获得成效,忽视了诚信、正义、敬业等基本道德底线,以赚取热钱、快钱为目标,丢掉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根基。他们都缺乏毅力,认为奋斗只是偶尔为之的行为,忽视了久久为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重要性。
⑤毫无节制的劳动,也不是奋斗。要知道,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那些支持“996”的人,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固然可贵,但对普通劳动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不实际、不公平。奋斗,必须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奋斗,也必须是合法合情合理的,若把这些割裂开来,奋斗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⑥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去奋斗呢?
⑦从个人来讲,要想成就梦想,实现幸福,必然是要发自内心地真奋斗。真奋斗,就要用理想信念作为坚强支撑,谨防把理想信念当作“拿来说、拿来唱”和“用来装点门面”的粉饰工具。
⑧真奋斗,就是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关键还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
⑨有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称之为“勤劳革命”,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概述关于“996”的争论,有什么用意?


3.阅读文章第③④⑤自然段,说说作者认为关于“奋斗”必须厘清的三个认识上的误区分别是什么。


4.文章第⑦⑧自然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体会。


五、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成长贵在“知不知”
苗盼桃
①《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是高明的;而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有害的。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是可贵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开始。
②“知不知”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看清自身的“不知”,才能激起前进的动力,不断提升自我。北宋文学家苏轼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一日,他偶然看到王安石所作的咏菊诗,觉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表述说不通,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菊花与春花不同,能耐得住寒冷,是不会被吹落的。而当他在黄州赏菊,亲眼看见“吹落黄花”后,才惊觉自己见识浅薄,此后愈发勤奋努力,终成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一个人只有“知不知”,才会求知若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地奋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接受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看似知道得越来越多,实则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窥得一隅却自以为知之甚详。尤其在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岗位所需对认知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在工作中打开局面,关键在于“知不知”。


展开余下试题④有些人之所以认识不到自身认知的局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站位高度、视野宽度、思想深度不够。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学习增强认识事物、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我们要多思多学、学深悟透,既要学得广还须学得深,坚持自主学、主动学、终身学,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
⑤俗话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虚心的人不仅能发现认知局限,还能主动弥补认知不足。“虚,空也”,心中有空间,才能承载下更丰富的知识,才能“知耻近乎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一个骄傲自满的人,看不到自身认知局限,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在自我设置的“围城”中原地踏步,甚至走向人生的“死胡同”。因而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平台,拥有怎样的才学,都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进行寻乌调查时的毛泽东,到水田里帮农民插秧,并像小学生一样向农民虚心请教;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为汲取外军作战经验,尽管熟稔俄文,仍虚心请教他人。及凌云处尚虚心。以他们的学识和本领尚且虚心向学,成长之中的年轻人又怎能不奋发学习呢?
⑥要真正做到“知不知”,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磨砺。如果一个人总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不经过实践的打磨,困苦的历练,很容易脱离实际,困囿于自我认知的“黑屋”中,谈何成长进步?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人牵着两只羊,想卖给羊肉馆的老板。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后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不解其意,上前请教后才知原来是多画了一条绳子。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唯有主动到实践中去历练,拜贤者为师、与能者为伍,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完善主观世界,提高观察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
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不知”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成长进步的每时每刻。今天,我们身处大浪淘沙、百舸争流的新时代,尤须始终保持“知不知”的清醒和勇于承认“不知”的坦诚,抓住时机武装头脑,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好前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努力,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⑤⑥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怎样做才能“知不知”。


六、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创新敢为天下先
张 凡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宽胜曾讲到这样一段往事:国内石化大型乙烯装置系统的关键助剂,一度依赖进口,国外垄断企业常常漫天要价;当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反过来寻求与中国合作。刘宽胜感慨:“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高手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本事,只能被动挨打。”
②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到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成就,映照着一段段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科技发展历程;从钱学森、黄旭华到屠呦呦、南仁东,灿若星辰的名字,昭示着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毅和坚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作出巨大贡献。当此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③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国产航母跃然于世,无不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④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为天下先,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自主创新天宽地阔,万类霜天竞自由。科技创新,就要保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断抵达新高度。
⑤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科技竞赛赛道长如马拉松,却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方兴未艾,亦步亦趋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年安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