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76  2022-01-1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4单元能力提高B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04单元 (B卷•提高能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 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 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 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 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 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 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 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 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
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 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 既重视整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 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 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 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 并最终获得了新生。
B.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 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
C.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 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 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 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文章兼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
C.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 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 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
B.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
C.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幸福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
D.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 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 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 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 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 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 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 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 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 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 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展开余下试题……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5.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 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风靡一时的当下,“中国 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 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 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 “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 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 欠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 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 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 进行概括。(4 分)


展开余下试题二、 古诗文阅读(共4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9分)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郡召为主簿,辞不就。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师入汮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寻为汮口戍副。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天监二年,为南梁太守,领阜陵城戍。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八年,迁贞毅将军、领汝阴太守。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B.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C.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D.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斥候,是指古代侦查敌情的士兵。在很远的地方设立斥候,说明冯道根警惕性高。
B. 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低的官职。古代官员兼任职位后,并不实际到任理事。
C. 陛下,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陛,原意为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之下的侍者。
D. 普通,年号。从汉武帝到元代,朝廷遇到大事,常会更改年号,有些皇帝有多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冯道根悉心奉母,以孝闻名。他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就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年仅十三,就凭孝行闻名乡里。
B. 冯道根性情忠厚,不去争功。他因为不会表达,每次征战之后,说不出自己的功劳;部下有人埋怨,他晓之以理,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C. 冯道根理政有方,生活俭朴。他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清明而无争;在朝廷时,居住的房宅像贫贱的布衣之士的房子一样。
D. 冯道根积极备战,有勇有谋。他到阜陵不久,魏军就来进攻,他命令大开城门,派少量精兵迎战;敌人初战失利,见他气定神闲,于是退走。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2)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
(二)古代诗词阅读(共15分)
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①
叶梦得
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①,蔽江行见下楼船③。
灞陵醉尉④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
【注】①刘季高:叶梦得的好友,叶、刘两人都遭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排挤。②雉堞:指防守的壁垒。③下楼船:指金兵浮江而下,楼船千里,进攻建康。④灞陵醉尉:西汉时,李广和一名随从返家时至灞陵亭,灞陵尉喝醉了酒,禁止他们通行,二人只得夜宿亭下。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首联写诗人又一次经过京口,得以暂时和故人相聚,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B.“照野”句写战场上烽火照野、战垒横陈,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
C.尾联中,诗人借李广无人识的典故说自己无人识,“漫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悲痛之感。
D.本诗诗意悲慨苍凉,诗人对友人感叹时事,对议和深为不满,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7.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笑”“空”二字的表达效果。(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l8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上片首句,描写出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人之多、景况之热闹。
B.第三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全句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贬官烦恼、愿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部分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历过许多变迁、磨难和不幸之后,格调对国人来说还是个问题吗?这个问题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学术界也卷入其中,焦点在于:这是国人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获得确切答案。一方面,粗俗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蔓延,所有八十年代的社会等级符号在今天依然泛滥,爬到财富顶端的人正花样百出地炫富,而且形式更为。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分配不公,社会生活的重心正在向追求转化。
中国的改变太快,( )。然而,不管生活正在变得多么艰难,只要有机会改善,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言行更得体,生活更有趣,精神更高贵。根深蒂固的这种倾向,哪管生活压力多么强大也无法销毁。所以道理并没有改变: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自己。
格调影响了社会,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正好对应中国社会隐秘多变的价值取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争论 极致 公平 正直 与众不同 B.辩论 极致 公平 正直 和而不同
C.争论 极端 公平 正义 与众不同 D.辩论 极端 公平 正义 和而不同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致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B.以至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格调
C.以至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D.以致于少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1-2022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