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98  2022-02-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8]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精选练习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5.2课 边城(节选)
精选练习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
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含糊 接攘 吊脚楼 磺炭钢砂
B.鹳河 糍粑 踩高跷 双管锁呐
C.拮据 轻薄 湿淋淋 满天花雨
D.干燥 诨名 笑眯眯 欢渡春节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项,“接攘”的“攘”字形错,应写作“接壤”;
B项,“双管锁呐”的“锁”字形错,应写作“双管唢呐”;
D项,“欢渡春节” 的“渡”字形错,应写作“欢度春节”。
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这部反映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影片结束时,全场观众无不起立致敬,向隅而泣。
②这所小学教育十分成功:学生们行为俯首帖耳,用语文明得体,学习认认真真。
③政府倡导节约之风,严禁官员大吃大喝。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转变作风仍存在虚与委蛇的现象,阻碍了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
④面对工作中的不顺心,不少人倾向于对现实生活屈从,不惜委曲求全,用自身的行为迎合社会的规则。
⑤经过三年的治理,这片曾经鱼沉雁渺的湿地重新恢复了生机,鱼儿游回来了,大雁飞回来了。
⑥他是一个惯于韬光养晦的人,遇事不强出头,但每遇到公司处于危难之中时,他都能轻描淡写地化解危机。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向隅而泣:意思是一个人面对墙角哭泣。比喻非常孤立或得不到机会而失望地哭泣,后多用以形容因被冷落、抛弃而感到孤独绝望,无可奈何。不合语境。句子的意思是观众感动地哭了,情感不是孤独或绝望。
俯首帖耳:意思是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不合语境。句子的意思是行为规范,不是驯服恭顺。
虚与委蛇:意思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句子表现的正是有些地方敷衍应酬政府的倡导的做法,使用正确。
委曲求全:意思是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句子写的就是有些人对现实生活屈从,使用正确。
鱼沉雁渺:意思是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望文生义,语境修饰的是“湿地”,与“鱼沉雁渺”没有关系。
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句子表现他遇事不强出头,隐藏锋芒,使用正确。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边城》,以真挚的情感,语言的优美,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建了一个民风淳朴、青山碧水,具有湘西风情的沈氏理想世界。
B.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
C.小说《边城》塑造了一个撑船老人的孙女和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借助这一缠绵曲折的情节来描绘湘西地区的宁静生活和淳朴民风。
D.《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湘西至真至美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的描写,抒发了对现代文明的含蓄批判这一深刻主题。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A.语序不当,形容性短语“语言的优美”应改为名词性短语“优美的语言”,这样才与并列短语“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情绪”句式一致。
C.搭配不当, “塑造”和“爱情故事”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塑造”改为“描写”。
D.搭配不当,“抒发……主题”搭配不当,可将“抒发”改为“表达”。
故选B。
4.对下面句子的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两项是( )
A.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B.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祖父失信的极其生气的心理。)
C.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祖父面前撒娇的神态。)
D.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祖父详细的问话,表面看是祖父关心别人家的婚事,实际上反映了祖父在内心对翠翠婚事的关心。)
【答案】C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错误。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写出“那人”的孤单,也表现了渡船老人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
B.“表现了翠翠对祖父失信的极其生气的心理”错误。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翠翠对祖父失信的嗔怪,“极其生气”说法错误。
故选CD。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边城①(节选)
沈从文
(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4)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5)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6)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7)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9)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10)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11)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12)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注)①《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节选部分发生在翠翠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心生爱慕,而傩送与天保兄弟俩知晓了各自都喜欢翠翠这一心意,并约定当夜开始以唱歌的方式争取自己心爱的姑娘之后。
5.下面有关《边城》这部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和现实恶俗生活形成对比,揭示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B.《边城》中,翠翠的父亲服毒而死,翠翠的母亲等到腹中的小孩生下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C.《边城》中,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历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D.《边城》是一幕爱情悲剧,文字轻松酣畅,笔墨浓晕幽幽,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的奔放浓烈。
6.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视、听、触、嗅相结合,写出了黄昏的温柔、美丽与平静,隐含着静谧迷人的生活情调。
B.“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就是指有所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和寂寞,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
C.作者描写翠翠时,将语言、行动与心理结合,静观、揣摩其在青春发育期所表现的各种情态,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


展开余下试题D.祖父回答翠翠“后来怎么样”时,没有告诉翠翠“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表现出祖父对翠翠的疼爱。
7.请分析第(8)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8.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
【答案】
5.D
6.B
7.①第(8)段景物描写突出了夜晚景色的清幽、宁静的特点,烘托出翠翠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懵懂茫然又有些沉重的心情。
②营造的温馨静谧的氛围,为祖父讲述父母的爱情故事做了铺垫,烘托出父母爱情的美好。
③表现出山村的恬静优美,以及充盈其中的牧歌情调,烘托出自由淳朴的人性之美。
8.①不把父母的故事“和盘托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因为翠翠是作品的主要人物,详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势必削弱对主要人物的描写。③这也符合沈从文《边城》的风格,在含蓄平淡的笔触中展现美好。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有关《边城》这部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的奔放浓烈”错误,《边城》是一幕爱情悲剧,文字看似轻松酣畅,实质是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悲剧的美丽,而非其奔放浓烈。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然后回归文本分析是否正确。本题要求选出“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错误,结合前面“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以及后来的故事可以知道,翠翠此时所缺的是爱情。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内容,分析景物的特点,接着分析这一景物在营造氛围、烘托情境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首先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模式。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然后分析设题景物的特点。“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里描写的是山村夜晚的景象,“如银的月光”“黑色的篁竹”“繁密的虫声”“间或的莺啭”等景象有静有动,有声有寂,且以声衬寂,展现出山村夜晚的静谧清幽,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表现出山村的恬静优美。
接着分析这一景物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由第七段“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可知,翠翠此时正向祖父询问可怜母亲的故事,她的心情是“沉重的”“茫然的”,山村的清幽、宁静对翠翠这一心理起到烘托作用。
最后分析景物描写在情节方面的作用。从下文来看,祖父向翠翠讲述了父母的爱情故事,“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二人的对歌展现出父母爱情的美好浪漫,而夜晚的温馨为此处祖父讲述这一故事做了铺垫,同时也烘托出父母爱情的美好,展现出人性之美。
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然后把握“很长的故事”是什么,而本文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作者这样安排与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有何关联。
首先把握“很长的故事”是什么,结合上文来看,此时祖父正在讲述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那么这“很长的故事”自然是说父母的爱情故事,至于后来如何,祖父并没有全部说出,只是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而是略去了具体的过程,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然后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从全篇来看,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翠翠,而不是翠翠的父母,如果把这个“很长的故事”全部写出来,自然会占据很大的篇幅,这就会冲淡对主要人物形象翠翠的塑造,所以不写这很长的故事,而仅仅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最后分析这一呈现方式与沈从文《边城》风格之间的关系。从全篇来看,《边城》是含蓄平淡的,是抒情的,是浪漫的;如果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可能就失却了这些特点,文中仅仅提到父母对歌,展示了父母爱情的美好,而对于后来很长很长的故事,却没有写出来,这和《边城》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在含蓄平淡中凸显美好。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答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代狗(注)
沈从文
“杂种,你莫起来,还要老子捶你罢?”
“噢……人家脚板心还痛呀!”代狗烂起两块脸一副要哭的样子。
但他知道他爹的手,除了拧耳朵以外,还会捏拢来送硬骨梨吃的,虽然嘴上还想撒一点娇,说是脚板心不好,终于窸窸窣窣从那老麻布蚊帐里伸出一个满是黄毛发的脑壳——他起床了。
“快!快!放麻利点!”
“噢……”
他爹老欧,坐在那趋抹剌黑的矮矮茅屋里一张矮脚板凳上搓着索子,排编草鞋上的耳朵。屋里没有个窗子,太黑了,他的工作,不得不靠到从破壁罅里漏跑进来的天光。
“你不瞧石家小代狗同鸭毛崽不是天不亮就爬起来上坡去吗!”
“我脚还——”
“脚痛就不上坡罢?”
代狗用手背擦了一下眼屎。把腰肩翻了一下。从土墙上取了一双草鞋来坐在他爹左边。
“我割担草——”
“这几天鬼要你草。……怕那样?仍然到后山去砍,和尚来时,脚放麻利一点。实在是翻不过坳来,把毛签朝茨棚里一摔,爬上树去。老和尚眼睛猫猫子,赶不到你们,还不是又转庙里去睡觉了——再慢慢地转来,不行吗?”
“你讲得容易。”
“你剁时轻一点啰。”
“闪不知碰来抓到了,那怎么办?”
“蠢杂种!他大喊大叫,什么‘抓到!抓到!抓到帮我捶死这偷柴的苗崽崽!’其实也不过是口上打娃娃,哄哄小孩子!当真你怕他抓到你就敢捶个净死罢?”
代狗想起昨天的事情,不由得又打了一个冷痉。这冷痉的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爹是无从注意的。
……托,托,托,这边刀砍一下树身,那边同样声音便回响转来。鸭毛崽正高高兴兴唱着——


展开余下试题高坡高坳竖庵堂,
攀坡盘岭来烧香——
人家烧香为儿女;
我家烧香为娇娘——
忽地,老和尚凶神恶煞的样子,出现于红墙前了。搂起大衣袖筒的灰布衫子,口中不住喊“抓到!抓到这狗肏的!”一直冲向自己所站的地方来。他们都懂得老和尚的意思了。便丢开了未剁完的树,飞一般逃,跳了四五棚茨窠,越过两条老坎,跑跑跑跑,才听不到老和尚“抓到……”的声音。危险固然脱了,但在狂逃的当中,一颗牛茨却趁代狗脚板踏着它时,一钻钻进代狗脚心了。虽经鸭毛崽设法拔了出来,却已流了许多鲜血,而且到今早脚着地时,还略略感到一点痒疼。
脚本来不算回事,但和尚那副凶神恶煞的脸,在他脑中晃来晃去时,却能够把代狗的身子似乎缩小了,缩小到比灶头上正在散步的灶马儿还小。
他终于嗫嗫嚅嚅说出他不愿去的意思了。
“再去万一被他抓到,纵不当真捶死我,但把我手膀子用葛索一捆,吊到山门前去示众,那是做得到!到那时,让那些朝山的娘女们,这个觑一眼,那个觑一眼,口里还要带点渣滓骂句‘小强盗应该’‘这鬼崽那么小就偷人东西,到大时只好砍脑壳’的丑话,那以后怎么见人?”
“那时老子会到大坪赵家去请赵老爷讨保。”
代狗听到他老子的话,没有什么可藉词。他若是城里人读过书的小孩,可能会再想个方法同他爹来嚼,可惜没有读书的人就这样笨!
他无聊无赖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撇,略注意到灶上那三匹从从容容正在散步的灶马一忽儿,说了句——“爹,你进城时多买块豆腐。”走出去了。
老欧虽说因了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老爱喜欢喝一杯包谷子酒,串串筋骨,弄得手边紧紧的,时常要他十岁大的代狗跑到南华山庙背后去做点冒险事情,但他究竟是一个有把握的人啊;他记到杨瞎子在三年前为他推算流年的结果,是命当午水,须过六年才转运,所以这六年中他决定忍耐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他也曾想到纵或代狗被和尚一把捞到,真的要绑到山门去示众时,很可能像从前石家小代狗的爹偷竹子事情一样,挑一担松毛到赵大发家去,对大发或大发屋里人磕一个头,——天大的事也熨帖了。因为大发的嘱咐“只要有事,关于庙前庙后的纠葛,同我来说,老和尚不敢不遵。我曾见过他炖猪蹄子,一张出来,他就不得了!”也还在他耳边。
不过,老欧的意思,也并不是专以为有大发方面可说情,就逗着要代狗崽去受老和尚恐吓!他实在还有别的主意。他知道代狗崽人虽小,但很伶精,跑得快,绝不至会为猫猫眼的老和尚抓到。不然,这面一根柴没有得到,那面倒反而要挑一担值两百制钱以上的干松毛请人讲情,这算盘是个怎么打法呢?
(选自《沈从文文集》,有删改)
(注)苗人呼小孩为“代狗”。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的代狗,一大早就被父亲骂醒了,他想赖在床上不起来,但迫于父亲的威严和对后山砍柴冒险经历的跃跃欲试,“窸窸窣窣”地起床了。
B.这篇小说中大量使用了湘西的方言,如苗人将小孩呼为“代狗”,使全文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神秘奇特的阅读感受。
C.小说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用一支生花妙笔,把父子两人要不要上山砍柴的争执,娓娓道来,生发开去,笔致如行云流水。
D.这是一篇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通过清晨父与子间矛盾冲突的着力描绘,深刻地揭示了旧时农民生活的拮据,以及农村孩子过早地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忧愁。
10.文章开篇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老欧的形象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9.A
10.①用对话的形式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父子二人的对话写起,比较新奇。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自称老子的人为什么这么凶,代狗的脚板为什么疼,这些悬念,能够引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
11.①性格粗暴、自私,不疼爱孩子:他时常打骂代狗,不顾代狗脚疼,让代狗冒着被抓住示众的风险去偷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②好吃懒做:他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喜欢喝酒,使得家庭贫困。③愚昧迷信:他找人算命,推算流年,坐等好运到来才戒酒。④愚蠢无知:心里盘算代狗被抓住后的得失,看似精明,实则愚蠢无比。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对后山砍柴冒险经历的跃跃欲试”错误。从文中代狗要哭的样子和后文害怕被和尚抓到示众的情节可以看出,代狗一点也不想去后山砍柴。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叙述特点的分析能力。
本文的开篇两段以对话形式开始,“杂种,你莫起来,还要老子捶你罢?”“‘噢……人家脚板心还痛呀!’代狗烂起两块脸一副要哭的样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小说并不像常见的小说形式那样先交代前因后果,比较新奇。而这突兀的两句对话,让读者感到云里雾里一般,这就给读者制造了悬念,读者会努力想从对话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比如自称老子的人为什么这么凶,代狗的脚板为什么疼,正是带着这些问题,读者产生读下去的兴趣,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老欧在小说中可以说是一个反面的形象,从开头他骂代狗“杂种”,而且还威胁要打代狗,可知他性格粗暴,不疼爱孩子。而在代狗抱怨脚疼,不想去砍柴时,他痛骂了代狗,依然逼着代狗去寺庙偷柴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从中可见他的自私。从文中“虽说因了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老爱喜欢喝一杯包谷子酒,串串筋骨,弄得手边紧紧的”可知,老欧不大会做家务,又喜欢喝酒,结果让家庭的生活拮据,从中可知其好吃懒做的性格。从“他记到杨瞎子在三年前为他推算流年的结果,是命当午水,须过六年才转运,所以这六年中他决定忍耐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可知其相信算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算命上,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好吃懒做找借口,推算流年,坐等好运到来才戒酒。从中可知老欧的迷信和愚昧无知。而从他心里盘算代狗被抓住后的得失,可看出他看似精明,其实则愚蠢无比,完全没有将其中的利害得失算明白,从中可看出他的愚蠢无知。
三、对点写作
12.如今,特色民宿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如果请你来茶峒,主持设计一家以《边城》为主题的特色民宿,你将如何设计?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设计内容与依据。要求:符合《边城》的内容,语言简明。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边城原名茶峒,清水江发源于贵州梵净山,茶峒的母亲河。清水江畔、拉拉渡口有一栋苗家吊脚楼依河而建,它就是“《边城》摄影民宿”。民宿的大门口是原川湘黔官路,历经风雨,这栋吊脚楼仍保留了浓浓的湘西风土气息。这里经过保护性的改造升级,民宿的公共空间展出了多幅湘西的风光作品,吊脚楼、四角天井、封火墙,古与今的结合,一栋全新的具有湘西苗家风情的民宿展现在我们面前。临江吊脚楼上闲暇之余你可饱览湘西自然风光,摄影的同时你可享受静谧的风景,和缓的生活。
本次设计的主题是《边城》,具体而言是“茶峒•边城,打造梦萦千年的精神原乡”。借助茶峒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融合沈从文《边城》自然美的意境,一方净土,一个理想国的创作理念,打造一片神奇的湘西热土,为中国人留下一个精神原乡。这是一种以“摄影”为主题的民宿,一个沉寂的古镇,将再次焕发历史与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2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