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5  2022-02-1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A. ①③⑤B. ①④⑥ C. ②④⑤D. ②③⑥
2.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艾青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幼年起便濡染了农民的善良,他常常追本溯源,想到贫困的乳母和患难的兄弟们。
B.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诗人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诗人无所不至的关怀。
C.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只能望其项背。
D.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这种风格在他的诗篇中表现得更是炉火纯青。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徐志摩所写的,它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B. 对《再别康桥》主题的理解,课后,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 “大堰河”这个艺术形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读者不仅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而且还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近人。
D. 目前,诗歌的命运十分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4.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使用倒装句式。下列没有使用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  )
A.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5.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瓦菲(fēi) 团箕(jī)凌侮(wǔ)忸怩不安(niǔ niè)
B. 火钵(bō)切题(qiē)熟悉(xī)叱咤风云(chì zhà)
C. 芳菲(fěi)臂膀(bì)荆棘(jí)载歌载舞(zǎi)
D. 纸屑(xiè)炮烙(páo)炖肉(dùn) 张灯结彩(jié)
6.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欺凌 神采飞扬 枢纽 文过是非
B. 煤炭 偃旗息鼓 荆棘 妄自菲薄
C. 鞭苔 耀武扬威 谄媚 声名狼藉
D. 忧郁 棱角分明 嘈杂 清山绿水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①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浏览完整试题②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音jú,柏树)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坐,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③但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④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⑤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脱下夹袍,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天上星斗的消息,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
⑥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但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⑦陆放翁有一联诗句:“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这是做地方官的风流。我在康桥时虽没马骑,没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有三两幅画图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的留着。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只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须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有一次我赶到一个地方,手把着一家村庄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
⑧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临着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艳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斜着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不说也罢,若不亲见,说来你们也是不信的!
⑨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B.作者喜欢划康河上的一种别处不常有的船,但始终没学会,结果常把船横在河中间,惹来旁边人们的嘲笑。
C.作者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艳羡之情。
D.住惯城市的人,对季候的变化不够敏感,这是因为他们忙于自己的琐事,而缺少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崇敬。
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⑦段开头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
9.结合全文,体会作者在第⑨段说的“思乡的隐忧”的含义。
三、语言表达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首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押韵不仅使诗具有音乐性,而且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正因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很重视押韵。不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难免适得其反。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为了追求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其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押韵的不一定是诗。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押韵,但没有人说它不是诗。
11.下面是某人写给一位慕名已久的诗刊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信中有四处明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寄上大作《秋月》,望拜读。敝人素喜诗歌,学习之余,附庸风雅,凑成几句,微瑕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望您于工作之暇给予修改并不吝赐教。
12.《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个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展开余下试题艾 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
注  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五位“左联”作家被秘密枪杀。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华的桃花开了”点明了地点,以桃花表现春天之美,暗示这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深切纪念。
B.“没有星光”“刮着风”“寡妇的咽泣”等写的是桃花开放的环境,表现了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C.“饥渴的野兽”,以野兽比喻土地,表现了诗人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以及对烈士的怜惜。
D.“爆开”写桃花开放之热烈,既让人感到一种绚丽之美,又让人联想到烈士们的牺牲是有意义的。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选择龙华桃花赞颂与怀念“左联”烈士,角度新颖,这样切入能够更形象、更凝练地表达主题。
B.诗中接连三次使用“经过了……”,表明了经过的时间之长,暗示了时局的艰危,革命者须百折不挠。
C.“血迹,斑斑的血迹”指烈士牺牲时的血迹,以反复手法强调了敌人的残暴和烈士的不怕牺牲。
D.桃花只是龙华的,却“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这并不矛盾,因为这其实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歌颂。
15.“桃花”意象在诗中既实又虚,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6.诗歌最后两行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盼 望
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露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C.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理,却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诗中勾画出两个海员的形象。他们关注的焦点都是船上的铁锚,表明了诗人对他们的职业特点的准确把握。
18.这首诗歌颂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9.诗中的“出发”“到达”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22.“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23.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语段内有三个空格,第一个空格的上文是写色彩的话语,所以与视觉有关,只有①能很好地同“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连接。第二个空格的上下文都是举出“视觉享受”的例子,只有④才是写倒影的短语,而③则是描写金柳的句子,因此应填④。据此排除即可。
2.【答案】D
【解析】A项,“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使用对象有误。此处应为“饮水思源”。B项,“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此处应为“无微不至”。C项,“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式)。与句意不符。D项,“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使用正确。
3.【答案】D
【解析】A项,结构混乱。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徐志摩”与“《再别康桥》是‘新月派’的代表徐志摩所写的”两种句式杂糅,应保留其中的一种。B项,表意不明。“正确”是指“主题的理解”还是“一些异议”,不明确。C项,语序不当,“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和“还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近人。”语序互换一下。
4.【答案】C
【解析】A项,正确语序为“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项,正确语序为“撑一支长篙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D项,正确语序为“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5.【答案】D
【解析】 A项,“忸怩”的“怩”应读ní;B项,“切题”的“切”应读qiè;C项,“芳菲”的“菲”应读fēi,“载歌载舞”的“载”应读zài。
6.【答案】B
【解析】 A项,“文过是非”的“是”应为“饰”;C项,“鞭苔”的“苔”应为“笞”;D项,“清山绿水”的“清”应为“青”。
7.【答案】 B
【解析】 “惹来旁边人们的嘲笑”错,原文是“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只是可能会引来“他们不出声的皱眉”。
8.【答案】内容作用: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现实自由的生活状态,和下文写自己骑车远行的心态是相似的,形成相互映照的关系。
结构作用:过渡,从上文的议论抒情,过渡到下文的记叙描写。
9.【答案】 作者在这句中,将康桥比作自己的故乡,表达了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康桥让作者意识到了自然的美好,是作者的心灵故乡;作者渴望再回到那种亲近自然、自由闲适的生活中,这是人的根本。
10.【答案】 (示例)①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 ②如果过分强调押韵甚至绝对化 ③不押韵的不一定不是诗(或:押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决定因素)
11.【答案】 ①“大作”改为“拙作”。②“拜读”改为“指教”。③“斧正”改为“修改”。④“修改”改为“斧正”。
12.【答案】 (示例)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展开余下试题13.【答案】 C
【解析】 “饥渴的野兽”是用来比喻“古老的土地”的,诗人认为桃花是开放在一片吮血的土地上的。正是由于这些血迹的累积,才爆发了桃花的蓓蕾,而“表现了诗人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以及对烈士的怜惜”的理解牵强附会。
14.【答案】 B
【解析】 “暗示了时局的艰危,革命者须百折不挠”理解牵强附会;三次使用“经过了……”,表明了“春天”孕育时间之长,还表明革命的艰苦和革命者对光明的向往。
15.【答案】 ①“实”指在春天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的龙华的桃花。②“虚”指桃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
16.【答案】 ①照应诗歌题目“春”和开头“春天了”。②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旨。春天的到来,是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③一问一答,引发读者思考。
17.【答案】 B
【解析】 “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错,应是共同的追求。
18.【答案】 (1)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时代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歌颂。(2)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新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
19.【答案】①“出发”与“到达”指战斗与胜利,这是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②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止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个人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斗士,就应该像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含义。
20.【答案】D
【解析】“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理解有误。联系前后文内容如“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我是原野上的主人”等句子,显然“渺小感”是不存在的。
21.【答案】B
【解析】“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指的是麦子的春夏秋冬,与前面刈禾女关于过去生活的独白形成呼应,时间意识无限延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诗人的宇宙观。
22.【答案】“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回答此题时要联系这首诗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以及自己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
23.【答案】诗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使用第一人称抒情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情感表达显得亲切、自然而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抒情方式。从诗歌中明显能够看出来,诗歌的抒情主体是“我”,即文中的“刈禾女”,诗人借她渴求故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诗歌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诗歌情境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小了。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2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