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23  2022-02-2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
《石钟山记》《游石钟山记》群文阅读练习
第12课
【本课篇目】*石钟山记
【选题理由】
第一道题选择了《游石钟山记》,本文和课文《石钟山记》一样,都是描写石钟山的课文,看两篇文章在阐发的道理上有所不同,通过阅读文章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道题选择了《游石钟山记》,从本文作者、苏轼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思考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第三道题选择了《小石潭记》和《石钟山记》。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通过阅读选文,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道题选择了《新城游北山记》,这篇文章和课文时钟山记一样,都描写了环境恐怖的气氛,试比较两者写作意图的异同。
第五道题选择了《游褒禅山记》等三篇文言文,通过综合阅读,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⑴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窾,遂为辩以补其遗。
②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⑵昆阳⑶,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③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桶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④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久矣其力之不胜。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候好古者。
(罗洪先《游石钟山记》)
注释:⑴船靠岸 ⑵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 ⑶指刘秀王莽昆阳大战古战场 ⑷盘曲貌
【小题1】本文第二段“丙午春,余过湖口”一句用的是__________纪年法。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垂者磬悬(________________) ②是石当彭蠡入江处(________________)
③略不相肖(________________) ④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词性、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 )
A.听其所以鸣者/因记以候好古者
B.注之水/又况人之心乎
C.遂为辩以补其遗/因记以候好古者
D.错出于惊涛/巨浪其亦有助于石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
(2)石虽坚,久矣其力之不胜。
【小题5】本文对石钟山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第二段划线句予以赏析。
【小题6】分别概括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阐发的道理。
【答案】
【小题1】干支
【小题2】 像钟磬一样地 正对着 完全、丝毫 本来
【小题3】C
【小题4】(1)声音原本就是从空隙中发出来的,如果把它当中弄实,也会又变得哑掉发不出声。
(2)石头虽然坚硬,但经不住水力冲刷已经很久了。
【小题5】这一句根据作者探洞的顺序,自外而内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先后把上钟山内部景象比作战场、古城、佛教文献中的大海,形象生动而又别致地写出了其内部的多姿景象。


浏览完整试题【小题6】苏轼阐发了事情要目见耳闻才能下结论的哲理,而本文阐发的则是人要虚心方能有所成的哲理。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具体考查的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丙午”属于干支纪年法,其中“丙”是十天干之一,排第三位。“午”是十二地支之一,排第七位。
【小题2】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注意加点字的位置,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该词所在的语境进行综合判断。
本题,①句意为: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磬:像钟磬一样地。
②句意为:这石钟山正对着彭蠡湖入江处。当:正对着。
③句意为:丝毫不像。略:完全,丝毫。
④句意为: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固:本来。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虚词的具体义项。
A项,第一个“者”,助词,表判断;第二个“者”,代词,……的人。
B项,第一个“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瓮盎罂卣”;第二个“之”,助词,的。
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D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字落实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夫:发语词,不译。固:原本,本来。窾:空隙。苟:如果。实:弄实,使……充实。喑然:沉默的样子,变得哑掉发不出声。
(2)胜:承受得住。久矣其力之不胜: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其力之不胜久矣”。
【小题5】
本题考查对文章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句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
本题,此段语句为景物描写,“缘石以登”“稍深”“入其中”表明作者是以探洞的顺序写来。“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用比喻的手法将所见之景比喻成古战场,写出山石林立的雄奇景象。“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用比喻手法,将所见之景比作咸阳城,写出其锦绣华美之态。“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用比喻手法将所见之景比作佛教传说中的大海,写出所见之景的诡谲奇幻。总之,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而又别致地写出了其内部的多姿景象。
【小题6】
本题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做这种题,一般要通读全文,细细体察作者的用意,还要注意一些重点的句子,尤其是议论句,文章或段落的开头句、结尾句等。
本题,让分别概括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阐发的道理。需要对本文和《石钟山记》非常了解。在苏轼《石钟山记》的尾段,作者有这样的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作者的总结,因此,可以概括作者要阐发的道理为:事情要目见耳闻才能下结论。本文,最后一段也是全文的总结。作者说“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等等,都在说明人要虚心方能有所成的哲理。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①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②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展开余下试题③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④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正对着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2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虚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小题1】苏轼与本文作者在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_____。
【小题2】对“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即使坚固,也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具备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B.石头虽然坚固,但禁不住(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像具备钻研磨刮的巧 饰,晶莹如玉。
C.石头虽然坚固,但它不会胜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钻研磨刮的巧饰,晶莹如玉。
D.石头即使坚固,也超不过(水)长久的外力,所以它的外形也经由人工的钻研磨刮,晶莹如玉。
【小题3】对“垂者磬悬,侧者笋茁”一句中的加点字进行赏析。
【小题4】从本文作者、苏轼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至少写出三点)
【答案】
【小题1】观察角度不同
【小题2】B
【小题3】“磬、笋”名作状,像磬一样,像竹笋一样,用各种比喻生动地展示了石钟山内里千姿百态溶洞状态。
【小题4】目见耳闻,实践精神;敢于挑战前人,质疑精神;探究精神。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苏轼与本文作者在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的原因,然后到文中找出作者和苏轼探询石钟山为何命名的文字,理解其意思,概括二人看法不同的原因。
先看苏轼,第一段和第二段说到“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意思是“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苏轼是停靠在水边听到响声,看到石头有很多窟窿,所以认为石钟山就此为名。
再看作者,第二段说“缘石以登”“稍深”“入其中”,这说明作者一步步进入洞中,第三段说“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虚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意思是“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这是作者认为其为石钟山的原因。
由此可知,二人观点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虽”,虽然;“不胜”,禁不住;“其力之久”,定语后置句,应为“水长久的外力”;“故”,所以;“备”,具备。
A项,“虽”翻译为“即使”错误;
C项,“不胜”翻译为“不会胜过”错误;
D项,“虽”翻译为“即使”错误,“不胜”翻译为“超不过”错误。
故选B。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垂者磬悬,侧者笋茁’一句中的加点字进行赏析”,然后回归文本,理解该句的意思,分析该句描述的对象,再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分析其呈现出对象什么特点。“垂者磬悬,侧者笋茁”意思是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这两句描述的对象是石钟山洞内里的溶洞形态,“磬”本意为钟磬,形容的是下垂的形态,“笋”本意为竹笋,是形容旁出之姿,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且“磬”“笋”属于名词作状语,生动形象地展现千姿百态的溶洞状态。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本文作者、苏轼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你受到哪些启发”,然后圈出这些人是如何探讨石钟山命名原因的,在探寻的过程中存在怎样的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如第一段提到“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意思是“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由此可知,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应该实地考察,有实践的精神,且要能够挑战前人,能质疑前人;
如第三段“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意思是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由此可知,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不但要耳闻,还要眼见,同样是要敢于挑战前人,有探究的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点睛】
参考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 实:真相
【小题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然后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断句。“回至”意思是“回到”,回到的地方是“两山间”,动宾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入”意思是“进入”,进入的地方是“港口”,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项,“名,名字”有误,“名”是名词做动词,命名。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B项,“乙文以游踪为顺序”错误,这篇文章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而游踪顺序又叫地点变换顺序(或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石钟山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