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82 2022-02-21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2]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
(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
材料二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的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的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态美。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法则”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罗中玺《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三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浏览完整试题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烽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人文精神的高度和人格力量。
就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情怀会影响书法艺术是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可的观点。
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
D.从文化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作品才能不流于形式表层。
答案:C
2.根据材料,下列对书法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的成就。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在于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
D.邪怪小巧成就不了书法大家,书法大家必是有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的人。
答案:D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
答案:A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结构清晰,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总述观点,之后从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加了说服力。
5.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习书者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②提升人文修养。③重视研习经典。(看法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长出许多小草,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是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自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捞起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兴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我的生命中挥不去的蛙声。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极爱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很长,纵是我的窗前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在这芬芳里也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是散文般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一热,为之深深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此时的我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它是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亲切,如许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挂在两腮。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1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希望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聆听“一片蛙声”。
B.“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
展开余下试题
C.作者在一个春夜,终于聆听到了窗外的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
D.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
答案:C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回忆南国的草地起笔,进而想到了故乡月夜和着蛙鸣的温馨画面,勾起他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淡淡的乡愁。
B.第①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国故乡美丽的春日风光,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为下文写故乡的蛙鸣做铺垫。
C.“居京的月夜,于我是散文般的时光”,既写出了居京生活的诗意,又表明作者以写作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D.文章结尾由想象转入现实,呼应开头故乡的生活场景并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无尽的思索。
答案:C
8.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深深感动”和“深深地失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①在京城的羁旅生活中,作者感觉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来到窗下,使他的故乡之思得到了慰藉,因此感到“深深感动”;②作者意识到,那蛙声只是自己梦里的蛙声,是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又感到“深深地失落”。
9.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梦”。“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我”长期羁旅北京,北京的春天没有雨季,尽管七八月有槐花雨,但也积不成水洼,引不来蛙声,即使月夜,也聆听不到蛙声。于是,只好用键盘去描绘“一片蛙声”,去浮想“蛙声”,去演绎一个个能聆听“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的“梦”,去怀想那亲切、温馨、拂动春夜的暖风、缕缕入心的蛙声。这表明了“我”对南国“蛙声”的一往情深。而对南国“蛙声”的一往情深,归根结底就是拳拳的游子之意、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
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②主③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④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⑤之书,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
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养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
(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
【注】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③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④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⑤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
B.斩衰,是古代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
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谥号“靖节”就是私谥。
D.山左,指山东,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刁蒙吉富有威望。求学的人尊崇他,常向他求教;州里有不能决断的大事,必定请他决断。
B.刁蒙吉严于律己。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他一定会在父亲和高攀龙的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
C.刁蒙吉为人至孝。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三天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东西。
D.刁蒙吉乐善好施。他提供房屋安置流民,亲自医治生病者,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
答案: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
(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
答案: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
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3分)
答案: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每日闭门读书;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到了清朝也不做官。
参考译文:
(刁)先生名包,字蒙吉,晚年别号用六居士,是直隶祁州人。父亲(刁)克俊,喜好圣贤之道,喜欢拿财物周济他人,学者称(他)为“贞惠先生”。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先生)曾经两次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于是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文学,把文学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城里偏僻的一角,整修土地建造屋舍,命名为“潜室”,(建造的)亭子叫“肥遁”。每天在这里关着门读书,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那些求学的人尊崇他,手持经书向他求教的人站满门外。
甲申年,国家出现变故,(刁包)在他所住的顺积楼上设置了庄烈愍皇帝(崇祯帝)的牌位,穿着礼节最重的丧服,按照礼节每天早晚面对着牌位痛哭。大顺政权下令催促(先生做官),先生以死抗拒,差点蒙难,适逢李自成的军队溃败得以解脱。进入清王朝,(先生)就不再做官。每天取“四书”“五经”以及宋元以来各位儒家大师的著作,反复查考研究,连续二十年不知倦怠。(他)曾经说君子守身之道有三点,即言辞用语不随便,拿取施与不随便,出仕退隐不随便。尤其喜好梁谿高攀龙的著作,(他)说:“不读高攀龙的书,几乎就虚度一生。”于是设置牌位供奉他,就像侍奉贞惠先生的礼节一样。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一定(在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说:“我没有能耐,非常愧对我的父亲和老师。不能做好他人的儿子,不能做一个正当的人。”他就是这样勇于严格要求自己。先前,父亲贞惠先生去世的时候,(他)连续三天连一勺水都没喝,母亲哭着劝慰他,(他)才勉强吃了一溢米。(后来他)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丧礼祭祀全都按照《礼经》的规制要求,(为父亲)举行完葬礼后,在中庭的屋檐下居庐守丧,三年不饮酒吃肉,不进入内室休息,每当初一、十五或者(父亲的)忌日,(先生)伤心地号哭,感动路人。(先生)六十七岁的时候,因为为母亲守丧,哀伤过度而憔悴,以致不能起床。将要去世的时候,(他)整理衣冠起身端坐,命人到贞惠先生和忠宪公牌位前告别。(别人)问起家中的事情(他一概)不回答,(只是)慢慢地说:“我心中没有一件事,走了。”就闭上眼睛了。学者们送给他“文孝先生”的谥号。
展开余下试题
(先生)质朴而不善辞令,好像不能说话。等到涉及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他就辞色严正,侃侃而谈,上上下下的人都侧耳倾听。州里有大事不能决断的时候,一定要等先生一句话来决断。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流寇离去后,流浪的百姓塞满道路,(先生就)布置房屋将那些人聚集起来养活他们,给生病的人医病吃药,保全救活的人特别多。有七十多个山东的逃难妇女,(先生)挑选成熟持重的仆人护送她们回家。临行前,以朋友间的八拜之礼隆重地托付他们(好好护送这些妇女),仆人们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竭尽全力护送她们,经过了六个府的路程,把她们全都护送到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①
苏 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这首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从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阕后三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阕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上阕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阕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答案:C
16.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三句?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在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寿命无多,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来批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 ① ,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 ② ,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8.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3分)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答案: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原句的主语是花树,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也更能突出这些花树的状态;原句为散句,与原语段的整体风格一致。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4分)
答案:①是由蝉喊出来的 ②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21.下列各句都有一处表达不恰当,找出每句的错误并改正。(4分)
(1)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校文学社顾问,请您慨允,文学社于本月28日隆重成立,希望您准时出席,并多加指导。(邀请函)
答案:“准时出席”改成“届时光临”
(2)我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在此,冒昧地向贵公司毛遂自荐,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定会敬谢不敏。(自荐书)
答案:“敬谢不敏”改成“全力以赴”“倍加珍惜”等
(3)鄙人闲暇之时,常读诗书,偶有习作,但瑕疵颇多,现奉上拙作,请您指教,盼您改一改并不吝赐教。(书信)
答案:“改一改”改成“斧正”
(4)任何文化遗产在文化诞生之初都体现出人们对艺术、文明的蓄意追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破坏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演讲稿)
答案:“蓄意”改成“刻意”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当地时间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即“2019冠状病毒病”。世卫组织还发文并给出了合理解释,根据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商定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与地理位置、动物、个人和人群无关的名称,而且该名称要便于发音且与该疾病相关联。拥有一个正式名称很重要,这样可以防止名称使用不准确或产生侮辱意味。它还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其他冠状病毒的命名标准格式。此次世卫组织是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
答案: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并给出了合理解释,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卡地亚” “赛纳维” “罗托鲁拉小镇” “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 “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予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
上一篇:
《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种树喻》《射说》《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群文阅读
下一篇: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阶段检测试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22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