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 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能有助于美术史家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关系。 B. 徽宗以古画易熙作,改变了《早春图》这类作品的创作状态,使其从“原物”变成了“实物”。 C.“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存在于很多作品中,尤其存在于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 D.正确认识“实物”与“原物”的区别,认识“历史物质性”,能更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和变 化的生命。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 分)
展开余下试题⑨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老妇, 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 ⑩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 ⑪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一段以梗概的形式讲述故事,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 B. 毛姆曾说:“霍桑没有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天赋。”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较抽象和模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 C. 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这种先“剧透”再叙事的模式具有表演性,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 还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都意味着个人的彻底消失。 7. 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 B. 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是因为新的秩序已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C. 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 D. 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说明他的内心是脆弱 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不激烈的。 8. 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