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8  2022-02-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字面上来理解,人工智能就是人类自己发明并制造的理智能力。埃特尔在考察了若干人工智能的定义之后,认为赖斯的定义最为赅简并解决了其他定义的矛盾:“人工智能就是关于如何使计算机去做现在由人做得更好的事情的研究。”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回避了实质的规定。关于人工智能之“人工”的意义,人们的意见并没有多大不同,而关于其“智能”的意义则呈现相当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争执点:第一,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第二,类人的人工智能与非类人的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在学术文献中通常称为人工一般智能或超级智能,乃是指一种能够自主地学习、行动、设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智能,亦即它是一种能够成功地从事人类任何智力工作的机器智能。在这个意义上,它等于一种人工自为者与人类自为者。相应地,弱人工智能就是非自主的智能,不是自为者,而是人类智能的替力或助手。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只能执行人类设定的目的并听命于人类而行动。它能够代替人类处理许多人类智能难以完成的计算、学习、搜索、感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与任务,只是这些工作与任务都由人设计和指定,行动的指令亦由人发出,并且随时根据人的意志而中止。
人类智能是以生命为基础的高级理性能力,因此,诸如生命的自我维持所必需的新陈代谢、自我复制和成长,乃是人类自为者的自然基础和条件。那么,作为自为者,人工一般智能是否也应当具有同样的功能?否则,作为一种物质系统,它存在的根据和条件始终受人控制和供给,也就难以真正成为自为者。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当下很难设想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够产生出来,因此,人工自为者在可预见的未来暂时不会出现。当下迅速崛起和进步的人工智能主流事实上属于弱人工智能,它们在专域的能力远胜人类智能。这些能力现在还在快速地提升和拓展。除了技术任务和弈棋,它们现在也能谱曲、绘画、写诗,进入了人类自以为傲的艺术领域。
如果人工自为者属于类人智能,那么迄今有关人的一切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受到根本性的挑战。第一,人类除了自己的理智,还没有见识过任何其他类型的智能或理智,现在这种智能已不再是抽象的可能性,而是具备了若干现实基础的可能性。第二,除了人类智能和人工一般智能,在这个宇宙中,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智能。这样的观点亦具有相当有力的理论根据。因此,对当代人来说,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同类的存在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努力的一个方向,并且这种努力看起来愈益逼近其现实性。哲学在这里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先前一切有关人性和理性的理论都要予以重新的审视,而对其他可能的理智能力则要从头理解和认识。
(摘编自孙伟平《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
材料二:
诗歌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也不以量取胜,又无十分明确的评价标准,有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开发人工智能写诗的能力?人类开发人工智能往往基于工具性的目的,而诗歌创作往往基于情感的寄托。这一问题或许可做如下类比:前者如保姆,后者如母亲;开发人工智能保姆有必要,开发人工智能母亲是否有必要?后者本身与人类的属性相嵌合:人们寄望于后者的主要不是工具价值,而是情感价值。所以对后者来说,人类的身份至关重要,绝非可有可无——一个具备保姆功能的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保姆,一个具备母亲功能的人工智能则不可能代替母亲。


浏览完整试题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工智能创作诗歌有什么好处呢?目前人工智能“诗人”尚处于模仿已有诗歌的阶段,对诗歌的开拓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助益。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创作诗歌的前提是有主体意识、能纯熟地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旦拥有主体意识、具备卓越的语言和情感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出现,诗歌创作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如果我们认可王国维的这一观点,那么诗歌本质上正是情感“不得其平”而生成的表达欲望。正如肉体会饥饿一样,这样的欲望是“不教而能”的。而一旦拥有这样的欲望,凭借语言能力和人工智能本身的存储及运算优势。人工智能距离创作真正的诗歌只有一步之遥,举足可至。换言之,写诗的能力附属于强人工智能,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的代价单独开发。在强人工智能出现前一味关注这一能力,恐怕有事倍功半甚至无解之虞。
即便强人工智能开发成功,也如人类的期望写出了真正的诗歌,届时或许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强人工智能何以必须用人类能够欣赏的方式表达情感?人类固然在有意无意地以人的标准塑造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终究是一种与人类不同的智慧体,它们真实的表达方式很有可能无法移情于人类,正如我们很难体会动物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以无机物为载体的人工智能。人类与动物皆属有机物,关系更近)。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仍然采用符合人类预期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是一种缺乏真正意图的模仿。换言之,创造符合人类审美的诗歌对人工智能未必有必要。
(摘编自程羽黑《人工智能诗歌论》)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人工”的意义与“智能”的意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分歧巨大。
B. 人工智能有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之分:后者不能自主,须听命于人类的指令。
C. 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是强人工智能,是不可能产生的。
D. 如果出现了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其他类型智能,那么人类就不再需要哲学基础理论了。
2.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中可能存在人类智能和人工一般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该观点有一定理论根据。
B. 拥有主体意识、具备卓越的语言和情感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它自然就可以创作出诗歌。
C. 我们很难体会动物的心情,也难以体会以无机物为载体的人工智能的真实的表达方式。
D. 强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诗歌,都是缺乏真正的意图的,是对人类情感表达的生硬的模仿。
3. 下列各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在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文本突破了当下的诗歌概念,对既有的诗歌定义及其诗学法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B. 人工智能在未来不论如何发展都难以取代以“人”作为主体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反而会引发艺术领域的革命,驱使艺术家不断革新艺术样式。
C. 诗歌创作主要靠人的形象思维,即人的直觉和灵感,以境界为先,人工智能很难做到;所以用人工智能创作诗歌是不可取的。
D. 人工智能诗歌使艺术的原真性标准失效,艺术品的光韵渐渐凋谢,原始诗歌被不断“再生产”,使文学作品趋于均质化、程式化、大众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性渐渐模糊。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B 2. B 3. B
4. 使用的论证手法有类比、对比、比喻等。把人类开发人工智能基于工具性的目的,和诗歌创作基于情感的寄托分别类比为保姆和母亲,得出相同点;把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进行对比,得出不同点;把人工智能不教而能的欲望比作肉体会饥饿,说明人工智能距离创作真正的诗歌只有一步之遥这是比喻论证法;引用古诗和王国维的观点来论证人工智能也可以写诗。
5. 第一段属于总说,引出人工智能的话题,总领全文。
第二段阐释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两种概念,并加以区别,一个“自为”,一个非自为。
第三段从当前的角度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弱人工智能)和成效。第四段,从未来的角度说明人类(哲学)面临的挑战,并说明怎么做:有关人性和理性的理论都要予以重新的审视,或从头理解和认识。
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分说部分属于层层递进式,先说明是什么,然后说明当前的成绩(怎么样),接下来是从未来的角度说明遇到的问题,即面临的挑战,我们该怎么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各不相同,分歧巨大”错,原文信息是“关于人工智能之‘人工’的意义,人们的意见并没有多大不同,而关于其“智能”的意义则呈现相当大的分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C.“是不可能产生的”错,原文信息是“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当下很难设想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够产生出来”,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D.“那么人类就不再需要哲学基础理论了”错,“如果人工自为者属于类人智能,那么迄今有关人的一切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B.“拥有……它自然就可以创作出诗歌”错,原文信息是说“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创作诗歌的前提是有主体意识、能纯熟地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旦拥有主体意识、具备卓越的语言和情感能力的强人工智能出现,诗歌创作便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一旦拥有这样的欲望,凭借语言能力和人工智能本身的存储及运算优势。人工智能距离创作真正的诗歌只有一步之遥,举足可至”,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说费尽心思研究用人工智能写诗这一技能没有必要。


展开余下试题A.“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文本突破了当下的诗歌概念,对既有的诗歌定义及其诗学法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错,原文信息是“人工智能仍然采用符合人类预期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是一种缺乏真正意图的模仿”“目前人工智能‘诗人’尚处于模仿已有诗歌的阶段,对诗歌的开拓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助益”,可见选项中“突破”“挑战”均背离文意。
B.“它反而会引发艺术领域的革命,驱使艺术家不断革新艺术样式”,符合原文内容,“即便强人工智能开发成功,也如人类的期望写出了真正的诗歌,届时或许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仍然采用符合人类预期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是一种缺乏真正意图的模仿。换言之,创造符合人类审美的诗歌对人工智能未必有必要”,可见能够论证材料二的中心,强调这一研发没有必要。
C.“诗歌创作主要靠人的形象思维……人工智能很难做到”错,原文信息是“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创作诗歌的前提是有主体意识、能纯熟地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选项曲解文意。
D.“人工智能诗歌使艺术的原真性标准失效……使文学作品趋于均质化、程式化、大众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性渐渐模糊”错,原文信息是只是强调“即便强人工智能开发成功,也如人类的期望写出了真正的诗歌,届时或许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强人工智能何以必须用人类能够欣赏的方式表达情感?人类固然在有意无意地以人的标准塑造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终究是一种与人类不同的智慧体,它们真实的表达方式很有可能无法移情于人类”,选项信息无中生有。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这一问题或许可做如下类比:前者如保姆,后者如母亲;开发人工智能保姆有必要,开发人工智能母亲是否有必要?后者本身与人类的属性相嵌合:人们寄望于后者的主要不是工具价值,而是情感价值。所以对后者来说,人类的身份至关重要,绝非可有可无——一个具备保姆功能的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保姆,一个具备母亲功能的人工智能则不可能代替母亲”分析,可见使用了类比法。
结合“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分析可知使用了引证法。
结合“正如肉体会饥饿一样,这样 欲望是‘不教而能’的。而一旦拥有这样的欲望,凭借语言能力和人工智能本身的存储及运算优势。人工智能距离创作真正的诗歌只有一步之遥,举足可至”“正如我们很难体会动物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以无机物为载体的人工智能。人类与动物皆属有机物,关系更近)”分析,使用了比喻论证法。
结合“强人工智能,……乃是指一种能够自主地学习、行动、设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它等于一种人工自为者与人类自为者。相应地,弱人工智能就是非自主的智能,不是自为者,而是人类智能的替力或助手。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只能执行人类设定的目的并听命于人类而行动”分析,使用了对比论证法,得出强弱两种人工智能的不同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
第一段引出人工智能的话题,由“关于其‘智能’的意义则呈现相当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争执点:第一,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第二,类人的人工智能与非类人的人工智能”提出关于人工智能的分歧和类别。
第二段,进而阐释两种概念——强弱两种人工智能的不同:“强人工智能,在学术文献中通常称为人工一般智能或超级智能,乃是指一种能够自主地学习、行动、设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它等于一种人工自为者与人类自为者。相应地,弱人工智能就是非自主的智能,不是自为者,而是人类智能的替力或助手”,前者属于“自为”,后者没有自主能力,非自为者。
第三段首先提出问题“那么,作为自为者,人工一般智能是否也应当具有同样的功能?”然后联系现实明确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和成效:“当下迅速崛起和进步的人工智能主流事实上属于弱人工智能,它们在专域的能力远胜人类智能。这些能力现在还在快速地提升和拓展”。
第四段,说明人类面临的挑战:如果人工自为者属于类人智能,那么迄今有关人的一切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因此,对当代人来说,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同类的存在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努力的一个方向,并且这种努力看起来愈益逼近其现实性。哲学在这里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先前一切有关人性和理性的理论都要予以重新的审视,而对其他可能的理智能力则要从头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分说部分属于层层递进式,先说明是什么,然后说明当前的成绩,接下来是从未来的角度说明遇到的问题,即面临的挑战,我们该怎么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收
李凤臣
“一夜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和农场人一样,小麦也是个急性子,从发芽破土到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再到乳熟、蜡熟。如此繁复的生命流程大体只需三四个月的时间。刚刚挂锄,握锄杆的两臂僵滞着还来不及舒展开,地里的麦子脚跟脚地就黄熟了。
这个时节,修理所内,正在加班加点检修康拜因(方言,即收割机)。农工排则被分成若干小组:去山里砍压粮堆的木杆的,去甸子里打草编草帘的,还有派到场院准备翻晒粮食的……这番热闹只是麦收的前奏。
当一艘艘康拜因像战舰一样驶进麦田,麦收的大幕才算拉开。麦收是一种仪式。在孩子们的心里麦收则更像一个节日,连队里杀猪宰羊自不必说,大人们早出晚归,一日三餐几乎都吃在田间或场院。家属区里真的是万人空巷了,没了大人的管束。我们也获得了短暂的自由。最大的乐趣是去麦地里凑热闹。如鸟儿飞向天空,马儿驰进草原,宽坦无边的麦田一任我们撒欢儿和疯闹。
游弋在麦田里的康拜因当然是最吸引眼球的。出于安全考虑,大人是不让我们靠近的,可那高高在上的驾驶员,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一脸的庄重,操纵着这么大个食量惊人的钢铁家伙,实在让人羡慕得不行。长大了能做一名康拜因手,是我们当时最大的理想。
乘人不备,我们时常悄悄从侧舷梯攀上行进中的康拜因。站在康拜因上俯视,分明是那麦子排成队,欢快地、一浪一浪地扑进康拜因的巨口。脱去麦粒的秸秆不断从尾部排出,身后依次留下一个个麦秸垛。粮食满仓了,一声鸣笛,候在远处的汽车驶来,一条金色长龙泄入车厢,然后汽车驶上连队的场院。
那个火热而喜庆的时节,地里的蝈蝈也跟着助兴,它们隐在麦地的深处,发出阵阵清越,悠长的鸣叫。
给大人添了乱,被从康拜因上呵斥下来,我们又一头扎进麦丛去逮蝈蝈。记忆中,铁皮蝈蝈为稀有上品,它身形丰硕,青褐色中泛着剔透的光泽,锐利的鸣叫有金属音质,是孩子们争抢的对象。我们先是用麦秸编扎蝈蝈笼。笼子是螺旋形的,像座小金塔。然后将逮得的蝈蝈放到笼子里,回到家再去园子里掐几朵蝈蝈喜食的倭瓜花,便可以挂在窗户上,每天听到它们的吟唱了。疯累了,躺在麦秸垛上,看远处麦浪起伏满眼金黄,听唧唧虫鸣此消彼长。
这时连里送来了午饭,不用我们上前,大人会主动将馒头什么的塞进你手。食堂的馒头最好吃。杠子压出来的。一撕一条一条的,扔进嘴里,麦香盈口且十分筋道。我一向以为,农场的馒头是世上最美的食物,它让我至今唇齿留香。
其实,在那个麦收如救火的农忙时节,我们并非游手好闲的,插不上手啊。大人总怕我们这些讨人嫌的家伙们捅娄子,这大大地扼杀了我们的劳动热情。可有几样活计我们是做得的,比如打草帘,比如抢场。


展开余下试题一车车粮食进场,草帘的需求量大,任务往往派给各个家庭。没有报酬,且都在工余期间完成。每天晚饭后,我们都早早来到场院。晒场上,扬场机将小麦呈放射状撒向空中,礼花一样。晒场旁的空地上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在驱赶蚊虫的蚊烟里,家家户户老少齐上阵。大人编织(勒绳子),我们则负责递草。一绺绺,均匀的续上。直到天色很晚了,谁也不肯离去。大家都在暗暗地较着劲儿哪。看谁家的帘子质量好,谁家编的数量多。
“二八月的天,孩子脸。”整个麦收季节,晒场上的麦子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无论白天还是夜里,只要大喇叭里传出抢场的通知,人们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一路小跑地向场院奔去。远处沉闷的雷声,人们的呼喊声,拉板和木锨摩擦水泥地面声,场院像开锅了一样。人们等收盖完粮食返回家,往往被淋成了落汤鸡。
麦收就要结束了,收镰时,连里是要搞会餐的。那一天,定然是“家家扶得醉人归”了。夜里,疯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盘算着明天去哪个地号玩儿。想着想着,在远处大地里传来的机耕声和窗台上蝈蝈的鸣叫声中渐渐沉进梦乡。
三十几年过去了,至今,那清越、悠长、撩人心动的鸣叫声,还时常渗入我的梦境。
(选自《作家在线》)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丰收在望的场景,表达出人们的喜悦之情,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麦子收割之前,有的人检修收割机,有的人砍压粮堆的木杆,或打草编草帘……足见人们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
C. 孩子们在麦收时有好吃的,也会有短暂的自由,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当时的生活困难,大人们对孩子要求严格。
D.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对麦收的劳动热情都很高,晚上编织草帘,虽没有报酬,但人们仍暗自较劲,开展竞赛。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发芽破土到分集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再到乳熟、蜡熟”一句展现麦子生长过程,简洁明快,有节奏感。
B. 文章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一条金色长龙泻入车厢”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麦子进入车厢的场景。
C. 文中运用了“二八月的天,孩子脸”等俗语,这使得文章行文活泼,又富有生活情趣,接地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 文中对孩子们扎进麦丛去逮蝈蝈及其感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达出孩子们的童趣欢乐,令读者难以忘怀。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是如何围绕“麦收”来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6. C 7. B
8. 照应前文,对童年捉蝈蝈的描写;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
9. ①开头引用俗语,引出麦收;②接下来写大人孩子在麦收之前的准备工作;③然后写麦收的忙碌场景和晒麦子的情景;④最后,写麦收结束后的庆祝聚餐及自己几十年来对麦收场景的美好记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 “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当时的生活困难,大人们对孩子要求严格”错,从“在孩子们的心里麦收则更像一个节日,连队里杀猪宰羊自不必说,大人们早出晚归,一日三餐几乎都吃在田间或场院。家属区里真的是万人空巷了,没了大人的管束。我们也获得了短暂的自由”不能看出表现生活困难,只是写孩子们有好吃的,还能获得自由。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错,此处运用的是比喻修辞,“一条金色长龙泻入车厢”是暗喻,很容易和借代混淆,本句本体是“脱粒机脱出的麦粒”,喻体是“金色长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文结尾段“那清越、悠长、撩人心动的鸣叫声,还时常渗入我的梦境”照应前文“那个火热而喜庆的时节,地里的蝈蝈也跟着助兴,它们隐在麦地的深处,发出阵阵清越,悠长的鸣叫”,写出童年的蝈蝈声在自己人生记忆中留下的美好而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十几年过去了,至今……还时常渗入我的梦境”,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捉蝈蝈的美好记忆的喜爱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开头引用“一夜南风起,小麦覆垅黄”,引出下文对麦收的回忆;
接下来,“加班加点检修康拜因”、“农工排则被分成若干小组”砍木杆、打草编草帘、翻晒粮食等一系列麦收前的准备工作;
然后真正进入麦收环节,“当一艘艘康拜因像战舰一样驶进麦田,麦收的大幕才算拉开”,“最吸引眼球的”康拜因、“悄悄从侧舷梯攀上行进中的康拜因”、“我们又一头扎进麦丛去逮蝈蝈”等麦收时节的典型场景,回忆麦收时的忙碌场面和孩子们捉蝈蝈的欢乐场景;
最后,麦收结束,“收镰时,连里是要搞会餐的”,人们庆祝收获的场景,以及三十多年后我对麦收时节的美好回忆一直魂牵梦萦。
全文从麦收之前到麦收之中,再到麦收之后,全部是围绕着麦收行文,脉络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司马楚之奉其父荣期之丧归建康,会宋公裕诛剪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蛮中。及从祖休之自江陵奔秦,楚之亡之汝、颍间,聚众以谋复仇。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下士,有中万余,屯据长社。裕使刺客沐谦往刺之,楚之待谦甚厚,谦欲发,未得间。乃夜称疾,知楚之必往问疾,因欲刺之。楚之果自赍汤药往视疾,情意勤笃,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深为刘裕所忌,愿勿轻率以自保全。”遂委身事之,为之防卫。
宋(高祖)永初元年春正月,宋王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集朝臣宴饮,从客言日:“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亮入但曰:“臣暂宜还都。”王解其意,无复他言,直云:“须几人自送?”亮曰:“数十人可也。”即时奉辞。亮出已夜,见长星竞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亮至建康。
(夏)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丁卯,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广曰:“君为宋朝佐命,身是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广,邈之弟也。帝临太极殿,大赦,改元。其犯乡论清议,一皆荡涤,与之更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卷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B. 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C. 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朝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