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88 2022-02-2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同步习题
《客至》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不是苦闷,是老朋友来访的愉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于安史之乱所能够知道的可能就是历史书上那些简单的、冷冰冰的东西,但有了杜甫,他的诗记录了十几年的漂泊和奔波,在路上所见的人和情景,他的病痛、他的思念、他的忧虑、他的极其复杂的所有情感。 , , , , 。
①杜甫打开了我们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
②杜甫的伟大在于现在的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
③他第一次把中国人的人生完整地放进了诗里
④在杜甫之前人的生活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会被写到诗里的
⑤或者说他第一次照亮了中国人的人生。
A.①③②⑤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⑤②③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句语境,得知杜甫的诗歌有记录和见证一个人的多种情感,而这些在此之前是没有被诗人关注到的,与此形成对比得出首句④,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杜甫诗作的意义价值,②中“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是杜甫打开的“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所以①在②后,③和⑤语意连贯是要放在一起的,⑤中“或者说”表明之前还有内容,所以③在前⑤在后。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①③⑤。
故选C。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客至》,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3.首联写出了草堂怎样的环境?其中“但见”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4.颈联表现了主人怎样的生活状况?(3分)
5.全诗主要写“客至”,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3.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表现诗人闲适而有些寂寞的心境。
4.生活贫困。
5.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写出了草堂的环境,结合环境描写答出主人生活贫困的生活状况,结合“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回答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浏览完整试题
(唐)杜甫
力疾①坐清晓,来诗②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㿿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6.“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7.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
【答案】
6.C
7.①“愁伴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②“老随人”写出诗人年老多病的感伤;③“四海尚风尘”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写出诗人心忧天下,悲情愈盛之情。④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
【分析】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本题题干问的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考生从原诗歌中的用词“红”“青”来看是色彩描写,使得景物的画面具有可触可感的生机和活力,红色的桃花、青色的柳叶,使得景物有了生机和活力。根据理解选项中不具备这一特点的只有选项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碧”和“青”后面没有动词。
故选C。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赏析的能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本题从题干来看,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去分析“悲”的原因,从“转添愁伴客”可以看出诗人是悲痛客居他乡。从“望乡应未已”可以看出诗人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悲痛,从“四海尚风尘”注释: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是对天下苍生社稷的悲痛。
(三)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江汉:地名。②杜甫:此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③老马:源自《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8.这首诗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9.请赏析颔联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
8.(1)思乡:“思归客” 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2)孤独:颔联——远在天外的云,孤月;(3)忠心可表:颔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4)积极用世、老当益壮:“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遗;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5)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9.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此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表达了自己与云、月共远同孤的情感。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解析】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分析,立足颔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三、情景默写
10.默写
(1)《客至》中写村庄清新优美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中表达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展开余下试题
(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鸥”“曾”“蓬”“飧”“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四、语言表达
11.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某中学“巴蜀名人研究团”的同学准备的解说词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莅临杜甫草堂游览!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深感荣幸。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任何疑问,我都会不吝赐教。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因为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拜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草堂,瞧一瞧杜甫的风采吧!
【答案】①“女士们、先生们”改为“同学们”;
②“莅临”改为“来到”;
③“不吝赐教”改为“尽心解答”;
④“拜谒”改为“参观”;
⑤“瞧一瞧”改为“一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女士们、先生们”用来称呼“某中学”同学,不符合对象身份,应改为“同学们”;
②“莅临”一般用于上级领导前来视察,用在同学们身上不符合对象身份,改为“来到”;
③“不吝赐教”为敬辞,请对方为自己解答难题,此处用在自己身上,谦敬不当,可改为“尽心解答”;
④“拜谒”指拜访谒见,此处指游人前来参观,改为“参观”;
⑤“瞧一瞧”太过口语化,与这段导游词典雅的语言风格不合,可改为“一睹”。
1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很多人都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李商隐是缠绵悱恻的,他的很多诗的情意都是非常长远,不能隔断,不能舍弃,不能自已的,所以很多人以为李商隐所写的都是爱情诗。那杜甫呢?杜甫盼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写的都是忠君爱国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杜甫学得最好的就是李商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方式是表面学得很像,比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完全模仿杜甫写人民的疾苦;另外一种方式是学杜甫艺术性的句法,如“桂花吹断月中香”一句,就是在学杜甫的句法。
【答案】①李商隐跟杜甫迥然不同 ②可是如果从学作诗的角度来说 ③李商隐学杜甫有两种方式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从层次上看,这段话先讲世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歌与杜甫的诗歌表达的内容不同,故第①空应表达出这层意思。第②空,从前面讲杜甫与李商隐的不同和后面“学杜甫学得最好的就是李商隐”可知,表达的是转折之意,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即可。第③空,应填介绍李商隐向杜甫学习的总写句,从后文“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等句子可推断出答案。
五、材料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友发文称:“成都杜甫草堂遍地竹林,这有违历史原貌。一千多年前,杜甫就写下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名句。在草堂时,杜甫亲手栽植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不知今天的杜甫草堂,为何要种植大量的竹子?”
你对上述材料怎么看?班级计划围绕这则材料举行“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讨论会。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咱们班举行“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专题讨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
有网友称:“成都杜甫草堂遍地竹林,这有违历史原貌。”还引用了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来佐证。按照网友的思路,杜甫喜爱松树,而不喜爱竹,如今杜甫草堂周围不应遍地竹林。我认为网友断章取义,曲解杜甫的爱好,杜甫草堂是纪念杜甫的景点,是学习杜甫精神的依托,杜甫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爱民。草堂周边有无竹林并不重要。因此我认为,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
细思我国传统文化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兢兢业业、终生操劳的手艺人,因年龄而不再能工作却后继无人的冷清现状,这意味着我们这一代将会目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常听网友埋怨着年轻人怎都不去继承传统文化呢,却未思考年轻人不愿继承传统文化背后的原因。普通白领的薪水日渐升高,传统手艺人的市场却渐渐被机器生产商品而取代,生存越来越难以维系。我们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其生产出的产品,而是其凝聚的民族情怀与精神根基。
传统文化要想走出日渐凋零的现状,就必须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促使他们投身其中,传承文化。历史文物界的宠儿故宫开创了结合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承的榜样。录制一期期《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国家宝藏》,开发创意文具,开设为低头族们传播知识的微信公众号……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将故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故宫顺应时代潮流取得巨大成功。美国传统快餐肯德基为顺应国人口味特设的川辣味汉堡,几分钟内抢售一空,更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应固步自封,而要在维持自己本质的基础上跟进时代。
在全球化的时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只是我们独有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国际友人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通过一带一路来到中国,与我们一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出力,我们理应也让他们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美好与魅力。同时,只有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更多的国际友人接受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时赢得各国人民诚挚的鲜花与掌声,真正实现中华价值观的弘扬,好莱坞制作了《功夫熊猫》,甚至于中国人民也日渐喜爱其英雄主义。而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真正与各国互惠互利,既帮助他人,也发展自身,实现多赢。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传承文化,不仅需要新一代的继承与创新,也需要与他人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新兴事物使传统文化映入年轻人与外国人的眼帘。
同学们,文化传承之路,道阻且长。
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材料是一则网友的观点。有网友称:“成都杜甫草堂遍地竹林,这有违历史原貌。”还引用了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来佐证。按照网友的思路,杜甫喜爱松树,而不喜爱竹,如今杜甫草堂周围不应遍地竹林。作文要求就“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一个思辨性的题目,既可以肯定网友的观点,也可否定,还可辩证分析。但论说的角度必须围绕“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不能只就事论事。如果要肯定,则要从传承传统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如果要否定,则要从传承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写作时要注意,这是一次班级专题讨论会的发言稿,要明确发言者的身份,听众的身份,发言稿的主题等,还要注意文体格式。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立意:
(1)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原汁原味;
(2)传统文化应当代转化,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3)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一成不变,应该与时俱进。
参考素材:
1.华夏之风,山高水长。五千年来我泱泱中华孕育了无数风姿各异却韵味十足的文化,是他们将中国人的魂紧紧拉住,使国人坚守初心,美满生活。而如何将这文化瑰宝一代代地交接传承并发扬光大则是留给我们新一代青年人的伟大命题与坚实任务。
2.所谓“传承”,需先“传”,而后方能“承”,只有让骨子里流上纯正的文化之血,方能将其加以时代化的创造,使其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只有中华之魂真正归来,方可将中华千姿百态的模样生动展现在世人面前。
3.近日,歌手尚雯婕与老歌唱家李谷一在一档文化传承类节目上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展开了讨论,尚雯婕用法语演唱的“渔豉道情”受到了李谷一的反对与批评。
4.其实,这两者争论的重点便在于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尚雯婕意图将传统文化改头换貌以寻求世界的接纳,而李谷一则强调文化原汁原味的根本。
5.在我看来,传承文化应立足于现时社会的情况,当前,处于快餐时代的人们已经将古老传统文化的面容忘却不少,如果此时不先给国人灌下原汁原味的“文化回魂汤”,便会辜负文化薪火相传世代相守的深意。
6.康拉德说:“艺术诉求人对美的洞察与感知”。艺术在于寻找生命本源的纯净与美好,一种“人性的理想”。因此,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就是因为普天之下,从草原到大海,从高原到雪山,住着的都是有眼睛会说话的“人”,因此,只要艺术的内核不变,介质的选择都不会妨碍世界人民对其中真味的理解。具体而言,我反对李谷一老师认为在演绎非遗时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观点。首先,给非遗定下框框,限定它的演绎方式是不自然而有害的;其次,对非遗,不能一味强行推广,呼吁认知,而应该适度迎合时代,甚至像尚雯捷一样,通过引入外来文化元素,争取更广的认知面。
7.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博采众长,吸纳进化而来的。就好比晚清民国时期“同光十三绝”不再,京剧艺术名流各立门派,产生了“荀派”、“梅派”、“盖派”等一干对不同角色的不同风格流派,各派百家争鸣,大放异彩——在这个时期,京剧艺术又有了很大的创新与提高。那么为何到了现代,传统艺术反而在这四通八达的时代畏惧创新,固步自封呢?又好比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先生将父亲的《太真正传》改编,融入了歌剧元素。这样,唱腔和念白犹是中国的,而舞美和造型却更美,更适合海内外的现代观众了,这部新《大唐贵妃》走出了国门,收到了甚多西洋的叫好声。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勇敢迈步向前,让这个时代,也在她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8.李谷一老师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若文化有一日真融合到无你我之分,则我又为何物?这样的忧虑应引发我们的思考并指导今后的文化创新。我们确应毫不犹豫推进文化创新,却也要避免“四不像”作品的出现,提高艺术人对艺术的领悟与鉴别力,观众的识知度和鉴别度。同时,保护、抢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如此,方能本固枝荣,我们的文化才不会错过这最好的时代。
9.“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困境,也是全球化时代必经的挑战与机遇,我真切希望中国能把握机遇,敢于创新,让这个东方古老国度披上新的色彩,傲视群雄!
行文结构:
例文对网友观点持反对意见,拟题“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开头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观点实质,提出自己观点,“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正文部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进行论证,结尾“文化传承之路,道阻且长”呼应开头。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上一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精选练习
下一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精选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统编版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