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63 2022-02-2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3]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精选练习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精选练习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 , ?”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 ? 。”
【答案】(1)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泻、坐、岂、踯、躅”等字。
【点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 18 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2.B
3.参考答案: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错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并非真的“安于命运”。
浏览完整试题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既考查诗歌的技巧,又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明确“比兴”这一概念,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同时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开头两句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诗人借助这些内容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5.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4.B
5.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分析】
4.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理解诗歌后,结合对选项的把握认真辨别对错。本题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故选B。
5.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甲]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那大抵是作为“行卷”走后门用的),潇潇洒洒地出门了。[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6.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是 B.逼仄 C.打点 D.潇潇洒洒
7.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 B.乙 C.丙
【答案】
6.A
7.C
【分析】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A项,“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文中说“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仗剑浩歌‘行路难’”,“将进酒”和“行路难”表现出的都是“狂放”,“还是”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就是”。B项,“逼仄”,地方狭窄,句中是说书斋的狭窄,使用正确。C项,“打点”,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句中用“收拾”意。D项,“潇潇洒洒”,人的举止自然大方。句中形容中国文人出游的状态,使用正确。故选A。
展开余下试题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考生应结合句间的关系辨析符号运用的正误。C项,“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访友”和“拜客”之间不能使用顿号,“访友”和“拜客”是并列的谓语,之间应该使用逗号。顿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相当于连词“和”,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字。故选C。
8.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不超过30字)
鲍照在诗歌中常以边塞健儿自喻,抒发自己欲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慷慨顿挫之中,自有一股昂扬之气。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说:“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正义之师的热情歌颂,抒写了他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爱国之歌。同时,他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战场上的战士,有的“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有的在军中“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而思妇回想“执袂分别已三载”,征人却“迩来寂淹无分音”。于是朝悲戚戚,暮思绕绕。这些诗形象地写出了征夫思妇的痛苦,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答案】鲍照热情支持保家卫国的战争,但又控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阅读文段,给文段划分层次。通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可以划分为两层,“同时”之前为一层,说的是鲍照歌颂正义之师,渴望报效祖国;剩下的是一层,说的是鲍照的诗歌反映了战
上一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精选练习
下一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同步习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统编版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