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74  2022-02-2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能力提升卷(B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此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说:“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赵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
1.下列对文中所引名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汤一介认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自然的和谐是基础,顺序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B.道家以“自然为宗”,其根本点是崇尚自然,冯友兰据此指出,道家学说可以一言以蔽之,叫做“复归自然”。
C.汤用彤考察以为“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本身;然,如此。自然,就是人本身自发的、天生如此的状态。
D.陈寅恪说,和道家有相同处,儒家也讲格物致知,讲人与物的关系,但竭尽思虑的,究其实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为辨明“道法自然”的本义,试图将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此突出道家有别于儒家的崇尚“自然”的根本特点。
B.第二段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语句,并对其解读,由是揭示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以及“道”具有的“自然无为”的特性。
C.第四段延续了人类应该顺应“天道”的讨论,将老庄并举,阐释人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而人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
D.第五段论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借陈寅恪的话,再一次论及儒道两家的差异性,回应了开篇,也使遵循自然之道的观点得到强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阐释“道法自然”的本义及其现代转化,这是正确传承“道法自然的智慧”的应有之义,至少能认识到“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
B.人们对于“自然”一词的界定是有变化的,“自然”的今义,发展而有了多层含义,或指客观规律,或指原生态的自然界,或指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有理由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由是可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否则谈不上天人和谐。
D.本质上,“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师法自然,使人道合乎天道,能够顺势而为,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答案】
1.A
2.C
3.C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所引名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B项,无中生有。据第三段“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可知冯友兰的说法当有其来由,但说“据此”于原文依据不足。
C项,曲解文意。第三段“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被说成“自然,就是人本身自发的、天生如此的状态”,抽去了观点中“人为”关键词,改变了文意。
D项,曲解文意。据第五段“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可知陈寅恪在这里强调的是儒、道两家的不同之处,其侧重点是说儒家主要研究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主要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选A。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偷换概念。据第四段“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可知,“道对事物不妄加干涉”是从老子观点中延伸的思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从庄子的观点中延伸的思考,“老庄并举”不能将“老庄”杂糅在一起讨论。且老子的观点是“道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而非“人对事物不妄加干涉”。又,原文并无“人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讨论。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偷换概念。据倒数第二段“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可知选项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说法错误,将“最基本层面”偷换为“具体表现”,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
宋生贵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1],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展开余下试题为此,我们特别标举“诗意”,及美学。人类是否可以“诗意”地生存于世,追问到底,则要看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自由和谐的空间,以至是否能够建立起富有审美特质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环境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则又是形成“诗意”之质的重要前提或根源。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生成,事实上是从一个重要的角度与层面确证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存关系。把自然环境当作人类的异己的、对立的存在是无益的;而反过来,将自然环境视作纯粹外在于人的被支配对象,甚至以张扬“人的独立性”为由,而去无所顾忌地剥夺自然环境自在的生态机制,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必然造成的共同结果都是人与环境之间失去和谐关系;同时,就人的生存境况而言,无论是受困于自然环境,还是以霸主的身份占有自然环境,都无法进入自由之境(特别是精神世界的自由)。与之相关,生存的危机与美感的失落往往会随之而来。可以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确立,能够更内在地反映出人们在特定时空的生存态度、生存处境、生存状态及生存品质。譬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种浪漫的、宏阔的,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情景,是在对于自然风物的描状之中传达出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感。若再深究一步,则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于蓝天白云与茫茫绿野间的牧人们那种自在而浪漫的生存状态——让自然“自在”,自然亦即向人而在,人们可以拥有自由而和谐的空间。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B.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些共有体验,往往源自自然而然、生趣盎然这些元素。
C.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也必须“诗意”地创造。
D.人们拥有自由而和谐的空间的前提是,让自然“自在”,自然亦即向人而在。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种天缘的根本的关系,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二者的关系是有变化的。
B.自然界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由人类无限强大的对立面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
C.因为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所以自然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人类能否“诗意地栖息“关键在于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自由和谐的空间。
6.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需要摒弃哪些错误的做法?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4.C
5.C
6.(1)完全依附于或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2)把自然环境当作人类的对立面;(3)将自然环境视作被支配对象,无节制改造自然,甚至剥夺自然环境自在的生态机制。
【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C项,“也必须‘诗意’的创造”说法绝对,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为“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因果关系颠倒。结合“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分析,选项内容因果倒置。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分析,完全依附于或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
结合“把自然环境当作人类的异己的、对立的存在是无益的”分析,把自然环境当作人类的对立面。
结合“反过来,将自然环境视作纯粹外在于人的被支配对象,甚至以张扬‘人的独立性’为由,而去无所顾忌地剥夺自然环境自在的生态机制,同样是不可取的”分析,将自然环境视作被支配对象,无节制改造自然,甚至剥夺自然环境自在的生态机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木之美
钱佳楠
刚来圣路易斯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树深深吸引。华盛顿大学毗邻广袤的森林公园,这里以橡树、枫树、杨树、杉树和核桃木居多,每一棵都昂扬挺拔,高耸入云。我直觉地联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又比如罗丹的“青铜时代”,人们自信地舒展自己的身体,相信自我即美。很快,我意识到,比喻都被我本末倒置了,中文里以“玉树临风”形容男子之美,也就是说,古人先意识到树的潇洒秀美而后才以此譬喻俊美之人。
我虽然为树着迷,但并不懂得应当如何欣赏它们的美。我最喜欢在春日的正午出门,新叶已经长成,猛烈的阳光下,那些叶子在闪闪发光的同时,又青翠欲滴。微风袭来,它们颤抖着,发出窸窸窣窣的低吟。听得多了,我发现每棵树的“嗓音”都不一样,有的像老者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瞧,我仍然用人来给树当参照。
我渴望“听懂”无言的树,所以首先诉诸知识。闲暇时,我找来不少有关树和自然的书,渐渐了解年轮不仅暴露树龄,还揭晓哪一年是旱年,哪一年则雨水丰沛。我也逐渐知晓有些树也分雌雄,比如银杏。我还下载了一个应用软件,时不时“扫一扫”树叶,让手机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和属性——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
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因为似乎都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就好像我们区分哪些动物是好的,哪些动物是坏的,标准不过是哪些长得可爱,哪些长得古怪,又或者哪些有益我们的农耕,哪些则糟蹋我们的作物。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无怪乎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的福音,而是祸端。


展开余下试题还有另一种聆听树木的方式,就是从树的身上找寻哲理和深意。美国中西部经常遭遇雷暴,我见过不少被闪电劈去半边,或被风削去一肢的树,但只要没被拦腰斩断或者连根拔起,它们依旧傲立。类似的情景曾经给身处政治风暴中的诗人牛汉带来鼓舞,他写下《半棵树》:“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逆境成了生命力量的明证,而非末日。南北战争前,北方政客对南方奴隶制的姑息和容忍,让亨利•戴维•梭罗对美国的现实和未来感到沮丧,最后他也是在树身上找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是种子所包含的无限未来,虽然眼前的树林被伐光了,但只要土壤里还有种子,等个十年二十年,又是郁郁葱葱;人类的文明也一样,只要正义的种子还在,眼前的黑暗终有过去的一天。
以前的人,心里有什么秘密,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个树洞,把秘密全说给它听,说完后,再用泥巴堵上,这样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知道。而今,时常在森林公园瞥见树洞的我时不时怀疑,这种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找激励和慰藉的习惯难道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孔夫子很早不就说了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德国作家黑塞在《悠游之歌》里也谈到他自己对树的喜爱,但他感叹的是树的美和他的存在毫不相干:树天生就有一种使命,那就是长高,长大,是实现,这种实现和周围有没有其他树或人在看他们都毫无关系。美国诗人惠特曼中年经历了严重的中风之后也有类似的感悟:人总是太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进而忽视了作为本质的存在,只有树,只有自然,它们呈现的样子就是“存在”本身,质朴且伟岸。
念中学的时候,席慕容的情诗《一棵开花的树》曾经风靡一时:“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那软糯的自怜暗合着青春时期为多情所苦的我们。而今回想,诗里的声音到底还是人的念想,远非树的心声,因为树并不在乎“你的走近”。或许,倘若树愿意花一时半刻反观人类,它们是要大笑的:人类是多么脆弱,多么可悲的生灵啊,他们还以为天下万物的显形,都是为了给他们送启示、递希望呢?
(选自2020年7月8日《文汇报•笔会》,略有删节)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认为,春日正午出门去欣赏树木之美最合适,既可见阳光下青翠闪亮的新叶,又可听微风中的低吟。
B.文章中“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一句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树木在微风吹拂下的美妙声音。
C.文章列举了中外文人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找激励和慰藉的事例,意在说明这些都是人类与树无关的一厢情愿。
D.文章属于哲思散文,一切记叙、描写都是为议论服务,在探究“树木之美”的过程中,也对人类的审美进行了反思。
8.“树木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6分)
9.作者为何说“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A
8.①树的外形潇洒秀美;②不同的树“嗓音”不一,“吟诵”各具特色;③有的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有的树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④本真生长(长高、长大),实现自我,质朴伟岸。
9.①“这些知识”指的是有关树的“用处”的知识;②虽然“这些知识”让“我”增广了见闻,但“似乎都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没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看待树,这让“我”迷惑不解;③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会导致人类活动都是以人类为中心,这对自然来讲并非好事,而是祸端。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春日正午出门去欣赏树木之美最合适”错。曲解文意,作者只是说“我最喜欢在春日的正午出门”,但他又说“我虽然为树着迷,但并不懂得应当如何欣赏它们的美”。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树木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由“这里以橡树、枫树、杨树、杉树和核桃木居多,每一棵都昂扬挺拔,高耸入云”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树的外形潇洒秀美;
由“微风袭来,它们颤抖着,发出窸窸窣窣的低吟。听得多了,我发现每棵树的‘嗓音’都不一样,有的像老者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不同的树“嗓音”不一,“吟诵”各具特色;
由“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有的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有的树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
由“树天生就有一种使命,那就是长高,长大,是实现,这种实现和周围有没有其他树或人在看他们都毫无关系”“只有树,只有自然,它们呈现的样子就是‘存在’本身,质朴且伟岸”分析可知,“树木之美”体现在本真生长(长高、长大),实现自我,质朴伟岸。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的含义。
由“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可知,“这些知识”指的是有关树的“用处”的知识。
人类惯常以“诉诸知识”的方式聆听树木,以人类为中心的审美视角,“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没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看待树,这让“我”迷惑不解;
由“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无怪乎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的福音,而是祸端”可知,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会导致人类活动都是以人类为中心,这对自然来讲并非好事,而是祸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2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