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2  2022-03-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试题语文
河北省级联测2021—2022第五次考试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至中晚唐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把饮茶、信仰、生活、品位、嗜好连成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
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气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营造氛围,行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
(摘编自刘礼堂《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特点》,有删改)
材料二∶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茶、槽、桡、蔽、茗、莽、葭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茶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十人(中间的人字)十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路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浏览完整试题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道家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在人与社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大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驿《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当时的僧人大多喜爱饮茶,茶也成为他们和文人雅
士交往的媒介。
B.陆羽鄙弃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他改进了烹茶之法,使饮茶具有了文人雅兴,因此王公朝士无不喜欢。
C.渴望健康长寿的老人从茶字中获得启示,人要生活在草木间,爱茶饮茶,追寻自然简单的生活状态。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思想,这与茶文化中
和敬的价值观相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墨客以茶赠友,友人以诗酬报,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的风雅,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B.唐代名士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上文人赋诗联句,展示才华,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成为人才交流平台。
C.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的艺术情调,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茶有益于人们修身养性。
D.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一
个侧面映照。
3.下面的茶礼、茶俗中,不能作为人类文明史活化石的一项是(3分)
A.白族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客人,各味俱全的茶,蕴含着世事感悟。
B.宁夏回族将茶看作是爱情的信物,男女青年在定情时,男方要给女方送茶定礼,称拿茶。
C.我国南方湿热之地的人们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喝杯凉茶,因为它有清凉、止渴、生津之功效。D.现代婚礼上仍有新婚儿媳给公婆躬身奉茶的环节,以表示组成新家庭后对长辈的敬奉。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唐代茶文化的特点。(4分)
5.材料二中记者的访谈问题是如何设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蜀道上的梦想
李春雷
①西安到成都,乘高铁,最强烈的感觉∶闪。
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狭窄通道里,列车疾速而驰。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抵达广元。车过广元,再无险阻。一马平川,直望成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奇险著称的交通线路——蜀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常常咀嚼李白之叹;为什么难于上青天呢?想来,定然是有感而发。
虽然李白的出生地尚有争议,但其成长地——江油,却是定论。而江油,便位于广元市南侧。《蜀道难》的主体部分,便是极写广元山区之艰难险阻。
蜀道难,最难是广元!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人类,却困苦地攀爬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商周时期,古蜀地与中原被秦巴大山阻隔。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春秋早期,两地始有联络,后来陆续诞生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便是蜀道的滥觞。
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秦统一后,始皇命庶民在道旁广植松柏。秦蜀官道,由此确立。东汉末年,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经营北伐。此后,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
隋唐统一后,官府再度植种松柏,聚翠积绿,这条小路逐渐恢复。但由于遥远且凶险,仍被视为畏途。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从西安逃难至蜀地。公元759年初冬,杜甫入利州,登蜀道,历时许久至成都。明代之后,火药铁器普遍用于开山碎石。工匠们在悬崖上削坡铲石,开辟编路,替代栈道。
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由于别无选择,只能沿用旧道。路成之后,汽车行驶仍需十日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交通方面的一大决策就是凿穿西南。由于缺少先进的桥隧技术,仍是基本遵循古线。数十万人日夜施工,如司马攻蜀,若诸葛北伐。其情其景,惊泣鬼神。
二十世纪八九土年代,我曾几次乘坐宝成铁路,往来蜀道。②那时候,从西安到成都,需要二十多个小时。最强烈的感觉∶晃。
高山巨谷间,火车弯弯曲曲,首尾相顾,像一条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间蠕动,让人于无奈中体味漫长和遥远的感觉。与火车并行的川陕公路更是如此。货车太长太高太重,山路又弯又窄又坑。进入广元,便是入蜀第一站——七盘关。真是当头棒喝,闻之色变,必须盘旋七道山梁,才能通过。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于是,外地车辆常雇用当地司机。即使这样,仍然常常堵车,每每滞留三五天,拥塞十公里。烟尘滚滚中,公路和铁路两侧的剑门关、明月峡、皇泽寺们,焦头烂额,愁眉苦脸。从地图上明显可见,广元位于西安、成都两大都市的中心。只是,它的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大山,犹如一枚紧紧包裹的粽子,好似一颗果壳坚硬的核桃。


展开余下试题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条古老的蜀道,也悄然升级。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灾后重建。传统的川陕公路终于避开旧基,放弃盘旋,穿山而过。2017年12月,国人千呼万唤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全新线路,全新技术。万千大山,訇然洞开!传统的蜀道,一下子闲适起来,成为中国交通永恒的记忆和见证,成为人类文明特有的魅力和美丽。
广元,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俨然一位绝美的姑娘。
剑门关,那座蜀之门,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波波凝固石化的巨浪,又仿佛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屏风,形成一个天然城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惟一道缝隙洞开,两侧大山颤颤巍巍,危如利剑高悬。壮矣危矣,奇哉险哉。只是。在当下的和平世界,它,仅仅是一座资深地标,一框鲜艳风景。
明月峡,长约三千米,宽不足百,而谷深逾千。两岸悬崖直立,峡中惊涛骇浪。在如此险峻的绝壁上,凿洞架木修栈道,是怎样的难度?如壁虎,似蜘蛛,铁锤钢钎,火星四溅,稍有疏忽,葬身深渊。而三千米栈道,需要多少孔眼啊。毋庸置疑。这里,是中国一处壮观、惊险、经典的古栈道遗存。
翠云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名字?近万棵汉唐苍松,老态龙钟、鹤发鸡皮,却又虬枝峥嵘,青翠茂密。静静走在浓荫里,绿意如微雨,馨香湿人衣。那是李白的呼吸,那是武婴的芬芳,吹拂着你的每一根睫毛,濡润着你的每一寸肌肤。
公元2018年6月,我再次乘坐西成高铁,前往广元。
一道银白,群峰闪过。明明暗暗,欢呼雀跃。亿万年酣睡的大山,像壮士,像五丁,像诗人,像青年男女,翩翩舞蹈,引吭高歌。的确,西成高铁开通,最受益者是广元。这个绝世的美女,终于出山了、出嫁了……
我猛然想起李白。
千年春秋,一闪而过。此时的太白,或许正端坐在青天的云朵之上,哈哈大笑。笑声像阳光一样;漫天怒放。是的,他终于可以轻松、快捷地来往蜀道了。而秦岭、大巴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皇泽寺、七盘关、唐家河们,那一抹抹倩影,一涡涡白云,一片片青翠,一处处欢腾,都是他的身影,他的笑声,他的欣慰,更是他的新诗!
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25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上李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因为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通行的困苦。
B.由商周到解放前期,虽然中间很多朝代都有过开拓修建,但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C.文中穿插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川陕公路堵塞难行的历史,与后面写二十一世纪蜀道的升
级形成抑扬。
D.作者先后把广元比喻为粽子\核桃\深山的村姑\绝美的姑娘,目的是增添文章浓浓的
乡土气息。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行文,真实亲切地谈古论今,表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巴蜀之地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宏大主题。
B.文章以西成高铁开通为背景,按照自古及今的时间顺序行文,自然地融入了有关蜀道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雄奇秀美的风光。
C.文中多次写到李白,同时不断穿插他《蜀道难》中的相关诗句,强化了历史上蜀道艰险难行的事实,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意蕴。
D.文章结尾以虚笔写李白穿越到今天蜀道后的欣喜,又以诗仙赞颂那些蜀道上的奉献者
们,使文章主旨更深刻,更启人深思。
8.这篇散文采用多种风格的语言展现古今的蜀道,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4分)
9.文中两个画线句前后关联,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匠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义宁元年六月甲申,李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壬戌,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代王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渊。八月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趣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曰∶汝测之善。老生不能逆战贾胡,吾知其无能为也。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渊赏霍邑之功,军吏疑奴应募者不得与良人同,渊曰∶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B.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C.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D.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申,古代干支纪日法,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B.卜,古人用火灼龟甲,观其裂纹以推测吉凶。后亦指用其他方法预测吉凶。
C.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名。在春秋以前,县大于郡;到了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D.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常常鸾凤合称,喻指贤人俊士、美人、夫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渊派遣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攻打西河,当时士兵是新集结的,没经过训练演习,李建成、
李世民与他们同甘共苦。
B.李世民攻占西河后,只杀了守城官员高德儒,没有侵犯百姓的财物,附近百姓都心悦诚服,
于是李世民不再诛杀其他人。
C.李渊率军攻打霍邑,日暮时分,下令登城,士兵们没有攻城战具,就徒手搏斗,登上城头,攻占了霍邑,大获全胜。
D.有人认为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受同等封赏,李渊却说作战时不分贵贱,行赏之时,也要
一视同仁,不能有区别对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2)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14.毛泽东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请以霍邑之战为例,分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展开余下试题(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坐
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灯光摇曳着殷勤劝人读书,隔窗窥看的素月调皮地唤人看她;拟人手法让诗歌灵动活泼。
B.颔联中诗人对历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表达了立志勤奋读书、超越前人的决心。
C.颈联写诗人苦读不倦,双鬓已如白雪,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组织画面,意境深远动人。
D.尾联写愁却全无愁情,有清丽美好的春雨园蔬为诗人助兴,愁去喜来,风格婉转风趣。16.全诗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遭谗被贬的痛苦中也有隐退的念头,他在《离骚》中想象了自己纵马于兰椒并茂的山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别论战》中,齐军大败时,曹别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仔细观察后给出了可以继续追击的正确决定。
(3)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一词也常被写进很多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故乡的村庄坐落于黔中,()。充满灵性的山泉从长满青苔的崖缝汩汩冒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飞花溅玉。从我记事时起,这涧清流就_________着村子里的家家户户。人畜饮水、洗菜涮锅、养鸡喂猪、浆洗衣物等,都离不开这眼泉水;同时,它还灌溉着村里的数百亩良田。
清溪冬暖夏凉,冬天不涸、夏天不涨,即便山洪_________,流淌的水仍然像往常一样清澈透亮。溪里有细鳞鱼、石蚌、青蛙、白虾、螃蟹等水生动物,一有闲暇,村里的小伙伴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捞鱼捕虾、捉蚌摸蟹。在岁月的浸润和溪水的濯洗下,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愈发清晰起来。
山因水而多情,水因山而妩媚,一方自然的山水养育一方淳朴的人。家乡的山水之所以令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此_________,正是因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始终默默地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恩泽着万物,守护着这一方百姓。伫立在溪畔,深情凝视这_________的一涧清流,此时此刻,我的心中生发出许多感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滋养爆发寤寐思服源远流长B.滋养暴发魂牵梦萦生生不息
C.滋润爆发魂牵梦萦源远流长D.滋润暴发寤寐思服生生不息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万叠苍莽的青山和千顷蓊郁的竹海孕育了一涧清冽的溪流
B.万叠青山的苍莽和千顷竹海的翁郁孕育了一涧溪流的清冽
C.一涧清冽的溪流被万叠苍莽的青山和千顷荼郁的竹海孕育着
D.一涧清冽例的溪流由这万叠青山的苍莽和千顷竹海的翁郁孕育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恩泽着万物的她始终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百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_________,我们不需要种地,也不需要绿色植物,而以太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工厂里就可以像植物一样源源不断生产出淀粉,你是否会感觉遥不可及?然而;在不久的将来,②_________。
自合成生物学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尝试人工构建非自然途径,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以突破植物媒介光合作用的瓶颈。但是,因为技术路线不清、瓶颈问题难测,这条科研之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6年技术攻关,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③_________,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这被国际学术界认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果你是一名到研究所采访的记者,请就这一研究成果为你主持的创新改变世界栏目设计两个问题。(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漫画材料,以接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省级联测2021—2022第五次考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选取的是“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材料一重点谈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材料二是新闻访谈,谈茶文化的内涵,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关注其现实意义。此材料既引领学生关注现实,又考查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1.D解析:A项,“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错,原文是“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曲解文意。B项,“使饮茶具有了文人雅兴”错,原文是“更具文人雅兴”,表述有误。C项,“渴望健康长寿的老人从‘茶’字中获得启示”错,无中生有。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B解析:“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表述有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来看,选项把官方举办茶会和前文名士举办茶会混为一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合理推断的能力。
3.C解析:C项只能说明茶具有解暑功效,不能作为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4.①饮茶人群越来越广。②烹茶之法更精细。③茶成为文人们社会交往表达情谊的媒介。④饮茶从食用功能的物质层面提升到了艺术审美的精神层面。(每点1分,共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5.①以“茶”字入题,便于受访者进入情境。②紧扣“茶文化”提问。三个问题都紧紧围绕“茶文化”展开:第一个问题从“茶”字切入,得出对茶的内涵的解释;第二个问题重点探寻茶文化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导向茶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③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解读“茶”字到解读茶文化,再到探寻茶文化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条理明晰,层层深入。(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深入解读访谈内容及思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Ⅱ选取了李春雷的《蜀道上的梦想》,这篇散文首发《人民日报》,后被《中国作家》转载,并获第七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一等奖。作者站位高、立意深,通过蜀道巨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巨变。文章风格隽秀雄健,充满激情,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典范散文的特点,并借助考题训练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6.C解析:A项,“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的困苦”于文无据。B项,“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以偏概全,从“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省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