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3  2022-03-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度3月高三语文质量抽查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时间7月30日,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马龙对决樊振东。最终,马龙击败了队友,拿到了奥运会男单的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双圈大满冠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国乒也实现了这个项目的四连冠(guàn)。
B. 今天13时34分,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七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zǎi)人航天飞行。
C. 岁月吹散了浓浓硝烟,记忆覆盖了尘封的碧血(xuě)。而今,如先烈所愿,盛世繁华,山河无恙。冰血长津湖永彪史册,志愿军战士功德无量。缅怀英烈,吾辈当自强!
D. 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yíng)的愿景,增强全国人民的安全、获得感、幸福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
A.“大满冠”的“冠”应为“贯”。
B.“载(zǎi)人”的“载”应读“zài”。
C.“碧血(xuě)”的“血”应读“xuè”。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潮拥有为数众多的诗人,他们是一代人,大体都有动乱时代家庭离散、流亡失学的经历,他们有受欺凌、受侮辱和受蒙骗的记忆。他们对社会的变异和历史的歧误有鲜明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呼唤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发扬。上述这些,在他们的诗中体现为弃绝“假大空”的豪言壮语,排斥铺天盖地的集体抒情,尊重对个体生命的体验或者仅仅属于“小我”的隐讳感受。【乙】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解放,他们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或宣泄情感和思绪而不必听从于他人(哪怕是仅仅属于一己的欢乐和哀愁)。
【丙】于是新诗潮的写作者被批评者视为目空一切的“惹不起的一代”,而新诗潮也被批判者视为洪水猛兽。其实,许多后来者冷静地发现,支配包括北岛在内的那一代人的写作的,仍然有着自觉的庄严的承担。他们并不自私,而是立志要为时代代言,为一代人代言。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排斥 B. 隐讳 C. 洪水猛兽 D. 仍然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B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排斥: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语境强调这些诗人不喜欢铺天盖地的集体抒情,使用正确。
B.隐讳:动词,有所顾忌隐瞒不说。这里修饰“感受”,应使用形容词,应为“隐晦”或者“隐秘”。
C.洪水猛兽:比喻极大的祸害。语境比喻批判者们将“新诗潮”看做祸害,使用正确。
D.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强调北岛在内的那一人没有改变自己的庄严的承担。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括号里的内容是解释“思绪”的,应紧跟解释的对象。括号跟在“思绪”后面。
故选B。
【点睛】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不但要靠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还取决于相关行业能否履行社会责任,“青少年模式”能否真正起到防沉迷的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B. 通俗小说的发展正面临困境,除受到网络视频的冲击外,主要原因在于题材雷同、语言粗糙、趣味低俗,当务之急是培养原创作者、提升作品质量。
C. 为调动群众参与禁毒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社区利用展板陈列、知识竞答、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增强主题宣传的趣味性和参与率。
D. 本次活动融入了学生喜爱的科技元素,借助人体电桥、激光阵等道具,在游戏中化身为中共“一大”的亲历者,沉浸式地体验在南湖上开会的全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在“解决”前加“能否”。
C.搭配不当,应在“参与率”前加上“提高民众的”。
D.成分残缺,应“在游戏中”前加上“让学生”。
故选B。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师德师恩,如山似海,难以为报。适逢恩师80寿诞,诚邀各位同学共贺恩师高寿。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 我今天发表的这些意见只是一家之言,挂一漏万,不求诸位苟同,但求抛砖引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笑纳”是敬辞,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此处是收下别人的礼物,使用不得体。
C.“责成”指定某人或某机构办成某件事,是上对下发出的。此处是下对上,使用不得体。
D.“苟同”指轻率地表示同意,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此处用于别人,使用不得体。
故选A。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一种黏稠的液体,它在树脂道中流动,松脂都是一滴一滴往外流,这个过程很耗时,可以延续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松脂还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
松脂是松树光合作用的产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而生成的糖类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所以,若要增加松脂产量,则需要松树有繁茂的枝叶、发达的根系和充足的光照,为松树提供充足的营养并增进树木的生理代谢,从而使光合作用能够更充分的进行,才能获得更多的松脂。
6. 请根据材料第一段内容给“松脂”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7. 下列是根据材料第二段概括松脂形成过程的流程图,请在方框或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内容,每处不超6个字。
【答案】6. 松脂是松树中含有的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被用作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的一种黏稠液体。
7. ①有机化合物(糖类物质)②生物化学反应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出“松脂”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一些句子。如“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树脂”这是“松脂”的特征;“它是一种黏稠的液体”这是“松脂”的性质;“松脂还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这是“松脂”的功用。然后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即“松脂是……一种黏稠液体”的形式,把“松脂”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一些句子换成定语的形式放到单句中即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以及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根据“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可概括出松脂形成的关键步骤是:松树叶中的叶绿体先进行光合作用,然后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根据“而生成的糖类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可知生成的糖类要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松脂。
最后根据流程图中已经提供出的步骤进行补充,①补充有机化合物(糖类物质),②补充生物化学反应。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林外史》中存在多重讲述现象,指的是《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谈论的方式,对小说相关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同质或异质复述的现象,即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讲述,多次交代;这些讲述,有的互相印证,有的互相抵牾。作者通过小说人物之“谈”,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读者对人物认知的维度。有学者用《史记》的“互见法”类比多重讲述现象,认为《儒林外史》中刻画人物,除了在他们各自的单传中有精彩表演之外,其人其事交互叙于其他叙事单元或章回中,使作品情节前后勾连、百脉俱通。但总体来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互见法”强调在不同的传记中展现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这些侧面实际上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行动来加以表现的。但在《儒林外史》中,这部分内容往往通过他人的言谈评论传达出来。谈论者身份的加入,使这些信息并非完全是对事实的确切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人物一方面呈现出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承载着吴敬梓对人物原型的认知和判断。然而,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儒林外史》行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吴敬梓善于让笔下的人物各行其是、自说自话,通过人物自发的言行举止表现其性格特点和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判。“卧闲草堂”评点《儒林外史》第四回回末写道:“才说‘不占人半丝半粟便宜’,家中已经关了人一口猪,令阅者不繁言而已解。使拙笔为之,并且曰:看官听说,原来严贡生为人是何等样,文字便索然无味矣。”可以说,多重讲述现象加强了小说这方面的特点。
小说中的多重讲述现象,主要通过人物言谈加以呈现。《儒林外史》中,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其人物语言极其恰当地符合说话人的知识结构与人生阅历。然而,其中的部分人物谈论,似乎并非都与作者的思想态度直接对应,有时甚至会存在显见差异,甚或是传递全然相反的信息或者价值观。面对这种情况,吴敬梓并不会使用作者的特权给出一个权威的断言,而是让各种矛盾在整部小说不停激荡蔓延,在不同的讲述中间造成无数个阅读理解的缝隙,留给读者去揣摩,造成小说中人物众声喧哗的现象。从这方面来看,《儒林外史》中的多重讲述现象,展现出突出的“复调”属性,其原因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展开余下试题第一,“复调”属性是对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当时文人聚会现实场景的复现。在清代,好友之间诗文酬唱,分享身边的轶事新闻,是极为日常的事情。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关注文人集会,描绘文人宴集交谈场景,小说中人物相聚时,也乐于向对方讲述一些士林传闻。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文人们的创作趋向呈现类似特点。
第二,“复调”属性或为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作者个人认知发生的变化在艺术世界的投射。据相关研究可知,《儒林外史》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间也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作者甚至可能一度搁笔。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作者写作的态度、倾向性,甚至是写作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第三,原型思维构成小说多重讲述的基本逻辑,其中产生的变化因素促使小说形成“复调”色彩。《儒林外史》并不聚焦某个或者某几个人,描绘他们生命的长河,而是只展现他们人生的横断面。小说还会在某个人物退场之后,再次提及这些人物。有的人物会再次出场,有的则以传闻的形式交代了他们当时的状况,类似的处理方式在其他小说中似并不多见。同时,作者与人物原型关系的变化,也会造成小说人物性格突然的转变。吴敬梓在写作过程中,还不时根据素材原型的发展,而在小说中加以更新、补写或改写。这就可能造成了同一人物形象在前后形成较大反差。
最后,从结构上看,多重讲述发挥了情节走向上的承接与突转两方面作用。在这些前后衔接的叙事中多存在矛盾,有时是人物故意说谎,有时是人物明明不清楚却信口胡说,反映出小说的讽刺内核。在这种情况下,多重讲述就成为了作者安插在小说中“讽刺的钉子”。
(张梦笔《“谈”言微中,名士风流》,有删改)
8. 下列对材料中对“复调”属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作者并不会用作者特权给出定论,而是通过人物自发的言行举止来表现其性格和作者的隐形评判,这使作品展现出突出的“复调”属性。
B. 清代文人聚会风气很盛,宴集交谈,聚会赋诗,谈论逸闻趣事、士林传闻,因为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人的创作趋向呈现出类似的“复调”属性。
C. 《儒林外史》呈现“复调”属性与作者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有关,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作者写作的态度、倾向性、写作方法都会发生变化,并投影在艺术世界里。
D. 《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人物的人生的横断面,而非一生。某些人物退场后,会再次出现,同时作者与人物原型关系会变化,这些变化因素都会促使小说形成“复调”属性。
9.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吴敬梓在创作时并不满足于一锤定音的讲述方式,而用多重讲述,通过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交代,有的互为补充,有的互相抵牾,让情节在矛盾中激荡蔓延。
B. 《史记》的“互见法”不同于《儒林外史》的“多重讲述”,前者强调在不同传记中展现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后者通过他人言谈传达的评论往往并非全是事实。
C.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既反映了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物原型的认知判断,这造就了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因此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
D. 《儒林外史》并不是几则短篇小说的简单串联,而是在前后衔接的叙事中往往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些由人物故意说谎或信口胡说的矛盾,是暗藏的讽刺的钉子。
10. 分点概括《儒林外史》中多重讲述现象的作用。
【答案】8. A 9. C
10. ①“多重讲述”是《儒林外史》叙事的一种特色,通过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讲述,既能丰富文本内容,又能塑造个性迥异的人物角色。②“多重讲述”能在不同人物的各自叙述中,间接、隐性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多重讲述”能够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玩味揣摩“众声喧哗”的复调现象,进而品味复杂多元世俗风情。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B. “因为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人的创作趋向呈现……”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选项将或然变成了已然。
C. “与作者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有关”的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复调”属性或为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作者个人认知发生的变化在艺术世界的投射。即选项变成了绝对的,而原文是猜测性的表述。
D. “某些人物退场后,会再次出现”的说法以偏概全,原文是小说还会在某个人物退场之后,再次提及这些人物。有的人物会再次出场,有的则以传闻的形式交代了他们当时的状况。也就是退场的人物再次出现的情形很多,并非只有“再次出现”一种。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分析和判断能力。
C.“这造就了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人物一方面呈现出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承载着吴敬梓对人物原型的认知和判断。然而,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选项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而且“这造就了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问题,筛选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点概括《儒林外史》中多重讲述现象的作用。首先要搞懂“多重讲述”的概念,从文中第一句话:通过人物谈论的方式,对小说相关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同质或异质复述的现象,即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讲述,多次交代;这些讲述,有的互相印证,有的互相抵牾。然后从相关语段具体搜索多重讲述现象的作用。从“这部分内容往往通过他人的言谈评论传达出来。谈论者身份的加入,使这些信息并非完全是对事实的确切反映”,可以概括出这能小说更具有主观个性色彩,多个人物的参与,也丰富了文本内容。从“作者吴敬梓善于让笔下的人物各行其是、自说自话,通过人物自发的言行举止表现其性格特点和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判”,可以概括出“多重讲述”能让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同时在故事的叙事中隐隐地表现作者的观点,显得曲折而含蓄。从“吴敬梓并不会使用作者的特权给出一个权威的断言,而是让各种矛盾在整部小说不停激荡蔓延,在不同的讲述中间造成无数个阅读理解的缝隙,留给读者去揣摩,造成小说中人物众声喧哗的现象”,可以归纳出这种“多重讲述”现象,能增强艺术感染力,让读者玩味揣摩,从而感知众声喧哗的复调现象,进而艺术地表现了社会风俗的多元和立体。
(二)(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焰火(节选)
周晓枫
一年的最后一天,我遭遇的第一件事是流了鼻血。
窗户上铺满冰凌,像厥类植物交叠着。冬天有一根透明的魔术手指,趁着所有人都在入睡,它绘制图画。我喜欢把掌心紧贴那些冰凉的枝叶,细细水流从手的边缘流下来……用体温化开的地方,残留下来薄薄的冰片,可以被手指摁着在玻璃上滑动。当继续这个游戏,我发现,旧年留下了最后的礼物——雪。
流鼻血的沮丧一扫而光,我尖叫着跑上阳台,满心欢喜。我对过年时候的雪保持格外的热情和期待,它就像好老师写下的期终评语,允许你用橡皮擦掉过去,重怀希望,在一张干净的纸上开始。雪在继续。地上积了厚厚一层,说明从昨夜就开始了——雪悄悄绕过梦境,使梦境中,叶脉般纤细又交错的小径能够通往黎明,天使搭建的火柴天堂不在临近时陷落。非常缓慢,非常轻,雪不增加光线的重量,剔除阴影使它具有失重的轻盈。在雪天,我们全是幸福的聋孩子,只要闭上眼睛,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包括悄无声息的寒冷……微乎其微的残疾让我们聪颖。冬天适合讲述童话,因为雪和童话相仿,都透明,晶莹,钻石一样闪亮,开花一样短暂又无声。


展开余下试题日历上,年庆以红色标记出来,那些弯曲的数字像钨丝一样被接通了电流。无论元旦还是春节,其实不过某个平庸的日子因为集体的认同而生发喜悦和繁荣,如同凡人被拥戴为王,王冠闪熠的光彩使他的面孔突然与众不同,甚至显出几分神迹。节日是人类为自己编造的神话。人们平时忙忙碌碌,各怀心事,而节日这天,他们的情感汇聚并沟通。这是一种由于相互靠近而产生的暖意,也会因彼此的远离而消失,所以备受珍惜。节日承载着欢乐,并保持着欢乐的本质:易逝。踩在凳子上的孩童迫不及待地撕去旧历,无名的喜悦扩大在他无邪的眼睛里……孩子不知道要面对怎样伏笔深藏的一年,也没有兴趣推测它留给记忆的遗产会有多少,他只是比大人更热烈地欢迎着节日气氛——无拘无束,肚皮丰收。
每到过年,我就被提醒了一个重要的词:时间。尽管我在作文里遵从老师的指导,千篇一律地强调着“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时间总是空气一样在弥漫中消失,为我所忽略。滴答,滴答。每个生日妈妈让我靠在门边,为新的身高在白粉墙留下一个刻度:平行线逐步抬升,叫做成长。岁月被压缩,有一天我可以凭借记忆捞取坠入水中的那把剑,却取不出曾经围绕着剑鞘的细腻波纹。滴答,滴答。时间代替上帝的手,代替匿名的命运,安排万事万物行走的路线——病入膏育的人流露久违的苍白笑容,因为他刚才听清了窃窃私语的时间俯在他耳边说出的那句话。滴答,滴答,输液瓶不能缓解血管中的干涸;滴答,滴答,世界在通过一只漏水管道时被缩小。事实上我们缺乏对待一切的耐心,包括时间,所以需要为之划分段落,叫年月日;时间也将我们划分,叫生死——它只切出整齐的一刀。有人迷惘,蜻蜓点水一样从日子上浮掠而过;有人不断沉溺,在疾病、激情、忏悔的循环之中……生活节奏需要适当的缓冲和停顿,于是节日出现,一个必要的休止符,让全体合唱队员能在同一个地方偷偷换气。节日有如孩子手中鲜艳的气球,它被鼓吹,虽然内部空空如也,却能升到被仰望的高处。
大人们说“纸包不住火”,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忽略灯笼的存在。过年的时候,大人允许孩子破例接触一些危险的事物,比如火。大多数时候,火居住在灯笼里非常安全,连一只莽撞的蛾子都不会被伤害;但奔跑和风会使火苗改变方向,然后燃着了的灯笼就像魔鬼的黑舌头舔进嘴里的桔子糖,消失得一点儿不留痕迹。节日比平时更集中了危险的可能。小孩子喜欢亲手点燃咝咝作响的引线,胆大的男人则坚持用手捏着药力猛烈的二踢脚,尽管每年都发生崩伤手指和眼睛的事故。一个小孩在放“彩明珠”的时候由于紧张改变了花炮的方向,燃烧的彩珠落在对面楼层的阳台上,烧着了长年积存的旧物。高举到空中的火焰的舞台,那上面开放着一朵硕大的娇艳夺目的昙花,它真美啊。直到它渐渐收拢怒放的花瓣,我们还在欢呼。
灯笼、炮仗和礼花,让我觉得节日就是一场盛大的纵火仪式。每个节日下面都埋藏着暖人的火堆,人人添捡着柴枝,持续上升的温度使一切变得轻盈、透明而光亮,即使有所忧伤,有些孤苦,也可以忍耐的。篝火映衬,时间的脸生动起来。在节日的火边烤暖了手,我们能否抵御寒冷,然后在漫无际涯的放逐中且歌且舞,并生生不息?
我们再次看到只能发生在节日的挥霍。它美得惊心动魄,美到可以让最任性的孩子一声不吭地听从。焰火在靛蓝的夜空绽放,过于壮阔的美让我虚弱。施放焰火的夜晚,大人和孩子站满楼顶,看那高大的植物瞬间生长到天庭,果实缀满枝头,又一齐被摇落。我感到内心仿佛经历一场风暴——只有头顶的丰收被神采摘,风暴才能被我承受。从万花筒的这端张望,每一次轻轻地旋转,天空就展现璀璨的新图案——沉迷在似乎是无限的变幻里,感恩的泪水慢慢压弯我的睫毛。神会不会轻视人类的赞美?那些构成焰火的,是否不过是上帝眼睛中的彩色纸屑,轻飘,琐碎,暂时被保留,仅仅被儿童宠爱?但无数和我一样的孩子,多爱万花筒的伟大魔法,它用简单材质筑造辉煌的宫殿,用微小的种粒,铺开朗阔的春天。凝望焰火……无边的飨宴啊,却让我对美保持了永久的饥饿。节日到处是无边的焰火。爆竹的纸屑,就像落了最热烈的花瓣,碎了的点点红色映现在雪地,像小型的焰火。那些举着灯笼兴奋地跑来跑去的儿童,不知道桔色的焰火正因他们的走动在黑色衬底中变化了图形。灯盏不眠,人间的礼花终夜不败……谁会坐在剧场最后尊贵的包厢里,缄无一语地观看。星星,那些瞬间冻硬的礼花,使黑暗闪闪发光。那么,来吧,我要那满天的星光,像突然定格的大雪天——而雪天,施放着一场盛大的洁白焰火,我站在雪地之间,就是站在焰火的中心位置,不知不觉,被抬升到天堂的高度。
是焰火深处不熄的火焰,赐福我一双白痴般永远置身幻觉的眼睛。
11. 请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
(1)滴答,滴答,输液瓶不能缓解血管中的干涸;滴答,滴答,世界在通过一只漏水管道时被缩小。
(2)是焰火深处不熄的火焰,赐福我一双白痴般永远置身幻觉的眼睛。
12. 文章标题为“焰火”,为什么开篇要用大量笔墨写“雪”?
13. 本文在谋篇布局和语言特色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请结合文本分别进行赏析。
14. 周晓枫曾说:“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请探究作者在本文中“迫近”了哪些“生存真相”。
【答案】11. (1)“滴答”表面上摹拟输液瓶的声音,实质上写出了生死的急迫和时间的不可逆,表现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2)“焰火”象征人们对美好的期盼和渴望,“深处不熄”表明这种期盼是深埋在心底的、永恒的。它让人们得以暂时超越琐碎的现实,仿佛“置身幻觉”一般。
12. ①雪是“旧年最后的礼物”,提示了过年的时间;②引出下文节日的焰火,并将雪的冰冷和焰火的温暖进行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张力;③丰富焰火的内涵。雪如同一场洁白焰火,也具有闪亮、短暂、美丽等特点。
13. 谋篇布局:①紧扣对“焰火”的思考写了雪、时间、节日、灯笼等内容,大开大合,思维开阔,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结构完整,首尾暗合。从雪到时间的流近,再到节日这特殊时间以及节日中的焰火,最后又和开篇的雪遥相呼应。
语言特色:用词繁复华丽,细碎绵密,精致考究。②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有审美上的陌生感和新奇感。③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⑥兼具诗化的表达和深沉的哲思。
14. ①尽管人们非常重视时间,但时间 流逝是不可控、不可逆的。②人类是渺小和孤独的。③生活本是琐碎庸常,故而人们创造节日,给予生活适当的缓冲和停顿。④美好欢乐的时光是短暂易逝的,故而人类要对美保持敬畏和“永久的饥饿”。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滴答,滴答”为拟声词,此处摹拟输液瓶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舟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